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静心行思】程浩平┃引导学生巧梳结构,解读《长恨歌》之主旨

2024/1/22 9:18:21  阅读:42 发布者:

【作者简介】程浩平,陕西省岐山高级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20年入选第二批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静心语文”的倡导者。示范课获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指导的学生作文有100多篇发表或获奖,原创并发表高考语文模拟题数套,所教学生夺得高考语文139分的优异成绩。主持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多次荣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基础教育课程》等刊物发表教学文章近百篇,编写教辅书80多本。陕西省教师培训骨干专家,多次参加省级送教和评教活动,在省内外作教育教学讲座60多场次。2019年元月,参加了陕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赴美高级研修活动。《陕西教育》《教师报》追踪报道了其教书育人的事迹。

引导学生巧梳结构,解读《长恨歌》之主旨

程浩平

 要:基于叙事性的古诗具有小说叙事的特点,教读《长恨歌》时,以诗歌情节结构为切入点,激疑启思,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老师的热情引导下,自觉地走进诗歌的故事情节,巧妙梳理诗歌的叙事脉络,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理悟诗歌“长恨”的这一主旨,真切感受诗歌情节结构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  《长恨歌》;梳理结构;解读主旨

教读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时,我以学生感兴趣的诗歌情节结构为切入点,紧紧结合叙事诗具有小说情节结构的这一特点,激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觉地走进诗歌的故事情节,在老师的热情引导下,巧妙理清诗歌的叙事脉络,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理悟诗歌“长恨”这一主旨,进而感受诗歌情节结构的艺术之美。

设置问题,投石激趣。关于《长恨歌》的情节结构,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认为“从作品结构上看,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写安史之乱之前和安史之乱之后的唐玄宗、杨玉环”。

二是两本《唐诗鉴赏辞典》都把这首诗歌分为三部分。其中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版的《唐诗鉴赏辞典》[2]说得更加明确:“长诗共分三大段。从篇首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恋史”,“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的生离死别,和玄宗对死去的杨妃无时或已的怀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篇末,在一个幻想的神仙世界中,刻画了死者对生者刻骨铭心的眷恋,补足了悲剧主人公之一的杨妃形象”。

三是《鼎尖教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以下简称《鼎尖教案》)把这首诗歌分成四个部分,是这样表述的: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登身仙境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在教学中,我先把以上三种划分简单地介绍给学生,投出一块“石子”——“这三种划分你同意哪一种”,试图在课堂这个水面激起一个个水花,让学生思考这些划分同叙事类诗歌与小说结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赞同第三种划分,并且很容易将诗歌情节结构与小说结构的四个部分对应起来,并且体悟出这种划分正体现了小说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的基本结构特点。这时,我又故意问学生:“从诗歌特点考虑,这首诗划分为四部分还可以有哪种不同的划分方法?”这个问题纯粹是随机生成的,孰料有一个学生依据这个提示,将全诗这样划分:前面没有变化,只是把结尾几句单独划开。问他理由,他只是说这几句卒章显志,应该单独分开。我鼓励了这位同学。细想也蛮有道理:中国诗歌,即使像叙事类诗歌,将结尾主旨句单独分开,也不失为一种合乎诗歌特点的划分。因此,按照诗歌的特点,这种划分还是有道理的,不过从叙事诗类似于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来说,这样划分还是比较勉强的。

静思巧理,体味主旨。为了让学生对诗歌相似于小说结构的特点有更进一步的理悟,我先特意引述了《鼎尖教案》上的关于诗歌情节结构梳理总结的结论。

《鼎尖教案》[4]对四个部分是这样归纳总结的:

第一部分:李杨会合,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安史乱发,兵变殒命。

第三部分:李返长安,思念无穷。

第四部分:贵妃心系,思念不已。

这个划分确实体现了小说的基本特点,但是总结的段意不能尽如人意,不能充分突出诗歌“长恨”的主题。为了在梳理情节中彰显诗歌的人物形象和主旨,我要求同学围绕诗歌主要人物找一下诗歌叙事的线索。我们一般都认为诗歌开头两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是诗歌叙事的总纲,塑造的主要人物是李隆基和杨玉环,以李隆基寻找美人杨玉环为中心环节,诗歌围绕“寻美”“迷美”“失美”“思美”“访美”展开故事情节,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全诗的情节结构了。

最后,结合情节、人物和主题,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对诗歌的情节结构作了如下巧妙梳理:

开端:重色迷美(长恨内因),这是长恨的根本原因,这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发展:兵变失美(长恨外因),这是故事的发展,是长恨的客观原因,实际与主观的原因密不可分。

高潮:返京思美(长恨情状),这是长恨的具体生动的表现。(学生对这样划分是有意见的,但我们从文题和作者表达的主旨看这样划分不无道理。因为这正是作者为我们展现的诗歌的主旨要义。)

结局:招魂访美(长恨苦果),唐玄宗为自己酿的苦酒自食其果。(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从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情结看,招魂的情节就有满足人们心理的意思,这也是作品的浪漫主义的特色,也是作品伟大的地方,大团圆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5]可见,一个人能把小说当作诗歌来读,自然有相当高的鉴赏水平。相应地,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能从叙事诗歌中读出小说的韵味,自然就能把诗歌领悟得更深刻、更透彻些。众所周知,各类文学体裁是相通的,诗歌与小说都属于文学,而叙事性的诗歌更兼具小说的特质,让学生在品读中明白这一浅显的道理,以此激发其兴趣,深究下去,自然会取得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效果,这岂不是教学的更高境界吗?故笔而录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之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2]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162-1167.

[3][4]李欣,孟凡振.鼎尖教案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之欣赏(人教版)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6:5.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354.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