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体育课,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运动技能

2024/8/26 8:45:57  阅读:19 发布者:

未来的体育教学是怎样的?未来体育的学习方式又是怎样的?

2001年提出教学方式改革已有22年,但我发现大家可能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些都是学习方式的组成部分。而学习方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需要通过调整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那么,哪些是能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行为充分调动起来的教学方式?目前,我们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面临哪些问题?

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我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教不会”。我们经常听毕业的学生说,学会了语文、数学、物理,但上了12年的体育课,却感觉什么都没学会。我曾经在教育部的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担任过讲师,每次讲课时我都会问校长们是否会游泳、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然而,当我问到这些技能是不是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上学会时,几乎没人举手,这让我不得不反思。

作为体育老师,我们有时会觉得校长们不够重视体育。但如果我们连基本的技能都教不会,那么这样的课程又怎么可能得到重视呢?过去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一个单元只有5学时或6学时,这样的时间安排显然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能。

我也曾在北京的一所优秀学校教过艺术体操,当时我的课程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被选为示范课。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深感忧虑。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对得起我们的孩子们?如何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任务?如何对得起“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

因此,教不会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师需要深入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体育课“不出汗”。史家胡同小学的王欢校长在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中提到,现在上的体育课被称为“不出汗的体育课”。我想,习近平总书记听后心里可能也在想,这样的体育课真的能锻炼身体吗?

第三个问题是,当前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上做得还不够。

“勤练常赛”理念下的大单元和走班制教学

如今,都在强调核心素养,其实是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三个基本问题。可能有些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还有些困惑,觉得它在不断变化。过去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一个目标和三个任务,后来到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又变成了五个领域,现在进一步简化为三个核心素养。这种变化可能会让教师感到困惑,但只要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怎么变,都能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体育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有锻炼身体的功能。在学校里,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像体育课可以直接地锻炼学生身体。其他课程或许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但并不能让学生出汗,使身体得到锻炼。因此,无论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变化,其锻炼身体的本质是不变的。

此外,体育课还能教会学生各种运动技能,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帮助学生走向终身体育,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最后,体育课在立德树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的立德树人方式不一样。我们体育教师常常自豪地说,参与体育活动、喜欢运动的人更不容易有抑郁、自杀的念头,因为体育带给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管是运动服、运动器材、体育场地,都是五彩缤纷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此外,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体育运动还需要团队协作、相互交流、与人协同,这些都是体育带来的宝贵财富。只有理解了体育学科的本质与内涵,我们的教师就不会在各种概念、名词上纠结,也不会再混乱。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给一线教师提出,要努力实现每个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因为我们过去贪多技能教学,一个学年教学生56项运动,一节课要学两项,造成学生好像什么都摸过,又好像什么都没学会,所以我们要“勤练常赛”。

具体怎么做呢?新课标中提出了两个教学方式,一个是大单元教学,一个是走班制教学。我希望现在体育教师能先用大单元教学,然后再过渡到走班制教学。

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已经连续40年呈现下滑趋势,直至2019年,经过新一轮的体质测试后,教育部的同仁们心情沉重至极,最终艰难地总结出了“止跌向好”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意味着体质下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我们能否更进一步,说出“止跌反弹”呢?目前看来,还言之过早。

疫情的爆发又给我们带来了沉重打击,未来的体质监测可能仍会显示学生的体质状况在继续下滑。这难道是因为我们教师不够努力吗?显然不是。我们教师在为学生的体质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课间操到大课间活动,再到体育课的精心设计,都体现了用心。但为什么体质状况没有迅速回升呢?我认为,问题出在精准干预上。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而不是盲目地让力量差的学生练柔韧,柔韧差的学生练耐力。

此外,我们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其中一个就是“贪多”,当我们谈论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时,往往会列出勇敢、顽强、坚韧、拼搏、团结、有爱等众多品质。然而,这样的列举是否真的有意义呢?我们是否真正深入思考过这些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另一个问题是目标设置过于宽泛。我曾经在一次全国性的展示活动中看到某教案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社会责任感等。然而,这样的目标真的具体可行吗?

例如,当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时,我们是否真正考虑过什么是真正的个性?是否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同样,当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时,我们是否清楚创造性的内涵和来源?创造性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

讲一个经历过的故事,我曾经带中国学校体育代表团前往日本的某个学校作交流,看见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搁着一块白板,上面写的是他们的学习目标。我告诉代表团的教师,除了一些技能目标外,有一条教育目标是“要为对方的精彩比赛鼓掌。”

大家懵了,回到宿舍后坐在一起讨论。经过一番探讨,发觉日本的教学目标设定似乎更为合理。这并不是说他们强调得更多,而是他们的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合理性。

观看日本孩子的比赛,教师真的教孩子们勤练常赛,学生一上来就能比赛,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运动教育论”。他们的比赛整个学期都会大排名,就像我国的中超、甲A联赛,由固定的队伍进行比赛。

比如篮球,老师会把学生分成ABC三个队进行比赛。学期末进行最后一场,本来A队得了50分,B队得了48分。结果最后几分钟,B队翻盘了,得了3分,总分变成了51分,超过了A队。这种情况下,A队学生感到窝囊、气愤,可能心里会想:“唉,他们今天真是走了狗屎运,怎么发挥得这么好?”但是,日本学校的教学目标就要求,克服不服气的难受心情,然后举起双手为对方鼓掌。

这难道不是教育吗?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我们总说和谐社会,人和人要友善。在体育比赛中,这种友善的体现尤为重要。即使我们心里可能有些不舒服,但还是要克服那种不友善的情绪,为对方鼓掌。真正能做到在体育比赛中展现友善的行为,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自己的不友善的心境。

因此,立德树人这项工作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将立德树人做得更好。

刚才我也提到了走班制和大单元教学。可能有些人对走班制不太了解,其实,走班制教学很容易实施,主要涉及四个问题:排课、选择项目、安排老师和评价。

1.排课建议

排课就是把同一年级的同学的课排在同一时间里。比如小学四年级开始走班制教学,那么小学四年级的体育课都排在这一周的同一个时间段,这时行政班暂时消失,变成了篮球班、排球班、足球班等各种运动项目的班级。这取决于你们学校有什么项目和什么老师。实施起来也不难,只要我们跟校长沟通好,让他们明白目的和意义就行。

2.选择项目建议

选择项目涉及到任课老师。这个也不难,学校有什么项目,就选择什么项目,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不适合的项目。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校排4-5个项目是合适的。但是有一个难点值得关注,田径教师和过去中师毕业的老教师,因缺乏设置走班制教学专项课的能力,会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不太适合他们。

为什么这么说?田径虽然是一个运动项目,但它的学习成分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训练。而中师毕业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他们缺乏专项技能。对于这些老师,可以让他们担任学生体能教学、基本运动能力的教学,同时拓展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3.场地建议

关于体育教学中的场地问题,其困难度可以从0100来评估。在某些情况下,场地问题可能完全不存在,比如一些拥有先进体育设施的学校,他们有大型的体育馆,包括体操房、篮球场等各种运动场所,因此他们在进行走班制教学时几乎不会遇到场地问题。

然而,对于另一些学校,尤其是那些位于老旧城区或空间有限的学校,场地问题就是巨大的挑战。比如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他们人均场地面积只有0.3平方米,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围栏足球和花式跳绳等,成功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甚至提前完成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这充分说明,虽然场地问题可能存在,但只要教师用心去思考和创新,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选课建议

至于选课问题,通过合理的选课方式,也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选到他们喜欢的体育课程。当然,具体的选课方式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来制定。

此外,我们还需要强化体育课的锻炼效果。新课标提出了“课课练”的概念,强调在体育课中要注重锻炼效果,使学生的平均心率达到140-160/分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观察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状态,确保他们在锻炼中达到“脸要红、出微汗、气要喘、肌肉疼”的强度。

“精准”的方式改进教学

教师要精准地分析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通过精准地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锻炼方案。

为了精准地提升学生的体质,我们还需要开发有针对性的锻炼内容。例如我编制了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锻炼视频,这对于体育老师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丰富体育老师的锻炼方法。它涵盖了走、跑、跳、支撑、攀爬等各种动作,并且分为高、中、低不同的难度级别,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在锻炼过程中,精准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对标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体质状况,提升体育课的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育课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从而确保锻炼效果的最大化。

例如一个学生的50米跑,差0.4秒达到优秀,怎样才能快速提升呢?首先矫正学生的起跑方式,利用前倾式做好起跑准备,可以提升0.2秒。其次矫正跑步姿势,不要跺着跑,不要手臂横着摆起跑,不要晃着跑,又可以提升0.2秒。仅仅把明显错误的姿势纠正一下,就可以提升0.4秒。

所以,如果我们精准锻炼,精准测量,精准告诉学生怎么掌握运动技术,学生一定能够达成国家要求的规划目标。希望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继续改变、提升、提质。

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