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相语而生】陈士同l天寒地冻终有尽,教学备考无绝期——写在高考备考之后

2024/1/22 9:29:22  阅读:32 发布者:

天寒地冻终有尽,教学备考无绝期——写在高考备考之后

陈士同

“高考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全部,名校录取已经成为高考的全部;高考分数是用试卷堆起来的;通往名校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写在开始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备不同。”自中国施行高考选拔人才以来,高考就成为千家万户时刻关注的焦点。与高考相关的每一个微波荡漾都会牵动很多人的神经。对于这项关乎生民大计的大事件,不同的人因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站角度审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高考及其相关的问题投注的评判标准就不一样。而在整个高考事件中,学校及其老师始终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源于不论家庭和社会再怎样努力、再如何焦虑,如果没有学校和老师的“一线作战”,只会是徒劳无功。也许正是感觉到社会对自己寄予的期许太重,所以在备战各种考试中,学校和老师始终处于最忙的状态。而诱发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既有自觉的自我施压,也有被动地外在加持。就职业担当而言,学校与老师教育学生,这是本职所在。只不过,这里只是止于教育的层面,而不是说学校与老师对通过对被教育者的施教,把他们都送入重点或名校。但是,对社会和家庭来说,既然承担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学校和老师就应该用尽洪荒之力,把每一个受教育者想方设法都培养成栋梁之才。正是背负着社会和家庭的重托,学校和老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自我进行施压,于是就出现不管严寒酷暑、春夏秋冬,为了帮助学生(确切地说是为了自己)更有底气、有把握地迎接考试,学校和老师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备考的繁忙景象。

“有备无患”,意指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会有什么担忧。教学备考,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学校再大的投入、老师再艰辛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毕竟,教学备考不是像一般性的产品生产与加工那样,只要态度端正、操作精细,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就可以收到预期效果。教学与备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性劳动,关涉的内容纷繁复杂、受制的因素千头万绪,不是单凭技术性的劳动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可是,普罗大众的心理往往就是这样,明知不可能达到预期,却劳神苦思、绞尽脑汁去努力、去争取。之所以这样做,一个方面是为了向社会和家长表明一种态度、摆出一种姿态,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己竭尽所能的努力能够获得一种心理安慰、一种心理平衡。正是如此,一旦有什么样的教学备考研讨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都会尽可能组织老师外出学习取经,短途奔袭的有之,千里行军者不在少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撇开教学备考的功利性价值投注不说,这话是真理,但是如果与教学备考对接,这话的真理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古今互鉴、中西互鉴不错,但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柄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警世名言在当下还是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的。

不论是笑柄,还是水土不服,其问题的症结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加甄别的照抄照搬的情况。因为没有“用脑髓,放出眼光”,导致只识其形,未得其神的生搬硬抄的东西,无法运用到教学备考的实际中。即使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也很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果一味地强加,只会适得其反。当然,出现理想与现实的悖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所谓的专家学者言之凿凿的秘笈绝活,很多都是在全国各地兜售的“万精油”。不是说,“谎言说了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因为他们是考试备考的专家,他们头上有无数的光环,他们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帮助很多落魄学子成功上岸……一个人一旦被彩绘上很多光鲜亮丽的光环之后,他就会慢慢由凡胎肉体变成了可以洞悉来世今生的超慧之人。因为他超慧,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至理名言、行为标杆。殊不知,一个长时间混迹江湖的术士,他们只会以技诱人、以术惑人,至于教学备考的真正之道,他们往往避而不谈,即使偶有涉及,也只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就教育教学备考的本义而言,因地性、即时性和因人性是最基本的特点。组织所有的活动,如果不立足这三点,艰辛的付出能够获得点滴的回报就算是幸运的了。闭关自守、闭目塞听、自高自大固然不可取,但是盲目地崇拜、失智地推崇、虔诚地膜拜更不值得提倡。不失自我,从自己耕作的一亩三分地的实际出发,精心谋划,科学施策,是保证不偏离正轨、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柳河东以郭橐驼种树之事讽为官者扰民乱民之事。其实,种树与教学备考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果把郭橐驼种树比作老师的教学备考,此中的“官”又当何指就不言而喻了。教学有共性不错,但是教学更有其个性。这里的个性指向的是施教者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教学实情精选教学内容,再以恰当的方式传道受业解惑。在这个过程中,施教者、受教者和教学内容是处于非陌生化状态的。因为不陌生,所以组织相关的活动就有了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罔顾事实,一味地模仿、强行地附加,极有可能走向预想的反面。

本人不是一个食古不化、抱残守缺的顽固分子,不是把学习借鉴视为洪水猛兽。本人始终谨记“井底之蛙只有跳出去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外面世界的宏阔”的箴言。只有走出去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短视与渺小,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该往什么方向走。不过,这种发现自己的短板,不是立刻马上拿别人的长板加以填充,而是要经过不断的消化,然后渗透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只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慢慢浸润,才能让学习的东西对自我的成长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学习,从短期的目标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备考。但是这里的服务,不是生硬地“拉郎配”,而要经过自己的二次解构与重组;从长远的目标审视,是为了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正是如此,不管山高水长,也要跋山涉水,像西天取经者那样不断行走,直至褪去职业的皮囊。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