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打破学科壁垒 体验诗词魅力——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古诗词”主题教研活动(深圳外国语学校宝安学校专场)

2024/1/18 8:50:10  阅读:44 发布者:

近日,宝安区举办的小学语文“万名教师晒好课”展示系列活动在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宝安学校顺利进行。此次活动,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宝安学校的校领导以及清平实验学校的教师代表与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

一、学科联动展风采

此次教学研究联动语文、科学、美术三个学科,以“竹”为主题,设计学科活动,体会竹子的君子风度和气节,感受板桥的竹之风骨,塑造深外宝学子的新君子品格。

 《小小造船师 解救旅游团》

(科学老师邬晓晴)

邬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项目任务,建立物体特点和功能之间相对应的联系,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了课程设置的具体环节中。

《竹》 (美术老师邵单)

邵老师先引导学生欣赏郑板桥的竹子作品,从作品中分析竹子的画法,最后落实到课堂实践——熟练运用马克笔的特性绘制《竹》。

 《竹石》(语文老师林浩贤)

林老师通过课堂的三个语文实践活动,切实做到古诗课堂中读、写、讲的有效统一。在任务驱动之下,林老师带领学生探究“物象”与“志向"的联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深外宝的新君子应如竹一般坚韧不屈、傲然挺立。

二、理性辩论启智慧

参与辩课的年轻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从出发点、落脚点、落实点、延展点等方面对三节课例进行展开辩论。

辩课环节

打破学科壁垒 唤醒兴发感动的力量

教师们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结合课例,分享教学心得。本次跨学科融合的“竹”主题学习活动,切实立足学生视角,契合学段特点,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渐进,注重学生起点熏陶,助力学生思维与审美素养提升,培养高尚君子风范。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各自的思考与建议。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重视各年级、各水平层次之间的自然衔接与过渡,确保知识教育与文化育人相统一。在跨学科学习实践中,要切实建立学科知识与校内外、课内外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终极目标。务必把握准则,不可仅为打破而打破,仅为整合而整合,各学科在突破壁垒的同时,亦要保持自身特色与韵味。

三、主题经验共分享

微讲座

《以古诗词为载体 寻跨学科之路径》

(卢大芳老师)

卢大芳老师指出跨学科学习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她鼓励老师们首先要树立意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意象,开展项目式学习;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专家点评促提高

福田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袁凤娟老师点评

专家袁凤娟老师以“融、新、高”对本次跨学科融合教学做出了高度评价。融即融汇、融合、融通;新即形式新、内容新、观念新;高即高起点、高定位、高品质。

她认为科学课情境性强、实践性强、注重性强、主动性强、趣味性强。美术课老师带领学生在艺术的殿堂当中浸润,这就是一种美的感受。语文课从微观上强调了语用,从宏观上强调了大语文的观念,融通了学诗的方法,构建成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袁凤娟老师还建议语文课可以再细化诵读之法,根据诗歌中的平仄来诵读古诗,感受诗人之情。

宝安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员魏明萱点评

魏明萱老师从跨学科教学角度进行点评。本次的跨学科以认识竹之形,感受竹之神,塑造竹之魂为主题贯穿始终,学生的认知正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生成。

她认为跨学科是以主题任务为核心,以合作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或任务完成的过程来贯穿始终。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要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复制者。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仰高笃行,知新致远。期待老师们继续将新课程理念实践于教学中,乐研乐学,共同成长!

转自:“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