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言语思维教学】徐德湖l从情节、细节中品析人物形象——以程海《三颗枸杞豆》为例

2024/1/22 9:17:40  阅读:6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言语思维,作者徐德湖

从情节、细节中品析人物形象

——以程海《三颗枸杞豆》为例

江苏

徐德湖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总是在情节的发展之中,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寄托作者所要表达的社会和人生意义。所以,阅读小说要善于读情节,品细节,读到小说的深处。让情节和细节说话,才能真正读懂人物的性格,而避免各种各样的误读。

程海小说《三颗枸杞豆》的中心意思,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教参》)概括为:“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观点及与之相关的文本解读,使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叔形象时,大多偏向了三叔的“悔恨”和“伤悲”,像“我”所受到的教育是从中自然得之,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三叔积极主动的施教者的形象特点。常有师生怀疑该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原因大概也在这里。

小说告诉读者,“我”由“淘气鬼”成长为植物学家,“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其实……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可“我”那时还只是个少不更事的蒙童、顽童,还很难认知或领悟三叔所要表达的抽象的生命意义,那么,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灵魂)的神奇力量从何而来呢?这主要源于三叔临终前对“我”殷切的期望,真诚的关爱,更源于他以自己的教训,对“我”用意良苦的启发、引导及其感染。这才是三叔这一形象最深刻、最动人、最独特的特点。现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对此具体品析,并对《教参》的相关解读提出个人看法。

1.初遇三叔

三叔通过引导“我”观察野豆角花,逐步引领“我”走向植物世界的奥秘,

并使“我”受到了生命的启蒙教育,而绝不仅仅是《教参》所说“临死前的三叔对野豆角花的仔细观察”。

“我”逃学在小树林追蝴蝶时,忽然发现三叔。而三叔其实早已看见了“我”,但“他仿佛没有看见我”,将手向阳光里伸去,手指捏着一朵野豆角花,“仔仔细细地望,好像在望一个紫色的灯盏”。“我”见得如此真切,表明注意全被吸引。三叔“忽然回过头轻轻地喊我:‘小狗!过来呀!’”这出乎“我”意料,“我”会感到奇怪。“我”问,“三叔,你看什么?”他只说“一朵小野花”,然后“又……半晌没有理会我”。“半晌”,是说时间之长,也暗示“我”很想知道三叔到底在看些什么。结合下文可具体看出,三叔此时表现出的,不仅是《教参》所说“留念之情”,也是为引导“我”观察野豆角花做预备。

三叔接着可说是欲擒故纵,突然问“我”,“你知道这朵花的名字吗?”“野豆角花,谁不认识!”反问句,突出这种花名为人熟知,本不值一问。然后“他狡猾地一笑”,“狡猾”,应是别有用意;“笑”,是得意于“我”中计。对这一神态的解释,《教参》语焉不详。于是又紧接着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这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是为了激发“我”的好奇心。“我”果然“一句也答不上来”。而“这种花开得满地都是,我玩时不知踩倒过多少,但从来没有仔细看过它”,“我”似乎意识到了一种错过。三叔就随机亲切而委婉地批评“我”,“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忽又叹息,“唉,谁又不是这样呢?”这都是启发“我”,粗心大意是人们常有的缺点,会让人对自以为很熟悉的事物知之甚少,所以要学会细心观察。叹息中融入了悔恨,对“我”有着感染作用。

三叔并由此对“我”开始了精心引导。他拉着我,坐在树干上,把花擎在我的眼前,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不多了!”。其导向明确,即观察须仔细。他说“时间已经不多了”,既是说自己所剩日子不多,又是说能教育“我”的时间不多,也是启迪“我”人生有限。这些“我”当然还难于理解。于是三叔说,“不说这个问题了”,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野豆角花的秘密。他说“你看这朵花,真是有意思透了”,先声夺人,吸引“我”注意。然后用比喻、拟人、数据,详细介绍野豆角花,包括大花瓣、小花瓣、小苞、花蕊,围绕大花蕊的小花蕊数目、颜色等。三叔对这些不仅早有观察,而且描述富于想象,充满情趣,因而也收到了好的引导效果——“‘你看得这么仔细!’我惊讶地叫了起来。”“惊讶”,还蕴含着新奇之感,敬佩之情,也意味着眼界猛然大开。

三叔又乘势告诉“我”:他“还看过它的叶子,每片叶子上有12道叶脉,左右两边各6道……”,此时“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这里神态所蕴含的,也不仅仅是《教参》所说的“三叔仔细观察后有所发现的兴奋”,因为三叔说“我还看过……”,“还”(而不是‘刚’)、“看过(而不是‘看了’)”,暗示了不是刚才的发现。介绍野豆角花花蕊时他也曾说,“你用针尖将小苞挑破,才看见这个害羞的家伙”,突出条件要求,暗示对此三叔早有观察。其实,三叔兴奋的主要原因,正是“我”的惊讶让他感到了一种满意和欣慰。而“我”一数这叶,“果然一点不差”,三叔观察之准确,令“我”惊奇、佩服。最后三叔推而广之,说,香蒿、拉拉草、荠儿菜……“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这意在激发“我”强烈的广泛而仔细的观察兴趣,引领“我”走向植物世界的奥秘。临走时,他又反复说,“太迟了”,是悔恨没有观察研究的机会了,也是留给“我”的悬念。

“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为什么?三叔的引导,使“我”觉得“乐园”中竟然有这么多的秘密,而自己从没仔细观察,几乎一无所知,感觉中原来的那些乐趣,被冲击了,被冲淡了,内心产生了莫名的失落感。《教参》只说“这种感觉”很强烈,没有具体解释。得知三叔活不多久的病情后,“我”应该是对三叔所说“太迟了”、“时间不多了”的含义有所觉悟,所以悟到了“临死的人大概都很留念这个世界,甚至留念世界上的一草一木”。由此可以说,“我”受到了生命的启蒙教育。

从以上品析可见,三叔积极主动的施教意图明显,而不仅是《教参》所说“可以隐隐约约地意会到三叔对‘我’的期望”。甚至可以说,“我”所以成长为植物学家,且不是别的什么“家”,首先就因为三叔的这番教育与引导。

2.再遇三叔

三叔通过画图画形象生动地启发“我”,使“我”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他的教训,而绝不仅仅是《教参》所说“对‘我’诉说自己一生的教训、悔恨”。三叔关于太阳的话语蕴含着对“我”的殷切希望和教育意图。

星期日到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小树林,我是多么想念我可敬的三叔啊”,两个“多么”,突出想念程度之深。因为三叔观察的细致、准确,令“我”敬佩,(其实这就是一种征服的力量)同时让“我”感到小树林有着太多的秘密、别样的趣味。“我”下午来到这里,“他果然又在里面”,是说正在预期之中,朦胧中感到了某种心灵的默契。

“我”一来,“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可见三叔早就等着“我”,并主动走向“我”。“闪露出笑意”,既是见“我”来了而高兴,也是含着几份得意,因为他又设计出了直观的教育方法。不知《教参》为何直接回避了对这一表情的解读。他画好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我”觉得“奇怪”,就问三叔画的是什么。他竟然说,“画的都是三叔”。“我”会感到更加奇怪,因为“一点儿也不像”。可三叔偏说,“像,很像”,这样反复强调,无疑会让“我”奇怪到极点。悬念的设置与推进,三叔运用得如此自如!然后才凄然一笑,讲述其中含义,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画面形象看,“歪歪斜斜的塔”,当然是要倒的;“松松散散的书”,内容是空洞的;“弯弯扭扭的树”,是长不成材的。被理解的悔恨才真正具有教育的感染力,三叔以此形容三个理想的失败,形象、生动、有意思,易于孩子领悟。“‘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悲伤”,表明“我”受到了感染,感受到了三叔的不幸,而为之难过。得知那表示三叔一生的成绩时,“我”说,“那老师一定会批评你了”,“我”懵懂的心里已觉得,三叔遇难而退,失去成功,是有错的。可三叔说,没有老师批评,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这就很自然地勾连了上次野豆角花的话题,更深刻地启发“我”仔细观察、深入了解植物世界。“我沉默了”,应该是三叔的话触发了“我”的感受,(因为“我从来没有仔细看过”)并引起了思考。这些都说明,三叔对“我”形象的启发教育,使“我”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他的教训。与“我”关于太阳的对话,简直就是三叔的神来之笔。“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这是正处于悔恨情境中的三叔,看到了太阳,突然间触发了潜意识里挽回时间和生命的渴望。而“我”天真地问“太阳能捉住吗”?

又触发了三叔表达感悟的灵感,于是三叔说,“能!能呀”,但自己老是忘记了捉它,让它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仍没有想到。这就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教训——没想到抓住时间,而浪费了生命。“我”说:“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尽管这样的担心是天真、幼稚的,但“我”似乎意识到了是应该抓住太阳的。

于是三叔说,“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捉住了,就“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三叔的话语生动形象,诗意盎然,极富想象,充满童话色彩,用于启迪“我”珍惜时间和生命,精妙至极。说到这里,三叔忽然捏住“我”的脸蛋,疼得“我”差点儿叫起来,都没有觉察到,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先设问,后肯定,强调“我”就是太阳。这种发乎性情的冲动言行,深蕴着三叔对“我”殷切的期望,流露了抓住“我”这颗“太阳”的教育意图和寻求一种精神寄托的心理动机。这情景定然会成为“我”难以磨灭的记忆。

3.临别赠礼

三叔临终前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形象暗示,使“我”得到了生命意义的启示,

勤奋追寻学问,成长为植物学家。由此显见三叔对“我”积极主动的教育意图、前后一贯的教育行为。

“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

“我”把三叔比成寓言故事里夸父这一失败的英雄,显然是不当的;但这合乎孩

子的情感心理,恰恰表明了“我”对三叔的敬佩与爱戴。(《教参》只分析了三叔

与夸父的异同,即都是失败者,但夸父是奋斗中失败的英雄,三叔不是。可对其中的蕴含只字未提,倒好像是说课文表达不准确了。)而正因这种敬爱之情,“我怕再看见他那张凄楚、苍白的脸”,其中蕴含着“我”对三叔的理解、怜悯、不忍相看等复杂感情。“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来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似乎没有忘记我”,是感觉到三叔对“我”的期望、教导一以贯之。而这三颗枸杞豆,则是三叔别具匠心的形象暗示,启迪“我”温故知新,汲取教训,不懈努力。表明三叔怕“我”不能完全领悟先前两次相遇的启发、引导,担心“我”忘了他的教训。这真可谓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最后一课。

“我”视之为“临别赠礼”,蕴含了“我”对三叔的感激、怀念之情;“红色”,则将死别的感伤,染上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的色彩。如果想象一下,三叔是如何准备这三颗枸杞豆的,又想了些什么,就会生成很多动人的情景和感受。

“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暗示三叔此前曾多次启发“我”的思考。“但我这回把它猜出来了”,它启示的生命意义有三层:

1)“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象征着三叔生命告终,暗示着人生有限。

2)“是三个遗憾的‘〇’”,象征着三叔一生的教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转折,突出这是“启示生命意义”的重点,其中的蕴含,可用“我”的行动诠释——“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这实在是令人惊喜的教育效果,实在是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尽管儿童的“我”获得的生命意义的启示,还可能是很感性化的,但这种启示一定对“我”

产生了强烈的触动,使“我”获得了生命意义的觉醒,并无疑在日后逐渐化为了深刻的理性认识,化为了长久的成长动力。而三叔所以能创造如此奇迹,主要因

为此前两次相遇,对“我”精心教导的层层铺垫,才有了现在的水到渠成,才有了三颗枸杞豆征服人心的神奇力量。

三叔生前的理想虽然都没能实现,但他能在生命临终前,凭借对生物学有所研究而拥有的知识,引领“我”走向植物世界的奥秘。尤其是能从失败的悔恨中,

憬悟出生命的哲理,并且凭借曾经的文学创作和教学的实践经验,用直观可感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精心教导于“我”。他的人生因为“我”的成功,而仿佛成为一抹永恒的落日余晖,为这个世界散发着温暖而悠远的光芒。

徐德湖,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正高级职称专家评委,苏州市、昆山市两级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著有《语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做讲座100多场次;近几年主持江苏省教育规划研究结题2项,获苏州市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主持苏州、昆山两级初中语文工作室,把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积极运用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语体学、修辞学等学科理论,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力求透过显性的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规律,发掘文本的思维路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习得和学得言语思维的方法、过程、规律和原理,不断丰富内部语言,优化言语图式,发展隐性的言语思维,努力实现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徐德湖,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正高级职称专家评委,苏州市、昆山市两级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著有《语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做讲座100多场次;近几年主持江苏省教育规划研究结题2项,获苏州市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主持苏州、昆山两级初中语文工作室,把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积极运用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语体学、修辞学等学科理论,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力求透过显性的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规律,发掘文本的思维路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习得和学得言语思维的方法、过程、规律和原理,不断丰富内部语言,优化言语图式,发展隐性的言语思维,努力实现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