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新实践

2024/1/22 8:50:06  阅读:29 发布者:

新修订的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赋予了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崭新的挑战。未来已来,教育要适应社会和世界发展。“双新”描绘了改革蓝图,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案的真正落地,离不开广大学校务实而专业的探索。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在接续政府规划布局的同时,要深层解读新课程的内涵价值,基于对学生需求的敏锐洞察,坚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立场,以创造性的实践把国家要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厘清学校校情,发挥学校优势,显现学校特色,创造蕴藏学校专业办学逻辑的改革思路和发展路径,为未来学校的“机体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命题就是: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素养为本的教育,从讲授为中心的讲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学堂。要找到“答案”,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一兵一卒的投入,而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联动响应,从设计到落实,全面推进以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开启一场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基于新课程理念内涵的认识与把握,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来选择学习内容,明确“学什么”;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得到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把握“怎么学”;还需要设计与以上目标和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当我们用丰沛的实践来追索、印证、回应这些问题,就会不断地逼近教育的真谛。对于理想的描摹虽不尽相同,没有标准答案,但共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一定是超越被动传递,走向主动探究。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和体验的过程,教师的责任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真实需求,创造智慧、鲜活、符合学生需要和成长规律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真正找到实现因材施教的办法,而不是把教学变成一套机械、僵化、背离学习和成长规律的操作程序。“因材施教”作为一条古老的教学原则,折射着先贤的智慧。其前提条件是对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尊重与承认,通过依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能在自身资质和才能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围绕“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持续开展基于差异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深刻解读因材施教原则,不断深入开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这一原则的追求与探索。如果说因材施教还隐隐透出“教”的主导性,由教师判断学生之材,然后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那么“因异共成”的课堂理念,就是一种新的反思与实践,这意味着师生间更平等,意味着更多的想象力,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以差异为资源,关注个体在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独特性,彼此支持、互相成就,唤醒彼此成长的力量。人生而不同,而教育因不同而精彩,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新实践,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高质量的必然体现。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321期,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 尹后庆)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