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写作教学中语境元素的运用策略

2024/8/30 9:58:43  阅读:20 发布者:

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交流与表达。[1]写作与语境具有密切关联,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这五个要素构成写作的语境,这些语境元素对于写作内容、材料、体式、语言等都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如何将语境元素转化为写作教学资源?如何借助语境助力学生的写作学习?这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以往的写作教学实践表明,简单地将语境元素植入写作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语境元素原本是高度情境化的知识,如果将这类知识异化为“去情境”的知识在写作课堂上传授,最终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堆教条,对写作学习毫无作用。例如,当下师生对“读者意识”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具体写作中,罔顾读者自说自话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写作既然是语境中的产物,写作学习就必须在真实或拟真语境中进行。如何借助语境元素提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就成为写作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认为,语境元素不仅制约写作行为本身,也深刻影响着写作教学的成效。有效的写作教学常常是微型的。[2]写作教学的微型化可从课程理论上得到支持。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非线性原理、自相似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对写作教学极具启发意义。[3

非线性原理认为世界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非线性看似无序,但未必都是混乱的,有时是更高级的“序”。写作能力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它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具有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写作高端能力未必直接基于低端能力,例如,低端的书写能力与高端的构思能力就没有直接关联。写作教学最便于作“跨越式”教学,可以省略一些基础内容直接进入核心内容的学习,只需教给学生少量关键内容就可以实现目标。

自相似原理认为,世间存在着无穷嵌套式的自相似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任何一个局部都与整体相似,任意一个小单元都包含着整体的结构和信息。由于存在着“相似性”,写作教学就能够借助少量的关键知识或任务以点带面,以简驭繁,最终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益。

自组织原理意味着新的和更高水平的秩序能够自发地产生于简单的要素之中,最简要素能够“自我生长”,最终成为高级“生命体”。在写作教学中,如果能够依据学生写作的需求设计一项写作任务,则该写作任务就可能蕴含着整体写作学习的基本元;如果能够确定适合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知识,则这一知识经过学习者内化后就可能生长为较为全面的写作素养。

上述理论表明,适宜的写作教学方案通常不是系统的、全面的,而是微型化的。微型化写作教学致力于找准学生写作中的关键问题,精心设计少量而有效的针对性学习内容,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其基本特征是:教学目标单纯化、教学内容微型化、教学支持即时化。

在开展微型化写作教学过程中,语境写作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语境元素能简化写作教学目标与内容,实现写作学习的微型化,促进写作深度学习

写作教学一直存在“目标泛化”的现象,许多教师有一个认识误区,开展写作教学总是试图在一节课内解决许多问题:既想立意新颖,又想选材精当;既要结构严谨,还要语言流畅。这些繁杂的目标势必带来海量的教学内容,学生难以对学习内容作深度加工,大量写作内容只能作为静态的知识存储于学生头脑中,难以转化为写作能力与素养。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受限于当前写作知识开发现状,写作知识不足的现象存在已久,当教师缺少精准有效的知识时,最稳妥的办法就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把一些“我以为有效”的知识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写作具有高度综合性,一篇不长的文章,几乎包含各类写作知识,如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融汇在一篇文章中。这就为教师随意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于是,写作课堂充斥着大量驳杂而未经审议的知识,写作教学就如同寓言故事中的

一样踯躅不前。

语境元素则化繁为简,使得写作教学目标与内容趋向微型化,使得写作深度学习成为现实。郑桂华教授曾举例说明语境对学生写作学习的作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学校,学生显然对此颇觉棘手,无从下笔。此时,教师往往会教一通空泛的文章知识,例如,在课堂上灌输类似于如何立意、如何布局、如何选材等知识。事实表明,此举多半收效甚微。此时,如果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语境中,通过明确作者、读者、写作目的等语境元素,学生在生活中习得的交际经验就可以发挥作用,进而在写作过程中对各类写作资源进行选择、重组,教师只需要教授一些核心知识,其余的可以放手让学生基于原有经验去自我组织、自我生长。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必告诫学生选材需要“详略得当——详时泼墨如水,略时惜墨如金”这种大而无当的知识,只要让学生利用特定的语境元素,就可以完成本次写作学习任务:

* 如果你是本校高年级学生,要向刚刚入校的新同学介绍本校,这时你写“我的学校”,会写哪些内容呢?哪些内容你会详细介绍,哪些内容你会简单处理?

* 如果写信向离开母校多年的老校友介绍母校现状,你的写作内容与方式又有哪些不同?

* 如果你的笔友想利用假期到你的学校来看看,你因为有事不能陪同,这时你可以写一篇文章介绍学校的主要特色与建筑……

写作具有综合性,一篇习作必须涉及众多的写作知识;而写作学习规律要求知识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负荷过载。借助语境元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简化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使写作学习呈现微型化特征,从而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有效的写作教学,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或创设拟真的任务情境。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交际目的清晰,交际对象明确,这些具体确定的语境元素可以使写作教学轻装前进,使目标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具体、明确,写作深度学习便成为可能。

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化的语境元素不但有助于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和内容问题,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克服表达困难,使得写作教学指向明确,便于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下面的国外的写作设计方案就是将语境元素转化为教学设计的样例。[4

为到费城旅游的旅客制作一张旅游指南,集中呈现富兰克林的成就,并包含一些有关历史古迹的照片。

上述样例,暗含了非常丰富的写作语境元素:读者身份为“到费城旅游的旅客”,写作目的是“让旅客了解费城”,写作内容则是“富兰克林的成就、费城历史古迹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样例并没有把这些语境元素作为静态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隐藏在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写作任务的描述中,作为写作操作性建议和策略性知识,不动声色地转变为一个又一个的写作练习活动。[5]如此,就极大地简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总之,语境元素有助于促进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微型化,有利于提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语境元素有助于开展写作过程指导,使学生在构思、起草、修改过程中获得帮助

写作教学设计离不开语境元素,对学生进行写作过程的指导,也需要借助语境元素。写作过程大致包括构思、起草、修改、发表等环节,语境元素在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构思环节,语境能够激活写作者的经验,帮助其顺利构思。写作构思通常被视为非常玄妙的。陆机《文赋》将构思描述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生动地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但从写作教学角度看,显然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指导策略,而语境元素使得构思变得具体可感、可教可学。

每个学生在写作前,头脑里都储存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但是,学生在提笔写作时,其已有的经验、知识往往是沉睡的。面对众多芜杂的内容,如何选择调整呢?这时,语境就能起到作用。教师需要设法唤醒学生的经验,靠什么来唤醒?还是语境,但不是静态的语境知识,而是交际语境中具体鲜活的人、事、场景等。

如何用语境激活学生的经验并转化为写作资源呢?这需要教师对语境元素进行具体化处理。语境知识是抽象的,但语境本身是具体的。语境元素中的“作者”“读者”“目的”等在教学中必须具体化。例如,在真实的语境中“作者”可能有多种身份,为写作选择一个特定身份的作者,就是为即将形成的文本预设一个特定的视角,一个特定的场域,之后的写作内容、写作方式、写作口吻都将据此确定。写作构思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将作者具体化,具体设定作者的身份、职业、性格等要素。

例如,要求写一篇有关“学校门前”的文章,语境为“学校门前交通拥堵,安全隐患较大”。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的作者:可以是学校老师、学校门前的商贩、接送孩子的家长、指挥交通的交警,甚至还可以突发奇想,将作者设定为一只生活在学校门前下水道中的老鼠,让这只老鼠来叙述学校门前的拥堵、混乱。作者身份一旦确定,文章的各个方面都依据“作者”的身份、性格等特征定向展开,写作展现出无限可能性。可以说,预设的“作者”有多少,构思方案就有多少。

关于作者身份这类基本的生活经验,学生在长时记忆中调取即可,教师不必专门提供相关知识,只需让学生掌握“作者”这一语境元素往往制约着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这一知识。其余都可以依靠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自我组织、自我生长。语境元素介入写作学习,使学生的写作学习与其生活经验发生了联系,体现了用最少的知识获取最大收益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笔者曾要求学生以“生活启示录”为题写作。面对这类比较宽泛的写作要求,教师尤其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语境元素展开构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语境具体化,设想“在什么样的生活”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比较特别的作者,这位作者应该与众不同,为体现他的特别,可在其身份上多设置几个限定词。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了这样的作者:我的爷爷,我的文盲爷爷,我的做豆腐的文盲爷爷。于是,学生就很容易进行构思了:一个做豆腐的文盲爷爷,他会有怎样的人生启示呢?显然,他的人生启示与做豆腐有关。如何把他做豆腐的人生经验转化为一种启示?这时,只需要把做豆腐的几个流程罗列一下(泡黄豆、磨豆浆、豆浆点卤、压豆腐成形),然后依次思考做豆腐的每一环节对人生的启示,一一对应加以思考即可。

……煮豆浆要注意火候:火小,豆浆煮不透,喝了会闹肚子;火大了,豆浆就煮煳了。这告诉我们,凡事都应该有个度。

点卤也很重要,一锅豆浆能不能成豆腐,全看点卤功夫。卤水,就像神仙法术,能够点石成金……

压豆腐是最后一道工序,必须用大石头压住,豆腐才容易成形。人生也是这样,压力让你不堪重负,但压力也能够造就你……

除了作者这一语境元素,读者、目的等元素同样可以成为写作构思的重要支架。仍以“生活启示录”的写作为例,究竟是给谁启示?作者是爷爷,那么启示的对象就是孙子(女),爷爷的经验对孙子(女)有启示。此时,写作构思又需要进一步把“孙子(女)”具体化。这个孙子(女)可不是一般抽象意义的孙子(女)。这个孙子(女)的特征就是不喜欢写作文,害怕写作文。当他(她)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时候,爷爷的“豆腐经验”给了他(她)极大的启发。在作者、读者对象确定之后,写作目的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此时,爷爷将做豆腐的启示告诉孙子(女)的目的就是帮助其写文章。于是,一个完整的叙事作品框架就呼之欲出了。

综上所述,一篇题为“生活启示录”的文章,在构思时涉及多方面内容,写作范围较广,主题立意无限,写作内容无限,教师难以指导,学生无从下笔。这时,需要将作者、读者与目的等语境元素加以具体化处理,同时将三个元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化的自洽的阐释框架,以往难以捉摸的写作构思就变得具体可操作了,成为一个便于学习、便于测评的思维流程。

构思,原本边界无限广阔、内容无限丰富。面对如此众多的内容,指导学生写作构思几乎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任。而在语境视域下,繁杂的构思内容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微型化的学习内容:构思关键在于对语境元素作具体化、结构化处理。

语境元素对于教师开展习作修改教学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修改是一个成熟作者的基本能力,要培养这一能力,同样需要借助语境。于永正老师曾经借助语境元素,设计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指导方案,引导学生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等元素调整自己的观点与内容、口吻。请看课例[6]:

上课铃声响了之后,于永正老师没有到教室。一位陌生的年轻女教师走进教室,小朋友们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女教师说:“小朋友们,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找于老师有点事。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请于老师按时到会,不要迟到。我还有别的事,不等他了。等于老师来了,请大家转告他,好吗?”

女教师离开后不久,于老师来到教室,随后就指导学生开展习作修改活动。学生纷纷说“于老师有人找您”,于老师摸不着头脑,究竟谁找呢?此时,“有人找您”是学生的初稿,显然,这样的表达并不具备交流价值,于老师就引导学生对来人作具体化描述:什么人?性别?身高?衣着?要从上述多方面去描述才能使听的人明白。最后于老师知道了来人的具体身份。接着,于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地点、要求”等元素让学生修改自己转述的语言。借助具体的语境,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描述、转述的基本要领,并能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表述。

以往写作教学中的习作修改,教师似乎只注重两点:一是改正确,二是改漂亮。交际语境中的习作修改,很大程度上是帮助学生把文章改得更合理,更符合交际原则。借助语境元素指导学生修改习作,能够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真实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性与引导性。

三、语境元素为写作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写作是典型的实践性活动,活动是实践性学习的基本方式。写作教学需要设计大量的写作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实现知识的多重建构。以活动为主的写作学习决定了教师只能提供少量关键知识指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写作学习活动过程中,知识内容的选择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非必要,不增加。

写作深度学习必须限制知识的数量,但是,写作学习活动又确实需要相当数量的写作知识,这一矛盾该如何处理呢?此时,教师可以将语境元素转化为学生写作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活动一旦完成,这些语境元素就可以及时撤出。如此,既能够发挥知识的助力作用,又能够减轻知识负荷,便于学生深度学习。

以跨学科写作为例。跨学科写作涉及众多学科、各类文体、多种表达方式,如果简单沿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学生势必在海量的学习内容重压之下举步维艰。此时,迫切需要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能够融合众多学习内容)又具有较大自由度(学生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开展跨学科写作。

苍郁老师曾通过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开展跨学科写作教学。[7][8]苍老师请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提问,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此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其中,学生对“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十分感兴趣,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河豚”开展了一系列的跨学科写作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学者依据语境元素开发出的RAFT策略作为学习支架。该策略由角色(Role)、读者(Audience)、方式(Format)、主题(Topic)四个关键要素构成,旨在引导学生基于特定的角色身份,面对特定读者,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阐释有关特定主题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教师设计出如下借助语境元素开发出的跨学科写作框架(见表1),帮助学生开展写作活动。

借助RAFT策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整合自己确定的问题、围绕研究主题相关内容及表达方式,开启特定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写作。

再如,如何以语境元素为支架指导学生去写说服类文章呢?

针对学生写说服类文章存在不顾对象胡乱表达的问题,教师确定了微型目标:依据说服对象特点,选择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说服对方。教师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如果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一只可爱又可怜的流浪狗,你很想收养这只流浪狗,但家人不同意,你该如何说服家人同意你收养?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学生会习惯性地说一通道理,例如,养宠物有助于培养爱心、恒心、责任心等,然后再引经据典,至于是否具有说服力,学生并不在意。此时,教师将说服对象予以具体化处理,提供了一个学习支架表格,帮助学生开展“针对性说服”:如果说服对象是父母,他们为什么不同意你收养流浪狗?可能有哪些顾虑?教师列出如下几种可能:

1.对家庭环境卫生方面的顾虑

2.对孩子学习方面的顾虑

3.对邻居影响方面的顾虑

……

针对上述顾虑,你该如何说服父母?如果是爷爷奶奶不同意,他们又会有哪些顾虑?你觉得说服的内容与方式需要调整吗?如果说服对象是父母,可能需要针对他们的顾虑晓之以理,逐一打消他们的顾虑;如果说服对象是爷爷奶奶,则不妨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适当动之以情,甚至可以撒撒娇。

综上所述,微型化有助于提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语境则是微型化写作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持。依据自相似原理,一个写作片段如果加以放大,就可能与整体写作相似;而一次微型化写作学习,虽然不过是写作“全牛之一毛”,却可能包含写作的全部基因,可以借此领悟写作整体的奥妙,足以发挥以一驭万之功效。语境,恰恰是关联“一”与“万”的重要桥梁。根据自组织原理,少数学习内容就可能促进写作的有效开展。适宜的写作教学不以编织全面系统的知识为目的,而是设法确定能够促进“自组织”产生的“少数的关键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学生能够以此为依托自我生长,形成写作素养。写作学习需要学习环境的支持,语境则是促进写作学习的主要学习环境。

写作教学研究路径很多,借助语境元素研究写作教学,当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语境是一座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富矿,它正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召唤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