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注重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培养。由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和课堂特性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比较式阅读是通过整合知识要点、发挥文本价值,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探寻到文本内部、不同文本间的共性或个性,深化对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情感,获得新的思维视角。
二、比较式阅读的运用
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构思,有效实施比较式阅读教学法,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一)同一文本
同一文本的比较式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有更好的比较思维,并深入思考、提炼表达,驱动学生自主探究,顺应了新课标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关键词句的比较
教材中的课文是基于学生发展规律精心筛选的,每一篇文章都独具特色,文本的语句、表达、用词等多方面都经得起反复推敲。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即使看不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也能通过推敲文字、揣摩语言感受到,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以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 以以换词、删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理解,让学生欣赏到荷花之美,体会到叶圣陶朴实简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案例1】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夸赞作者“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
多媒体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②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个句子写得更好。
生:第一个句子用了“挨挨挤挤的”,这样写更好,写出了荷叶又密又多,非常繁盛的样子。
师再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师:用“长”替换文中的“冒”,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用“冒”更好。“冒”用于小而尖的事物,展现了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蓬勃生长的样子。“冒”比“长”显得荷花更有生机,所以不能替换。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将课文中的原句与删减、替换词语后的句子进行比较,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笔下荷花的艳丽夺目、卓尔不群。
在换词、删减词语的比较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增强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力,从而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构段方式的比较
同一文本的比较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教材中有像《大自然的声音》《海底世界》《赵州桥》等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文章,也有像《景阳冈》《方帽子店》《漏》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构段方式的异同点和规律,助力学生理解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真正做到授生以“渔”。
(二)同一单元的不同文本
新课标强调大单元教学意识。每个单元文章的主题和阅读策略都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教师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梳理,找到同一单元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提取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式阅读,可以深化学生对同一单元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以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包含《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教师可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从主人公的对话切入,把三个文本整合成一份比较式阅读清单,引导学生找到同一单元文本之间的联系,并运用所学的比较式阅读策略,尝试自学“语文园地”中的《刻舟求剑》,实现从“教师、教材、课堂”到“学生、收获、体验”的课堂转型,锻炼学生学新知、用新知的能力,开阔阅读新思维。
【教学案例2】
多媒体出示青蛙和鸟、寒号鸟与喜鹊、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内容。(见图1、图2、图3)
师:请大家读读三篇课文中主人公的对话,完成以下阅读清单。(见表1)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三遍课文中分别是谁向谁提出意见?
生:《坐井观天》是小鸟向青蛙提出意见;《寒号鸟》是喜鹊向寒号鸟提出意见;《我要的是葫芦》是邻居向种葫芦的人提出意见。
师:他们分别提出了什么意见?
生:小鸟让青蛙跳出井看看天有多大;喜鹊让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邻居让种葫芦的人治葫芦叶子上的蚜虫。
师:青蛙与小鸟、喜鹊与寒号鸟各说各理,相互辩论,这就叫争论。而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中没有争论,邻居只是提醒种葫芦的人。那么,争论和提醒的结果是什么?
生:青蛙也许仍然坐在井里,也许跳出井口;寒号鸟最终被冻死;种葫芦的人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葫芦。
师:从青蛙、寒号鸟的结局和种葫芦的人所得到的结果中,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不能固执己见,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比较三篇课文中主人公的对话,分析对话内容,明白了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道理。看来关注主人公的对话,对感悟故事背后的道理有着很大的帮助。
师: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刻舟求剑》,你能结合故事主人公的对话,在阅读时找找是谁对谁提出了意见,提了什么意见,再来讲讲你明白的道理吗?(生自学后交流,师点评)
通过对同一单元不同文本的比较式阅读,学生实现了从单篇文本的单一理解向多篇文本寻找关联的学习思维的转变,丰富了对不同文本内容的感悟。
(三)不同年段的单元文本
语文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人文主题”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而“语文要素”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可根据双线组元整合小学不同年段的单元文本,实施比较式阅读教学。
1.以“人文主题”为路线的比较
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涉及了学生生活的多方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自然、了解社会、探索未知。
以人文主题中的“自然”主题为例(详见表2),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单元,迁移自然风光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感受新单元的人文情怀,体会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掌握知识迁移的目的。此外,学生可以在比较式阅读中发现教材从低年段的了解自然、喜爱自然到中高年段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价值观得到了提升,并逐步成为有情感、有温度的人,由此达到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目标。
2.以“语文要素”为路线的比较
语文要素在不同年段有着纵向联系,呈现螺旋上升的梯度。语文教材为学生很好地提供了系统性的训练体系。学生在比较式阅读中发掘不同单元之间的相关性和递进性,感知不同年段单元语文要素的逐步落实。
以语文要素中的“把握文章内容”为例(详见表3),学生通过不同年段的这项语文要素比较式阅读,发现“把握文章内容”经历了“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准备阶段,以及“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的重点训练阶段,到五年级“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最终阅读能力的达成。对“把握文章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这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进阶培养。
3.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
对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艺术元素,了解更多的内涵,从情操、审美等多层面获得不一样的认知。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研读,可以在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找到不同作品的闪光点,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在教学时就可对比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爬山虎的脚》《瀑布》《小小的船》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分析出作者在描写时非常的细致,表达技法朴实而生动。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在一个角度,也不聚焦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学生以一篇文章为切入点,延伸到相似的文章中,可以获得更多。在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比较与自我反思的机会,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式阅读是非常有实践价值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紧扣“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原则,助力学生挖掘阅读潜力,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入了解,在“求同存异”中学会读书,爱上读书,开启阅读新境界。
转自新课程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