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数”说新课标——文化

2024/8/30 8:40:24  阅读:21 发布者:

“数”说新课标】

25—“文化”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里简称为《新课标》)中“文化”字出现了25次。详见如下:

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来自《新课标》前言第1页)

2.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来自《新课标》前言第2页“二、修订原则”→(一)坚持目标导向)

3.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自《新课标》第1页“一、课程性质”)

4.  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选择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来自《新课标》第2-3页“二、课程理念”→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5.  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 与小数有关的数学文化(22),理解、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进一步提升数感。(来自《新课标》第26页“四、课程内容”→“小学部分(一)数与代数”→“第三学段(5~6年级)”)

6.  圆的教学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圆的特点,利用 圆规画圆,加深对圆的理解。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 个常数的过程,认识圆周率,讲述祖冲之的故事(22),加深对圆 周率和小数数位的理解,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传播数学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操作探究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来自《新课标》第35页“四、课程内容”→“小学部分(二)图形与几何”→“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提示】)

7.  根据学情,可组织剪纸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图案中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化规 律,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空间观念。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基础 上学会创作设计,可以通过制作数学板报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创作成果,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来自《新课标》第36页“四、课程内容”→“小学部分(二)图形与几何”→“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提示】)

8.  知道24时记时法;认识年、月、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 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初步的应用意识(54)。了解中国古代如何认识一年四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5)。(来自《新课标》第46页“四、课程内容”→“小学部分(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3~4年级)”→【内容要求】)

9.  除上述主题内容外,还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学生 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内容,如垃圾回收与利用、身边 的一棵树、城市公共交通路线图、寻找黄金分割等,以保证不同基 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来自《新课标》第53页“四、课程内容”→“小学部分(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提示】)

10. 注重情境素 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 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55和例 64)。(来自《新课标》第87页“六、课程实施”→“(一)教学建议”→3.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

11. 创设合理情境。根据考查意图,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合理的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关注情境的真实性,适当引入数学文化。(来自《新课标》第92页“六、课程实施”→“(二)评价建议”→2.学业水平考试→(4)强试题命制)

12. 教材编修要勇于打破固有教材模式,为教材使用者提供广泛的素  材资源和开放的使用空间。如教材中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发展前沿 等。内容设计要反映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展现数学发展史中 伟大数学家,特别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著名数学家,以及他们的数学  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来自《新课标》第95页“六、课程实施”→“(三)教材编写建议”→4.注重教材创新→(2)拓展视野)

13.在学生感受用算盘表示数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引导学生体会算盘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来自《新课标》第99页“附录”→“例1 用算盘表示多位数)

14. 让学生通过一些操作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与对应的平面 图形的关系,感受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还可以让学生采用类 似盖印的方法,把物体的一个面印在纸上,得到平面图形,一方面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感受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来自《新课标》第112页“附录”→“例24 找出对应图形)

15.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设计轴对称图形,交流图形所表达的含义;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中国剪纸,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新课标》第116页“附录”→“例31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16. 借助历史资料说明人们最初引入负数的目的,感悟负数的本质特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新课标》第143页“附录”→“例64 负数的引入)

17.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公园常常需要提供不同主题的地图。这个素材可以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场景,如文化古迹、景观、建筑、古树分布、植物分布、定向越野、美食等,提炼相应主题,综合运用数学、地理、美术等知识,绘制公园平面地图,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任务。(来自《新课标》第172页“附录”→“例90 绘制公园平面地图)

18.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及人文景观和地理地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来自《新课标》第172页“附录”→“例90 绘制公园平面地图)

19.综合运用数学、地理和美术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用数学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设计与调整、组织与实施、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培养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来自《新课标》第172页“附录”→“例90 绘制公园平面地图)

20.“绘制公园平面地图”是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应用为核心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活动涉及不同的学科,例如,古树和植物主题会用到生物学的知识,文化古迹主题会涉及历史学科的知识。在绘制地图时,需要综合运用数学、地理、美术等知识。(来自《新课标》第174页“附录”→“例90 绘制公园平面地图)

   25个“文化”贯穿编排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中,《新课标》在文化方面最大的突破就是将“文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抓手。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如何将“文化”有机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中,做到让“文化”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实现“文化”的育人价值呢?

01

正确认识,重构文化教育的数学课程目标

《新课标》将文化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隐形路径,坚持继承和弘扬文化,明确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突出文化的育人功能。常规教学目标是数学知识本身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文化的特性以及价值,适时增加文化目标。以负数的引入为例,可以课件出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

   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教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文化目标是借助历史资料说明负数的产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我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上的贡献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02

有效选取,实现文化课程形态向教学形态的转化

   实现文化课程形态向教学形态的转化,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是文化在数学教学形态中的重要载体。文化素材的选取要注重以继承和弘扬文化为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选取具有民族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例如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中,以提升数感为目标,可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算盘,在学生感受用中国古代计数、算数工具算盘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引导学生体会算盘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再例如绘制公园平面图形为例,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活动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场景,如文化古迹、景观、建筑、古树分布、植物分布、美食等,要求学生在综合运用数学、地理、美术、生物学、历史、建筑等多学科内容的复杂问题情境中,聚焦主题,绘制公园平面地图,促进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及人文景观和地理地貌,进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03

注重情境 ,促进文化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发挥情境育人功能,如选择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土圭之法的故事为例,可以讲述《尚书·尧典》中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说明,至少在商周时代,人们就知道阳历中一年为366日,并用阳历的周期调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那么,人们是如何知道的呢?通过文化故事情境,来设计课前查阅、课中讲述、课后实践等活动,依据土圭之法判别四季、判断南北差异,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的相关天文、地理知识。从文化情境中提出问题的主题式学习,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现真实性学习为标准,最终达成以文化育人的目标。

总之,将文化融入数学课程教学将成为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教师应深入把握《新课标》对文化的修订情况,积极思考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路径,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

自教学评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