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语言技能教学上特别强调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看”通常是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包括推断多模态语篇中的画面、图像、声音、色彩等传达的意义,提取关键信息。
数字化时代,多模态语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当前很多英语教师初步具备了在课内、课外教学中积极运用多模态语篇的意识,然而,他们对如何从多角度分析语篇意义并结合主题选择多模态语篇资源、有效运用以及通过多模态评价学习效果,还有很多困惑。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提出小学英语多模态语篇“4A”(analyze、adopt、apply、assess)教学模式,并以“She won the gold cup”这一内容为例,探究该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析(analyze):
分析单元主题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语篇作为文本表达主题的载体,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承载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自主备课时,教师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获得相关素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运用在线调查问卷、教学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等工具,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教师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在语篇学习中的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和策略。
本内容的单元主题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对于特殊疑问句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系统接触过一般过去时的陈述句以及一般疑问句,但关于一般过去时特殊疑问句的问答是初次学习。他们有一定的听、说、读的能力,也基本形成了英语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及提供多模态语篇资源,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培养学生较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上述分析,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周末Amy和妈妈阅读报纸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听、说、读、看活动,获取并梳理有关音乐比赛的时间、地点、获奖者以及演奏乐器等信息。
2.学生能够根据课文音频模仿语音、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和复述对话。
3.学生能运用核心语言“When did they...? What did they...?”交流亚运会运动员的参赛经历,拓宽视野,升华勤加练习的情感。
4.以小组合作调查方式完成组员周末经历的表格,借助表格分享并描述组内成员的周末生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体验、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合作参与意识。
二、选(adopt):
选取或补充多模态语篇资源
确定好主题和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广泛收集多模态英语学习资源,合理利用图片和音频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输入渠道,让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选取多模态语篇资源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题匹配上,要考虑主题内容,选取时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为依据。二是语言匹配上,结合教学目标对搜索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更符合主题的多模态语篇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实践。
本内容主题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两个范畴,主题群涉及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课文以Amy和Ms Smart阅读的报纸为情境主线,教师根据情境搜索关于音乐比赛的报纸图片,并结合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对报纸版面进行调整,添加亚运会比赛、人物专访、调查征集等内容,与教学情境相融合,服务于主题教学。此外,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选取了有韵律的吟唱、贴近生活的视频,以及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员的图片,特别是同龄人崔宸曦夺冠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持之以恒地练习,教师选取了运动员日复一日勤奋训练的视频以及他们在亚运会舞台上实现梦想的图片,借助信息技术加以整合,形成更加贴近主题、便于学生理解的多模态资源,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主题,同时能深深认识到“熟能生巧,它能让我们的梦想成真”(Practice makes perfect, and it can make our dreams come true.)。
三、用(apply):
运用多模态语篇进行教学
第一和第二环节属于课前活动,教师备课时需要明确主题、把握主线,选取合适的多模态语篇资源来支持教学过程。在用的环节,教师以多模态语篇资源为依托,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循序递进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在这一步骤中,教师依托多模态语篇,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看、写等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将多模态语篇作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
(一)深入体验,理解主题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语篇和手段。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深度融合,教师能够创设真实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
首先,教师呈现一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推测Ms Smart周末做了什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接着,教师呈现一份改编后的英文报纸(如图1),将其作为本课主线,串联各教学环节。教师播放文本动画,让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Who came to China last week? ”,整体感知语篇大意。之后,学生听取音频,获取细节信息,如“They came last Wednesday”。为了帮助学生理解“last Wednesday”,教师借助日历图片进行解释。为了保证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教师通过搜集的资源制作儿童音乐比赛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并感知真实的儿童音乐比赛场景,同时更好地理解“They came for the music competition.”。教师呈现Amy演奏笛子的照片,让学生猜测Amy能否很好地演奏笛子,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Ms Smart的表情。最后,教师播放Amy演奏笛子的音频,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提出建议。通过研读语篇,教师合理运用多模态语篇资源,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以阅读改编的英文报纸为教学情境,补充多种素材,通过英语报纸的文化角学习理解文本“Some English children came to China.”,以报纸的热点新闻为依托理解并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之后,进入人物专访环节,深入挖掘金牌少年崔宸曦的事迹,使学生既巩固重难点知识,又能够升华主题“Practice makes perfect, and it can make our dreams come true.”。教师顺势引导,由崔宸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周末练习,引出学生是怎么度过周末的。最后,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真实语境中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
(二)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教师首先借助自己制作的吟唱视频(如图2a),通过音视频效果帮助学生激活旧知识,引导学生说出相关的动词短语,如played、listened、read、watched等,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利用PPT呈现一系列黑色阴影图片(如图2b),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和场景,询问学生“What did she do?”。学生对黑色阴影轮廓进行猜测。这个游戏在帮助学生复现、梳理一般过去时特殊疑问句问答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继续沿用Ms Smart和Amy周末阅读报纸这一情境主线,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阅读完校报封面故事,Ms Smart和Amy又阅读了校报中的热点新闻专栏。该专栏聚焦亚运会相关内容:“Many players came to Hangzhou in September. They came for the Asian Games. They practised a lot. They won the competitions.”。教师呈现了体操传奇名将丘索维金娜的比赛照片,引导学生运用重点句型“When did… come?”和“What did… do?”交流,简要介绍她的感人事迹。接着,教师呈现国内运动员比赛以及相关日历照片(如图3a),让同桌的两名学生运用“When did… come?”和“What did… do?”问答。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多模态语篇资源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巩固结构化知识。
阅读完热点新闻之后,Ms Smart和Amy接着阅读了校报上的“Stars to Know”人物专访,采访对象是亚运冠军崔宸曦(如图3b)。学生阅读了关于崔宸曦的专访,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When did she come?”“What did she play?”,并将答案写在任务单上。在这里,教师借助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化知识,从what、how、when、where、who等角度提问。依托多模态语篇资源,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检测核心句型的运用能力,了解学生对重点句型的掌握情况,同时渗透情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勤奋练习。
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多模态语篇资源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梳理、归纳和运用核心句型,并通过观察学生运用核心句型进行准确问答和交流的情况,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
(三)引起共鸣,升华主题
为了确保情境的完整真实性,教师通过在网上收集亚运会运动员全红婵、邹佳琪、崔宸曦、陈佳鹏等利用平日时间刻苦练习,并在亚运会上取得成功的素材,制作成视频资源(如图4),引导学生超越语篇,进行深度思考,升华德育主题——勤加练习,熟能生巧。在视频资源的引导下,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些运动员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和刻苦训练达成目标的?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是如何坚持的?他们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教益?通过讨论和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勤奋和努力的精神,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此环节,教师利用多模态语篇进一步回扣本节课主题,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超越语言层级,以贴近学生的时事热点为切入口,通过欣赏和学习成功者的故事,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我提升的动力,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同时升华德育情感,使他们明白努力和毅力对于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四)探究意义,生成多模态作品
教师继续沿用报纸情境:崔宸曦利用业余和周末时间勤奋练习运动技能,在亚运会的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学们,你们是如何度过周末时光的呢?学生首先在小组之间调查,询问对方上周末做了什么,并将内容统计到表格上,完成的小组将表格展示到黑板上。接下来,教师邀请一名小记者,围绕黑板上的调查结果,在班级中进行随机提问,帮助学生在迁移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从who、where、what、when四个方面介绍自己上个周末做的活动(如图5)。在作业环节,学生基于调查结果生成多模态语篇产品,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工具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例如,他们可以利用图表制作软件、幻灯片制作工具或视频编辑软件,将调查结果以图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作品的可视化效果,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环节,旨在使用多模态的评价工具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为教师提供有关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通过运用在线课堂工具、评价量表以及研究学生的表达和描述等,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多模态语篇教学中的表现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这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发现他们的优势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多模态的评价环节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首先给每组学生下发了一张评价表格(如图6a),组长依据课堂表现以及任务单完成情况进行加分,以可量化的方式记录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方式、合作与沟通等。评价量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运用所学语言大胆表达和沟通,乐于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随机点名功能,随机抽取学生完成小组表演(如图6b)、结对练习等任务,同时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描述、演示的方式监测对多模态资源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及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评价功能进行肯定和表扬。本节课上,90%的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看的活动,获取和梳理有关音乐比赛的时间、地点、获奖者以及演奏乐器等信息;90%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进行对话表演;85%的学生能够运用核心语言“When did they…? What did they…?”交流亚运会运动员的参赛经历,拓宽视野,升华勤奋练习的情感。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调查组内成员上周末的经历,生成表格(如图6c),并依据表格进行互动访谈。教师及时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小组调查任务中完成组员周末经历的表格,并借助表格分享和描述组内成员的周末生活,在小组合作学中形成体验、探究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在作业环节(如图6d),教师呈现支架,学生设计思维导图,支持学生将制作的项目作品,如绘画、设计、模型等上传至教学平台,展示对多模态资源的创造性运用。教师使用教学平台的学生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本案例中,教师综合利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多元化学习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结合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教师能够获取更全面的学习反馈,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和在线工具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具体的学习建议和资源,以及即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引入“4A”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加系统和有序地运用多模态语篇资源增强教学效果。该模式强调教学的分析、选取、运用和评价环节,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整体发展。同时,通过评价环节引入,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多模态资源的使用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