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相语而生】陈士同l讲练取舍当有度,教考对接应相宜

2024/1/22 9:23:48  阅读:33 发布者:

提要

语文教学与备考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操作,更需要有艺术性的眼光与思维。这里的技术,更多指向的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科学有效的训练,即常说的刷题;而艺术,则关注的是语文学科在涵养情性和塑造学生人格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正文

1587期【相语而生】陈士同l讲练取舍当有度,教考对接应相宜

语文教学与备考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操作,更需要有艺术性的眼光与思维。这里的技术,更多指向的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科学有效的训练,即常说的刷题;而艺术,则关注的是语文学科在涵养情性和塑造学生人格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语文教学与备考的“二性”在林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和诠释。尽管课堂观摩只是窥其一点,但是从高一到高三的语文教学常规课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林中学生之所以能够在高考语文中创造佳绩,不是因为学生先天的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素养高,而是因为他们平时精耕细作的艰辛付出。其中既有老师的精心设计,更有学生扎扎实实的刻苦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林中创造高考语文成绩的辉煌,得益于他们三年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划、精细的设计和严格的落实。毫无疑问,林中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效的凸显也需要一个艰辛探索与实践的过程。要保证语文学科在高考中不拖后腿,直至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冲出重围的作用,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与备考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首先,做好宏观的科学设计是前提。

三年高中的语文学习,从教学与考试的角度看,对教材新内容的学习其实只有两年。五本书的编写是以主题为依据,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群的任务为目标,这是从课程标准负载教材功能的角度定位的。但是,把18个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怎样用所学习的去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从现实的教学境遇看,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学习的内容与考试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始终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这无形之中就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课文学与不学无关大碍,反正考教材、考课文的不多。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很显然,要改变学生的这种片面的认知,就需要老师像林中那样对五本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和三年的语文学习应考做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而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老师对五本书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对近几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有清楚的了解。如果教材不熟、考什么怎么考不清楚,进行可操作性强的设计很难。在以考促教、服务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就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每年的《中国高考报告》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精神要义。尽管课标与评价体系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学与考试作出理论性的规范与指导,但是二者是考试评价的指导性纲领,也是指导命题和阅卷的主要依据。

占有了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对五本教材的处理,可以学习借鉴林中的做法对入选的单元文本进行分类:重要的,要精耕细作,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思维,不是专注于文章本身写什么、怎么写,授之以渔;次重要的,无需面面俱到,抓住文本的关键点(与考试相关联的);一般性的,尽量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性学习。为了防止流于形式,自学性的学习内容要设计具体的配套任务,并落实到位。对教材内容经过这样的处理,就空出了一定的时间。结余的时间不是让位给其他学科,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像林中那样,针对高考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分解,对高考考查的内容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规划设计。像高一可以适当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及基础性古诗文能力的培养;高二强化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及语用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从高一就开始有序的训练。毕竟,语文学习与考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以往的做法看,真正集中精力备考都是在高二结束之后。这种临阵磨枪般的速成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如果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应考意识,并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熟能生巧,积累到高三,自然就不会手忙脚乱。

其次,进行中观的有效落实是关键。

教学与考试评价是两种基本的学科活动。经过教考分离给语文学科带来的阵痛之后,教考对接和教考融合日渐成为现实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种趋势。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主要源于新高考对教学与考试提出的新要求。当然,教育任务与目标的改变是根本性的原因。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和相关高考教学与考试的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倒逼着我们对语文教学与考试关涉的相关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林中的语文能够在高考中惊艳一方,很多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吃透了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精神,并结合本省、本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地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评价进行二次解构和重组。对我们来说,不可能照抄照搬林中的经验与做法,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就学校的现实境遇而言,我个人粗浅地认为语文教学与备考的实施应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教师的导演与学生的主演,就是老师要对三年的语文教学与备考这部大戏做好统筹设计。这种设计一方面要科学有序,一方面可操作性强,一方面相应的检查督促要跟上。当然,此中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教学方便,更要适合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现实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所以所有的设计都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的客串与学生的活动,即教师要下放课堂的主导权利,真正还课堂给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占据绝对的主导,一堂课老师口吐莲花、口干舌燥。这种艰辛的付出有多大的效果,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从林中的语文课堂看,做语文老师还是比较轻松的。当然,他们的轻松源于他们课前的精心安排布置。反观我们,一节课、一篇文章,我们始终对学生不放心,所以多点开花、面面俱到。殊不知,老师激情满怀,学生却收获寥寥。既然付出与收获严重失衡,那么就应该转变思维,另辟蹊径。新课的教学,以问题牵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练习的处理,教师在关键处适时点拨总结,学生自主完成,对于高频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让学生自主总结梳理;学科学习和学科备考,在一切围绕考试的教育生态下,怎样协调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需要费思量。三年高中生活,三年语文学习,三年语文备考,这一思想老师不仅要明确,学生更要知道。但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具体实施时不可能完全采用功利化的方式。基于此,不论是新内容的教学,还是专题性的复习训练,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应该贯穿始终、融入其间。如果单纯地机械性训练,时间一长、一成不变的刷题过频,学生很容易产生疲于应付的思想。至于具体怎么安排,只能由老师自己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安排和学情的把握。

最后,抓实微观的精心设计是保障。

不论是宏观的规划,还是主观的设计,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抓好微观落实。再好的布局,实际执行力跟不上都是水中花、镜中月。从林中的教学情况看,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效果,除了科学有序的规划设计,关键在于对细节的落实。就学校的语文教与学的生态而言,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老师教学的思想和学生学习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变得积极了,行动起来方向性才明确,具体执行时才清楚了。

教学是为了考试,这一理念贯穿高中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既然如此,那么在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就要在教学与考试之间找到对接点,以实现二者的和谐共振。具体而言,教材内容的处理与考试考点的对应是第一个需要协调的问题。就整套高考试卷而言,考查的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三个部分。这几个点看似与教材关联不大,但是褪去外在的形式,从本质上分析,在教材中是能够找到“母题”的。就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而言,它由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小说和散文)两大块组成。这些文类在教材中都有选录,像信息类阅读,五本教材都有相应的主题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既有专题研读,也有散布在不同的专题中的;散文阅读同样有现当代散文和古代散文。既然有相应的文本,那么在教学时精选经典篇目以“高考考什么”为轴心精品细嚼,像《改造我们的学习》《拿来主义》《修辞立其诚》《百合花》《荷花淀》《边城》《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古文阅读,精耕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从语言基础知识到文本思想内容再到文化意蕴,对点落实,精细训练,像《劝学》《赤壁赋》《谏逐客书》《屈原列传》《过秦论》《六国论》《归去来兮辞》等文章,除了指导学生识文断句解篇,还要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文言知识(词语、句式、文化常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考考点设计相应的题目进行训练;古代诗歌的教学,除了课文所选的经典篇目,附录部分的名篇也不能弱化。教学时,以具体诗歌为抓手,培养学生读诗解诗品诗的能力,然后再遴选典型的诗歌,仿照高考考查的题型命制试题,训练学生。

阅读理解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立足教材,夯实课内基础,再适度向外辐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教学,首先要清楚高考考查的几大考点,然后再进行细化分解,融入到平时的文本教学中。标点、成语、病句、修辞、句式等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果揉在一起效果不会太好,把它们进行分解,并有针对性的集中强化,效果可能会更好;作文是语文的重中之重,也是老师和学生最忌惮的部分。老师怕,一是因为艰辛付出收效甚微,二是涉及的内容千头万绪;学生怕,一是因为他们没有丰富的材料,二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力。但是,作为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必须要加以重视。如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需要精心谋划、精细落实。老师要有高度的社会敏感度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时时关注社会世情,把应时的材料及时推介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社会源头活水;教师要对三年的作文教学作统筹规划安排,化整为零,各个突破;同时,对学生要严要求,做到一点不能弱、一个不能少;另外,作文的训练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规划和协调好教学的问题,下面就是训练的问题。不论是专题训练,还是综合模拟,要保证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非常关键。要做到做一点,带领学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通过训练和评析,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与高考要求的差距,一方面学生知道语文学习应关注的重难点。方向清楚、目标明确,学习和训练就不至于漫无目的。至于训练的方式,高一、高二以专题突破为主,辅之以综合训练;高三以综合训练为主,再间或进行专题强化,以找差补缺;训练的内容,除了以近几年的真题为主,精挑细选新近的名校模拟试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编试题或自主命题。不论何种形式,既要适合学生,又要对接高考。只有这样,训练才有效或高效。

学习借鉴是立足自身的实际,要以鲁迅先生所说的“放出眼光,用脑髓,自己来拿”为指导。林中的成功源于他们立足自身的实际,在逆境中突围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他们的方法。据实而言,他们所操之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加以甄别。从语文教学与考试的角度审视,既然与语文结缘,就不要辜负“语文人”的称谓,考试是主轴不错,如果所有的语文活动都只盯住考试,都为了考试而教学,这是有悖“教语文和学语文”本义的。“教材是由头”,但不是摆设。如果把语文的活动完全裸化为“考试”,真的是“误尽苍生教语文”。三年的语文教学,北大孔庆东老师的“高一玩语文、高二边玩边学语文、高三学语文考语文”的经验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文老师对自己和学科有了清晰的定位,教学时就避免了盲目性,就不至于被纯功利裹挟;要真正突显语文的考试价值,发挥语文学科的应有作用,学校的保驾护航也必不可少。新高考背景下,尽管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但是思想上的重视没有实际的措施保障也很难见成效。虽然我们做不到“斩立决”的决绝,但是不改变语文为英语、数学、物理让道的观念,不体现付出与补偿相匹配,语老六,甚至语老九的现实境遇不可能改变;至于对学生的训练与强化,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实践出真知,按照科学有序的训练计划,反复训练,熟能生巧,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学生的应试意识和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路漫漫其修远”,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语文之路,需要全体语文人不断的“上下求索”。

(注:林中指河南省林州市林州一中)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