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周彬:“教什么”才是对老师最大的挑战

2024/1/18 10:15:39  阅读:4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校长内参 ,作者周彬

教师的真正情怀,不要用在教学方法上,而要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知道,让一个老师去教学生的时候,“教什么”才是对老师最大的挑战。

新课标引领的核心素养之变

在中小学教学中,目前为止我们碰到最大的一个困惑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问题是咱们一进课堂就必须干一件事情——要教学科知识。中间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在我曾参与的一个小型专家研讨会上,有人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小学老师没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我听了大为震撼,他们怎么可能会有这个理念呢?凡是2001年之前入职的老师,所接受的课标要求的一直都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2001年到2012年,课标给大家提的要求是“三维目标”。到了2012年后,才隐隐约约有了“核心素养”这个词。

随着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的育人方法也要发生改变。当大家在强调“双基”的时候,请问各位老师,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最简单的办法是理解还是记忆?

基础知识最简单的办法,一定是记忆。基本技能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是机械训练。大家都学过骑自行车,你们能够告诉我,骑自行车有几个步骤吗?我想学车时等搞清楚了,自行车早就已经倒了。教孩子骑自行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往前冲,先动起来,然后再调整姿势。这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基础教育里为了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习得的两个法宝——记忆和训练。

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主要聚焦于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叫做方法?中国人常说,“你有没有开窍”。

老师是要教学生方法去帮助他学习。按照道理,有了英语老师,学生应该学习英语更简单,但是事实上,英语老师在学生面前一站,学生是更喜欢英语还是更害怕英语?他本来害怕英语的,英语老师一来,却变成了害怕老师。所以到了三维目标这里,对大家的要求就开始变成了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核心素养:方法的优化还是内容的转化

有个词叫做“学科核心素养”,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这个词给丢掉了。原因是什么?因为大家始终认为虽然有学科核心素养,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依然会搞应试教育,这又回到学科里面去了。可问题在于,要是没有学科核心素养,咱们都不是“老师”,而是“某某学科的老师”。这让我们反思,咱们教语文、教数学究竟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有什么关系?

我举个例子,深圳一所中学招聘了20个人,其中19个人来自于清华北大。这些人来了以后,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老师原来掌握的教学技能技巧是不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递?是否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

我之前在一个普通高中做校长,这个高中能够招到的最好老师就是当地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我现在去了二附中,据粗略统计,学校30岁以下的老师有27位,其中15位是来自于清北复交,还有5位是来自于上体、上英,因为他们是专业的,其他的来自于华东师大和北京师大。请问大家,如果让一个地方师大本科数学毕业生教高中数学,和让一个复旦大学博士生去教高中数学,这两个老师主要是教学方法的不同还是对数学的理解不同?

如果让地方师大本科生去教高中数学,我可以说他的技能技巧远超复旦博士生。那么复旦博士来教高中数学,他的长处在哪儿?一定在于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果要把这个博士拉过来教高中数学,我们就要去反思,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增加技能技巧,还是增加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美国亚伯基金会对过去50年的175项成果分析认为,传统专业化教师教育并不能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科学保障。换言之,这个报告认为我们在师范大学里面学的那些技能技巧用处不大。报告还指出,一个最优秀老师的最好的两个技能,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二是老师的学科知识。美国是没有本科师范的,所以美国教师就按照这个报告干了。

教学质量:学生现场感还是获得感

如果我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很重要,下面就要问两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动机究竟是来自兴趣还是成就感

现在我们的逻辑是,孩子们是先有兴趣再学习。所以现在绝大多数的技能技巧主要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对这个问题很怀疑。学习本来就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可太难了。

为什么我不相信老师们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但凡是被激发的兴趣,那么一定要有刺激。你要让他保持兴趣,那么刺激的强度一定要越来越大。举个例子,假设去年教师节,你们学校发800块钱,你是不是很高兴?今年教师节,你们学校发1000块,你是不是也很高兴?但是明年教师节发800块,后年发600块,你或许也高兴,但有显然不会特别高兴。所以只有当刺激的强度越来越大时,你才会继续有兴趣。

所以,孩子们是先有兴趣再学习?还是因为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他对学习才会有可持续的兴趣?人的兴趣是来自于成就感的,当孩子感觉学习有所收获、有所成就,他自然愿意去学习。

2.决定教学质量究竟是怎么教还是教什么

一个老师课上得好不好,听他20分钟课就够了,如果这个老师忽悠我们,20分钟也够了。但是谁知道这个老师一年365天,在教室里面教什么?所以教师的真正情怀,不要用在教学方法上,而要用在教学内容上。要知道让一个老师去教学生的时候,“教什么”才是对老师最大的挑战。

大家应该看过跳水比赛和体操比赛,有没有发现所有运动员在参赛之前都必须选择难度系数?如果我们把跳水比赛的难度系数取消,那再也看不到转体三圈半,以后所有的跳水比赛就是一道闪电。难度系数越大,流畅程度就越小,难度系数越小,流畅程度不就越大吗?既然不用关心难度系数,只要流畅程度,那就直接来一个直线。另外,如果取消了难度系数,从此以后跳水让3米跳板、6米跳板都见鬼去吧,直接起跳30米,不比技巧,就比胆量。

老师们,今天的公开课是不是已经达到了比胆量的程度?要是家常课像公开课那样上,到最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老师疯了,要么学生疯了。一节课要导入和导出,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学生每天上89节课,每节课都要导入导出的话,一天就要被老师导入导出16次之多。这也是家常课和公开课之间的区别。因此,我觉得老师要回归对“教什么”的关注,这条路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我们学科老师的素养。

课堂内涵:学科教师应如何面对学科知识

1. 学科知识不上层次,学科育人的层次就上不去

如果我们回归到对“教什么”的关注的时候,大家会说这个很简单,只要把内容搞难一点就可以了。其实我也不反对这一点,但关键是把内容搞难一点,学生学得会吗?教学内容难度系数越大,首先挑战的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挑战的肯定是老师,在所有的教学方法里面,只有两种教学方法是管用的,一种叫深入浅出,另一种叫浅入浅出。只有“浅出”才不会吓跑学生,但只有“深入”才可能育好学生。深入深出叫自娱自乐,浅入深出叫白日做梦,你自己那么肤浅,还教得出深刻的学生?还有一句话,浅入浅出叫误人子弟。

我们必须深入浅出,就是科任老师对学科知识理解越深刻,他的表述方式就越浅显易懂。当一个老师讲了半天,鬼都听不懂的时候,我告诉你,他本人就是个“鬼”。因为他自己没有搞懂,只好多招几个“鬼”出来,似乎大家都懂了,其实大家没有懂。

这里面最有欺骗性的是浅入浅出。凡是重视课程的学校都是好学校,凡是重视单方面教学的学校,都是不怎么好的学校。你只关心教学流畅程度的时候,全校的老师都会把难度系数降到最低,所以你会发现,把难度系数降下来的时候,他的教学技能技巧上来了。所以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实际上就是走过场而已。

2. 学科层次在“理解的深刻”而非“难度的深奥”

我们为什么要有深刻的理解?中小学的教材跟大学的教材有一点不一样。中小学教材是薄薄的,大学教书是厚厚的。大学那么厚的教材让我们教,不到一个学期就教完了。大学老师的痛苦就是内容教完了还不放假,所以我就特别佩服中小学的老师们,拿着薄薄的教材教了一个学期还教不完,甚至还要补课,我也不知道你们整天在补什么。

教学设计:学科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转化

1. 解压学科教材中的学科知识

大学教材跟中小学教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拿过来一看就明白。中小学的教材是压缩文件,大学教材是可执行文件。中小学教材把一个学科的历史、结构、思维、方法等都压缩在薄薄的教材里面。既然中小学的教材是压缩文件,那么中小学老师上课干的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解压。解压工具是什么?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制造工具,并把工具用到极致,如果没有工具,就把自己当工具。

也就是说,如果中小学教材压缩了一个学科的历史,中小学老师第一个就应该去读学科史。语文老师如果不读文学史,你怎么敢教语文?数学老师如果不读数学史,你怎么敢教数学?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如果不读科学史,你们怎么敢教物理化学?不去读这些东西,老师就只能见到什么教什么,因为他无法把知识架构起来。

2. 翻译学科教材中的学科知识

另外,所有的学科之所以叫一个学科,就是因为它有专业术语。换言之,所有的学科都是一门外语,这也意味着所有老师都有义务把这个学科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学生的生活用语。

老师们也先不要着急把你这个学科当成专业,因为首先它是学科。有一次一个英语老师,一大早跑到我办公室里面来哭。我说:“你不要哭,你想干吗?”她说:“校长,我下辈子都不教这个班的英语了。”知道她的原因是什么吗?这位老师英语很好,她和学生说学英语要多听多写多练,有了语感,英语就好了。结果学生跟她说:“老师你不要啰嗦,你说背什么,咱们就背什么。”老师觉得被学生侮辱了。后来我和这位老师说,不要把英语当做专业,在大学是专业,在中小学是各个学科,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学科就是用于学习的科学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学科知识翻译成学生的语言。

用德育温暖课堂:让课堂变得有光亮起来

老师要把学科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学生的语言,就必须跟学生打交道。现在拼命地背教材,背教法,但是老师已经离学生越来越远了。尤其是科任老师,自从有了班主任,咱们跟学生打交道的概率越来越小了。

后来我当校长的时候,就要求科任老师,凡是学生搞活动都要去。但是要求归要求,现在学校有几个老师还听校长的,大家都不去。后来我问老师为什么不去。他说为什么去。我说你不陪学生玩,你陪谁玩?下了课,你不陪他玩,后果就是上了课他不陪你玩。教育,就是相互“玩”。有人当老师越当越开心,就是他在玩学生,有人当老师越当越不开心,就是学生在玩他。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END

文章来源 | 《周彬:把学科知识教出核心素养来》讲座实录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