也许是警惕再次陷入“牵得太紧,教得太急”的灌输式教学的泥塘,在当下课堂上,时常发现教师教得“很潇洒”。最常听到的教学引导语是: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你有什么发现,我们来分享吧;大家讨论一下,之后来汇报吧。此后,就是一阵喧嚣,再后来,就是部分学生的积极发言。
而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听取学生汇报,给出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无疑为此类教法的依据。教师的“布置任务”就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促进”行为。
但不少教师在观课中也发现,布置任务之后,教师就直接收割成果,中间没有指导过程,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到底有效么?学习结果是如何生成的?除了发言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是或否有学习行为发生?
教学总在“牵得太紧”和“放得太松”的钟摆两端摇曳,有时候追求的是学习的效果,有时候追求的是学习的形式。
课堂学习,效果是必须追求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效果获得的方法、途径,这才是学生在未来应对其他学习项目时,能用得上的,核心且持久的学习结果。
以当下流行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例,自由的学习中,到底学会了没有?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做出判断——学会了,有人给出了正确答案。然而,发言的是优等生,优等生的学习结果并非都是当堂“学得”的,很多是日常“习得”的。
在场旁听的,没有抢到发言机会的是中等以及后进学生。在优等生快速反应和完美汇报后,他们的思考也就被画上了终止符。实际上懂没懂,没有给机会展示,也没有相关的流程去评估。最后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依然是教师亮出答案,进行重复强调,要求背默掌握。
随意放手的教学效果,形式上自由了,实质上依然靠机械记忆来维持。
落实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要了解学习的真相,就要研究学习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不能包办,更不能做“甩手掌柜”。盲目强调让学生“自己学”,已经显露出对教与学互动中,学习发生规律的忽视。从“布置任务”到“获得结果”,还有最为紧要的中间环节。
费希尔(D.B. Fisher)在其所著的《学习的责任在谁:借助“责任转移模型”变革教学》一书中,提出了“责任转移模型”。这一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将经历三个阶段:“我来做”“我们一起做”“你来做”。
从教的责任,逐渐让渡到学的责任。其中,处于中间环节的“我们一起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要付出实践;对于教师而言,要需重视为学生提供帮助。师生之间处于互为学习伙伴,协同学习的阶段。
在费希尔的“责任转移模型”中,最为理想的学习是不断循环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复地进行调整目标,实施教学——引领指导,协同共学——自主学习,汇报交流。循环往复体现了这一模型在实践中的灵动性与适应性。
同时,在表中的四个阶段中,明确了教师、学生各自承担的责任。可以说,从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就不能是轻松的,无具体教学行为的。辅助学生不断迈向深度学习,极其重要的人是教师,起到决定性条件是教师的执教行为。
上文所述现象的问题,就出在“我们一起做”的中间环节。如何协同学习,弥补缺憾,本文给出“打造学习样本”的建议。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有效的教学,仰仗于理性的建模。
在一节课中,要有一个“样本打造”的重要教与学互动的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从关键语篇的学习中发现规律,找到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以便在其他学习中迁移。
在这一样本打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为的是促进学生的“学”,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样本学学习中的行为变化。教师在学不懂的地方予以帮助,在关键处予以点拨,获得阶段性成果时,予以鼓励。
样本学习中,教师没有完全放手,不会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探索,也不能无视课堂教学的节奏,允许学生从最为原始、基础的部分入手,让大量时间消耗在浅层学习中。
协同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瞄准目标,聚焦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展开实践。教师犹如行程中的向导,指引方向,真正行路的,依然是学生。差别在于,行走有方向,过程不盲目。
例如学习统编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宝葫芦的秘密》。此单元的学习的目标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如何体会,除了让学生自由发言,阐述“我从这里体会”“我从那里体会”之外,必须有样本段的学习。
选取该文中的这一段作为样本,师生进行协同学习:
一直到我长大了,有时候还想起它来。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楞,不知道要怎么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在协同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童话中“奇妙”的效果是如何表达的。
例如,让学生关注“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怎么列式子”,学生能发现这就是自己每天如常的生活;探究“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学生会发现这段文字是由形象产生的相关联想;针对“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教师让学生解释“省心”的含义,拓展发言,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能够获得答案。
更为关键的是,协同学习中,参与的是全体学生,全体都能在师生互动中感受到宝葫芦的神奇之处。样本段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再去关注其余部分,自由表达“种向日葵总是种得瘦”时,如何用宝葫芦产生神奇效果;“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了”怎么使用宝葫芦扭转败局。此时的学习能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探索、自在表达的机会。
学生在畅快想象与表达的同时,已经在体会着童话故事的神奇,感受着人物的形象。这样的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适合四年级的学情,符合童话故事的学习逻辑,能够产生较为稳定的,面向全体的优质学习效果。
类似的样本打造学习环节,处于费希尔提出了“责任转移模型”中“我们一起做”的中间环节,能科学地解释学习责任的逐步让步原理,符合学习地规律,因此能不断促进学生迈向深度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如何进行样本打造,将协同学习做得更周到呢?具体步骤有三个:
步骤1:精选确定,综合考量。
确定样本段,是前提,不可随意。并非任意段都可以成为样本,样本段必须能够有利于学生理解目标,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规律,能够有利于延伸拓展。可见,样本段的确定是经过筛选和比对的。
作为样本段,不能过于单薄,有一定字数容量。文字表述上应相对集中,使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储存相关的模式与规律。
以《宝葫芦的秘密》为例,全课共有21个自然段,大多描述着王葆的奶奶如何与王葆周旋,编各种故事哄着王葆。关于王葆期待遇到宝葫芦的段落,集中在第19到第21自然段。选择第19段作为样本,能够顺势延伸。因此第19段适合成为样本段落。
步骤2:聚焦协作,师生共学。
确定之后,就要确保足够的时间,安排完整的教学环节,对样本展开协同学习。
教师在样本段的教学中,应起到示范、点拨、指导的作用,如同篮球教练,时刻关注赛局的发展,又像行路中的向导,不断指引学生看到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
学生在样本段的学习中,应是主动实践,多方交流研讨,努力向着目标前行的。
在样本段的学习中,师生“一起做”中的“一起”,表现在:师生互助,学生有困难,教师来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集体有互动,你有启发和我分享,大家共享经验成果;教与学有互嵌,教、学、评三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互嵌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生硬割裂。
互助、互动、互嵌,才能让学习顺畅推演,不断迈向深度。
步骤3:提取结果,迁移运用。
样本段的学习就是一种探究,只是探究的成员是师生。
样本段学习后,抓紧时间提取与抵达目标相关的方法,找到样本中隐藏的规律,形成学习的路径,并在其他部分学习中予以应用。即样本段的师生协同学习之后,就进入学生为主的探究阶段。
显然,样本段的学习至关重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值得老师下足功夫,做好研究。
再次回顾费希尔的“责任转移模型”。处于模型中部的“我们一起做”阶段,承续着“我来做”,是对教师执教的回应和检验;引发着“你来做”,是对后续学习的指导和启发。
从这个角度看,样本段的学习作为“中间环节”,不容小觑,更不容丢失。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