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跨学科教学的整体推进之路

2024/8/29 17:38:35  阅读:19 发布者:

一、学校视角:加强整体布局,构筑实施环境

学校要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整体筹划与布局,应从课程计划入手,围绕课时安排、空间打造、支持保障、评价激励等加强整体架构,在营造整体氛围的同时,给予教师研究制度上的安全感。

一是开展整体布局。学校结合校情,从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规律出发,设定为每周五下午进行项目集中性实施。在组织方式上,以自主选择或整班学习的方式组建学习团队进行学习。其中,自主选择,即教师发布项目或主题,学生自主选择,实施周期较长;整班开展,即以教师走班的形式进行多项目或主题的实施,实施周期较短。

二是加强系统保障。在培训方面,学校以理念更新为先导,开展整全式培训。从部分教师试点到全员参与,学校将内部与外部力量相结合、理念与实操相结合、通识性与专项性相结合,架构起整体、系统、全面的集通识培训、专项培训和实践培训在内的培训内容体系,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在空间打造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物理环境,从综合空间、专用空间、专业教室、普通教室和微环境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支持跨学科学习的空间。在资源建设方面,学校以内部资源创生为主要途径,以精品资源为引领,集合了项目、主题、任务、活动、作业、教本、学具等在内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库。

三是着重评价激励。一方面学校开展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工具设计,以创新素养测评的框架搭建为核心,以人文化与质性为主要方法,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学生评价探索;另一方面学校开展教师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评价标准探索,利用相关评价工具,开展评价伴随的教学探索。同时,学校还将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纳入到教师学年绩效考核评价之中。

二、学科视角:聚焦多重路径,实现研究迭代

学校的跨学科教学研究是围绕主干学科开展的。学校主干学科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基于项目或主题设计,运用多轮滚动和紧密支持两大差异化跟进策略,优化完善相关设计。

1.短期研究的多轮滚动式迭代

短期研究主要是指24课时的项目或主题。在实施中,同一个短期研究,一般由同一年级教师进行至少三轮的滚动实施。第一轮主要是调试与探索,重点放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发现、梳理与解决,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落实;第二轮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优化,主要包括目标、实施流程、指导策略、学习支架等的调整与修改,过程中鼓励教师的创造与个性发挥,它是以优化为导向的深度实践;第三轮则是在项目或主题实施逐步成熟的基础上开展的升级研究。学校鼓励教师对项目或主题的价值意蕴、内涵架构、实施结构等进行积极的迭代更新,以整体式更新来体现研究的内涵复杂性、动态发展性和过程生成性。

2.长程研究的紧密支持式推进

长程研究时间跨度长达一学期,涉及的教师多,教师参与与思考更为深入,而且问题的多元复杂性也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实施的视角。

具体而言,长程研究主要起到两方面的推进作用。一是提升本身的价值。长程项目的初态设计往往并不完善,需要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状态、问题的生成、课堂的实施等情况去动态调整,所以需要专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长程式指导,在保持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核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以科学性、合理性为指向,通过各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支架介入与跟进创生,从而保证问题的真实性,驱动问题与目标、任务、评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中各类工具与方法的科学性,以实现长程研究的动态的、迭代的不断更新。二是提升教师的实施能力。对教师而言,长周期的研究开展,必然伴随问题的不断涌现。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发现问题的视角更为多元,跟进的策略也自然更为多元,思路也更为多元。这样的每一次跨学科教学,让教师在长周期内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改变,真正达成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

三、教师视角:学生立场,助力成长

教师是跨学科教学的主要力量。教师实施最大的难点在于对相关学习要素的把握和相关推进策略的研创。为帮助教师更好地扎根课堂开展跨学科教学,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操作框架支持。教师围绕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的推进阶段或相关要素,提出相关的实施策略建议。

1.创设融合情境

主题式、项目化学习都特别关注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基于真实,创设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情境,该情境不仅要与知识学习相关联,还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创设具备融合特征的学习情境,为各学科整合提供实施“场域”。

2.真实问题引领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全部要素都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围绕社会发展的真实问题。在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的推进中,教师要遵循“明确问题——发现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脉络,与学生共同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充分协作,由学生体验、寻找、定向、确立、剖析问题,教师则协助、筛选、引导、明确、关联问题,并且特别要关注在任务推进过程中生发出的新的真实问题,不断纵深推进。

3.建立多维联结

主题或项目的开展需要充分激活学生,形成学生对研究问题的全面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与项目或主题的要素建立联结。其中,最为关键是学科联结,也就是解决跨学科如何跨的问题。当前,教师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关联学科。

4.关联任务推进

任务是驱动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有序推进的核心载体。学校提倡教师设计综合性、实践性的任务或任务群,关注以问题为线索,围绕具体情境,将其转换成驱动学生思考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以高质量互动为基础,设计有层次性的主题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有递进性,呼应的联结性课时设计也需要有内在的逻辑性。课时是独立的,但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前后要有关联,从而促进知识结构的建构。

5.支架无痕支持

学习支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清核心脉络。教师要根据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进行适切的安排。有些需要教师提前预设,有些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生成。

6.评价融于过程

教师基于问题、目标、任务、评价的一致性,提升评价融于学习的能力。一是教师需要制定评价标准,二是关注在活动中生成的标准。要多开展学生展示或演示的评价方式,根据展示效果和作品的质量以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