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六策略帮助你成为新型教师

2024/8/30 8:54:22  阅读:20 发布者: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双新”的推进,学习空间的重构、教育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使用,教育要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与时俱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师资”,需要培养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型教师。

现在的师资如果按照老、中、新三种职业年龄阶段来描述,新教师在教育技术的使用、新教材增加的知识点等方面较老教师更娴熟,老教师则在把握学生心理、教学进度和教育规律等层面上更理性,中年教师则担负着教学改革的重任,他们对“双新”背景的理解和执行是教育转型的关键实施者。

在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大多数教师习惯用电子课件代替黑板传递知识,教室里的大屏幕可以呈现动态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难免在挑选模板、制作课件上花费的时间多于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然而个性化指导交流的时间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基础教育中需要新型教师——一个在学生和电子屏中间进行知识过滤、加工的工作者。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不能只教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这样的师资不囿于职业年龄、学历高低,关键是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是否适应“双新”背景。以前教师常抱怨学生“我刚刚讲过,你又忘了”,这种“只顾自己”的错误逻辑需要摒弃,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当电子课件可以精确快速地传授知识点后,教师该站在哪个位置,这是教师自身要思考的急迫问题。

“双新”背景下如何做一名新型教师?

1

策略一: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学科发展史,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教师对学科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才能贯穿知识体系,解读一些重要理论出现的背景和依据,将知识流畅、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去畅想学科未来的发展以及可能存在的研究方向。学科史犹如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有来路,也有去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秉着科学研究的态度多角度地整合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激情。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知识热情,将他们“领进门”,在适当时候挥手告别,将探索知识的任务交还给学生本人。

2

策略二: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做一个能倾听学生想法的导师

不能不允许学生插嘴却又希望学生有想法。教师总是在“正面”看,学生可能跑到“背面”看,他们看到的也是真理,但这往往是教师看不到的。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顺着学生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教师倾听学生的想法,如同医生看病,医生需要病人详细描述症状,才知道从哪里下手诊治。但凡解错题的学生,教师都应该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在他自述的过程中,很可能他自己就发现解决方法了,最重要的是让教师进入他的路径,有效帮他清障。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思考什么”是每个学生个体创造的。

3

策略三: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多安排实践类的课程,

提供获得直接经验的感受机会,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实践类的课程包括自然学科的实验操作、实验探究,以项目化的方式进入研究,以期学生动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去提出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比如水质检测、汽车尾气处理、绿色能源开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多次提及“社会性议题”,即学生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最终获得“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4

策略四:教师要欣赏学生原生态的问题,

不要把学生当“孩子”看待,要把自己当“孩子”看待

很多教师把“把学生当孩子来对待”挂在口头上,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大人对待孩子,一般表现为溺爱、关注外在饱暖问题、因为孩子太小就强加大人的想法……学生希望老师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不想做“小孩子”。小孩子在听大人讲故事时,会追问、会产生很多“为什么”,当小孩子长成大孩子后,他们的“为什么”应该越来越多,他们提出的原生态问题是成长的营养素,弥足珍贵。教师不应该拿自己的已知去参照学生的无知,忘记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学生的自然成长不信任,拼命灌输自己的认知,否定学生自己的想法,一味地说“你记住就可以了,长大就知道了”。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人格”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积累。教师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用项目化、单元式的教学方式融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及长效。

把自己当“孩子”看待,教师需要改变以自己讲为主的习惯,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完整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寻找证据来应答,照顾那些速度较慢的学习者;设计开放的、不止一个答案的问题;用相反的观点或错误的回答来和学生展开辩论;摒弃标准答案这种确定性结果的干扰,提出“不确定的结果”的问题,教会学生去思辨;注重知识在跨学科任务情境中的意义。

5

策略五:新型教师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教师拥有的知识除了本学科纵向的结构,还需要有跨学科横向的架构,这就需要教师是一个学习型的人,而且要多维度学习,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读书读报,要有阅读的习惯,读的不仅仅是学科范畴的书籍。教师若把自己当成学生,对知识始终抱有“苟日新,日日新”的态度,就不会对学生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清楚吗?”“我上课讲过的呀?还不会?”有些教师除了自己教的一些知识比较熟以外,其他的综合素养不见得就高过学生,所以善学、谦逊、平等是优秀教师的必备品德。芬兰教育中的教师职业吸引着最聪明的学生,而且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他们认为教师必须是“研究型”的,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

6

策略六:新型教师一般都是有爱好和特长的人

一名生活化的教师必定能感染学生,他的兴趣爱好、特长都在宣扬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为学生树立了强有力的好榜样。一名除了讲题、不和学生交流真实世界现状的教师,学生不会对这门课形成立体的印象,不会形成深度学习。有些教师会和学生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例如自己从哪儿来,如何成长,这会吸引学生自觉代入,其实教师本身就是最真实的现场情境,他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教室的空间、决定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师资,是在对学生思维分析、对课程融会贯通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下孕育出来的。

过去,我们评价一个“教学能手”,他(她)或是可以精确地告诉学生每道题的答案,或是可以押中考试题目。我们曾对一位资深教师、名师的界定标准是,是否熟悉每册教材,哪个知识点在哪页哪行,都能马上说出来。但是现在,我们对一位名师的界定则是,他(她)有没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有没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

当一名教师刚入行时,要经历一年的见习期,一般由学科带教和班主任带教两位师傅手把手地指导,这是年轻教师要珍惜的机会。有些见习教师在网上下载很多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甚至备课资料,以为课上需要的知识都准备齐全了,却很少听带教师傅的课。其实,老教师在处理重难点上的策略、讲课的节奏、和学生互动的态度是几十年教学形成的精华,在书面上是看不到的,与人打交道的智慧是见习教师要虚心学习的。

对老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短板,新教材增加的内容从没教过,“双新”背景下涌现的新名词难以理解并实践,必然面临重新学习的局面。如今很多非师范类的优秀毕业生投入基础教育,他们在自身成长阶段接受的教育是知识传授型的,所以在变革教学方式上并没有优势和先进性。因此,在“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中,对教师进行辐射全员的教育理念转变培训,在学校的支持下营造绿色教学生态环境,塑造新型教师,刻不容缓。

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