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互助共研 聚力前行——张店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20期活动纪实

2023/12/22 15:01:26  阅读:140 发布者:

互助共研

聚力前行

张店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齐鲁科学大讲堂

120期活动纪实

冬日已至,寒意渐浓。撷一束冬日暖阳,牵手最美的遇见。125日,我们迎来了山东省第120期小学科学网络研修活动——齐鲁科学大讲堂聊城专场。张店区专兼职教师齐聚云端,共同学习。以研促教谱新篇,聚焦课堂绽芬芳。

一、

课例分享

本期课例分享部分由聊城市第五中学李元丽老师带来的《霉变与防霉》、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于军烨老师带来的《常见工具》、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付婷婷老师带来的《日晷》三节精彩课例。

1

 李元丽--《霉变与防霉》

李元丽老师展示的《霉变与防霉》这一节课,教学环节逻辑清晰流畅,教学思路紧扣课程标准,凸显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防霉技术这一重点,并且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本节课通过情境聚焦,播放发霉汉堡的视频,动态的展现了发霉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发霉的条件,由探究到的条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如何才能防霉,探究防霉原理和方法,整个教学流程紧凑且层次鲜明,给学生提供了典型的可进行高阶思维的材料。方案探究中的四个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根据学生想到的方法,给学生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并设计防霉方案,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应用环节,让学生知道霉对我们的生活有利有弊,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

于军烨--《常见工具》

第二堂课是由聊城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于军烨老师执教的《常见工具》。于老师将整节课分为五个活动,层层深入,环节一:由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导入,进而提出问题,对于生活中损坏的文具我们该如何处理。环节二:从身边熟悉的工具开始,循序渐进,让孩子们了解到常用的螺丝刀、扳手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环节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老师准备的工具进行维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环节四:被修理好玩具的同学谈感受,引导学生积极的评价他人给与的帮助,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增进同学间的感情。环节五:拓展应用到生活中常用的工具,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到工具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本节课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白如何利用常见工具给生活带来诸多方便。

3

付婷婷--《日晷》

第三节课是付婷婷老师执教的《日晷》。课堂从“关于日晷,你都想了解什么”这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和好奇。然后逐一带着学生来探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日晷的结构,探究日晷计时的工作原理。接着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经历了从设计制作方案到实际制作日晷,检测到其中的问题,继而去改进日晷的完整的探究制作过程。学生乐在其中,学有收获。本课的亮点有:1. 学生观看“古代计时工具演变”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计时工具存在局限性,就需要不断地调试与改进,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是值得学习的。2. 通过介绍我国自发研制的“铯原子钟”,它的精确度达到3000万年误差仅1秒,以此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 在制作日晷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示意图中每步在干什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

嘉宾评课

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分局的曾庆兰主任对课程进行了点评。三节课都能够很好地围绕对应的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将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学环节逻辑清晰,学生的参与度高。《发霉与防霉》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霉变的过程,关于古人的防霉方法,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本节课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设计属于难点,在教学中对发霉条件的探究略显粗糙。《常见工具》一课,教具、学具准备充分,实物、

和视频相互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并体验了常见工具的使用。授课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设置的探究活动由易到难,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了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收获。《日晷》一课,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了工具产生的过程。从“认识日晷-设计日晷-制作日晷-测试日晷-改进日晷”,学生经历设计、制作、调试和改进的过程。视频了解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注重德育和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议: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表情再丰富些。给每个小组学生提供一个日晷模型,便于学生观察晷针和晷面的关系。

三、

嘉宾评课

卢老师表示,《霉变与防霉》这节课是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例。本课的核心概念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本课能围绕对应的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将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相融合。教学过程中通过一认识霉,二探究发霉的条件,三探究防霉原理和方法,四认识生活中的防霉技术和产品四个探究活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逻辑清晰,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霉变的过程。关于古人的防霉方法,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卢老师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推进点:

1.拓展环节可以举例,深入的渗透,让学生了解霉菌的作用。

2.本课已经前置了探究霉菌生长条件,课堂上关于探究发霉条件的教学可以简化,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作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例,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本节课在研究了防霉方法之后,可以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设计防霉装置或者制作防霉装置,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四、

研修笔记

五、

研修感悟

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20期学习感悟

张店区建桥小学   王竞楠

125日,我学习了李老师的《霉变与防霉》、于老师的《常见工具》、付老师的《日晷》三节课。这次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一上午的学习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

如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愈发显地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人情味,学生有所收获,这正是我们科学老师所追求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以自己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

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细细回味学习的这三节课,教师们都能够围绕对应的大概念进行很好地教学设计,将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融合。教学环节逻辑清晰,学生参与度高。《霉变与防霉》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霉变的过程,关于古人的防霉方法,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前提前布置的探究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对比实验的探究,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常见工具》一课,教具、学具准备充分,实物、

和视频的相互补充,让学生对常见的工具有了充分地认识。教师提问极具启发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从利用常见工具完成任务到接收更高级别的挑战,修理坏了的玩具,在探究中体验,把学到的科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日晷》一课,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了工具产生的过程。认识日晷--设计日晷--制作日晷--测试日晷—改进日晷,学生经历了设计、制作、调试和改进的过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体验,在体验中使自己成长。

教师要不断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学海无涯。学习-反思-研究-实践,我要不断向优秀的老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转自:“张店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