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习促成长)新课标优秀案例展示(十)

2023/9/20 10:08:24  阅读:39 发布者:

编者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推动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研究《2022版课程标准》,更好落实教育局“抓教研促质量”要求,真正做到"真学、真悟、真用",达到"学以致用"目的,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的难题,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县教研室在20235月份开展度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学习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广大教师踊跃参加。经过严格评比,现精选部分优秀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结构章引言课教学设计

马上一中数学教研组

一、深入学习,掌握课标内容要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特征,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课时目标,而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及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整体思想的观点,学习应该被视为一个具有内在生成性的自然整体,这意味着学习应该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分而习之。由此可见,单元整体建构在当下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单元整体出发,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经验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问题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以知识为载体的单元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生长,增强了好奇心,而问题的解决,又提升了学生探究的信心,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二、研读目标 确定主题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制定了详细的课标研读计划,组织数学组全体教师反复研读,熟悉课标内容。

首先,323日由数学组组长燕爱红老师,组织数学组全体教师召开“研读新课标,探索大单元”教研活动,本次教研主题从四个方面展开。

1、认识“新课标”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学科要培养核心素养

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3、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燕老师指出我们应合理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培养其核心素养。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以学习助实践,以实践助教学,马上一中数学组的成员们将继续聚焦新课标,明晰素养导向,进一步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重视单元教学设计,让大单元整体教学成为我们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抓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网络研修,名师之路。我们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数学组老师利用网络聆听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的视频讲座,史宁中教授从三个方面一、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二、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三、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进行了整体解读。通过学习,数学组全体教师对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对下一步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很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再次,2023411日下午,内黄县马上一中数学教研组“初探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主题讲座”活动拉开了帷幕。

会议由工作室成员崔铃云老师主持,内黄县教研室陈志平主任、武勤英老师、内黄县进修学校李雷平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燕爱红老师以及十三位工作室成员参加。

会议第一项:由王玉老师分享对“大单元”的理解。

王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2、什么是大单元设计;3、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王老师指出教学不再是以单篇的方式进行,大单元才是最小单位。单元的开启到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再到这个单元的结束,是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下。基于核心素养,分解课标,驾驭教材,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以大主题、大任务、大概念等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明确的主题(或专题和话题),确定目标、达成评价。

会议进行第二项:由石俊娜老师分享对“大单元”的理解。

石老师首先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1、什么是大单元教学;2、大概念教学和大单元教学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么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3、大单元教学新在哪里。

接着,石老师指出“实行大单元教学是大势所趋”并从五个方面向我们分享应如何落实大单元教学。

最后,石老师提出大单元教学不是对传统教材的重新组合和换位,而是围绕学生的认知进行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不是新瓶装旧酒,而应该是一种从教师的备课、讲课、测验、评价都是全新的模式;大单元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大视野、大目标、大概念、大思维。

会议进行第三项:由高艳平老师分享“初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高老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是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样四个学习领域构成的,通过对这些领域进行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更能够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把握知识技能,从而加强学生四基四能的培养。

会议进行第四项:由内黄县进修学校李雷平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

李雷平主任强调2022版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三会”,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大单元教学的提出正是为了落实四基,提升四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应该让学生清楚数学知识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感触颇多,纷纷写了满满的学习笔记,分享自己的收获。让这满满的干货在我们心底沉淀,催生出我们对大单元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吧!

三、学用结合,转化学习成果

1、学情分析:对初中生而言,“平行四边形"不是全新的知识,学生已经在小学通过观察、操作的方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但那时侧重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认识,而且是先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最后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过多.所以八年级再次学习平行四边形.作为章首课,用整体的观点来探究本章的知识结构,用三个维度来诠释本章的研究方向,是充分体现本章教育价值定位的最好选择。

章首课重点回忆三角形的研究经验、思路,类比得到四边形的研究方法。先整体回顾“三角形”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再整理一般三角形到特殊三角形的特殊化过程;接着回忆特殊三角形研究了哪些内容;再类比三角形,写出四边形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最后将四边形特殊化,引出平行四边形。

2、教学设计:

问题1: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系统、完整地学习了三角形,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图形了?(在三角形学习中,涉及了一些多边形的内容,当时学生也是按照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顺序研究的,所以问题1学生都能很快回答出"四边形"

问题2:如何研究四边形呢?

(问题2紧随问题1提出,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问题似乎很好回答,但又不知从哪些方面回答,这时需要引导学生类比三角形的研究思路,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内容)

问题3:要解决问题2,我们先来回顾三角形的研究思路。

追问1:学习了关于三角形的哪些内容?

追问2:我们是按怎样的思路研究三角形的?

追问3: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是如何研究的?

追问4:从一般三角形到特殊三角形,我们经历了哪些变化?

追问5:特殊三角形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在连续的追问中,归纳得到三角形的研究思路:定义一性质一特例。性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度量、猜想、验证。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策略:改变三角形的边、角,强化边、角的条件。特殊三角形的研究思路: 定义一性质一判定)

问题4:类比三角形,给出四边形的研究思路。

(四边形的研究思路:定义一性质一特例。关于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在多边形的学习中已有涉及,所以这些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类比回答,重点在于特例——平行四边形的引出)

问题5:如何将四边形特殊化呢?

(类比三角形,通过边、角特殊化,得到特殊的四边形,并引导学生整理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如图1

问题6:按特殊化的顺序,先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那同学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平行四边形吗?

(点明课题,并指出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问题7:我们已经明确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必要性,那么如何研究呢?

(类比三角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思路:定义一性质--判定

三、不断反思,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1.章引言课是一个章节教学的开始,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大观念”,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有利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良好构建.所谓大单元教学,是以主题为线索,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进行连续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式.四边形引言课是对学生大单元教学的一次研究与实践,目的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2. 为了初步领悟本章的研究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我让学生“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当下学习的新内容平行四边形和已经学过三角形的什么内容有联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旧知(三角形)促进新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通过问题串“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你预备如何来研究它的路径呢”“ 类比研究特殊三角形的方法路径和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思维,从而得到研究平行四边形路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把每堂课的教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章首课则是整体建构的关键一环.在教学中,要站在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每个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以问题串的形式,通过不断地变式追问,引领学生探究与思考,“学会学习”.本节章首课,我从“大概念、大单元”的视角,先针对三角形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帮助学生回忆研究三角形的路径及方法.以“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基本架构,以三角形的整体架构给出研究图形的一般路径,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与深度理解.然后得出四边形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新课标是指挥棒,只有按照指挥棒的指挥,才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教育在前行,任重而道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更高、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全面的教学技能。此次新课标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老师们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老师们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磨炼,在不断提升自我中成长。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们必能落实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

(二)学习新课标 启迪新思考

——高堤一中数学组新课标研讨活动

“砥砺深耕方致远,厉兵秣马正当时”。为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转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持续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高堤乡第一初级中学数学教研组齐聚办公室进行数学新课标研讨活动。

这次解读课标活动由李老师主持并引领大家开展学习。从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新旧课标的删减和增加四个方面带领老师们开展学习。在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李老师结合目前中考趋势,对各部分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刘莹老师就新课标中“数与代数”的内容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提出了教学建议;张梦雪老师就新课标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研究与设想;李瑞琴老师立足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从五个方面为教师的几何教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刘京巧老师对核心素养主要表现“运算能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并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供了具体的策略。

数学教研组长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强调:《义教新课标》将课程目标转向了核心素养目标,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将课程内容转向了以服务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并提倡践行数学学习活动观,构建一个素养导向、主体多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新形势下,数学解题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思考,解题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的经验,还需要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元认知结构,要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提高自身认识,落实课程改革要求,以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智桥泛书海,慧园溢芳香”。课标研讨明方向,聚力开启新征程。数学组全体教师将继续深入学习、躬身实践,定会将新课标的理念根植于心,着眼新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让核心素养在深耕的泥土里开出绚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高堤一中数学组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赋能新课堂。

新课标下高堤一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中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核心概念全方位概括了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具备的数学能力,在核心概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进行这十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融合,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概念.

2教学案例设计

2.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一些 知识,而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特有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

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个定理——勾股定理,并会用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思考、猜测、

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十大核心概念. 情感与态度: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

教学难点:割补法构造图形.

2.4 教学过程

2.4.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PPT 抛出一个目前生活中解决困难的实际问题图 1,能够更直观、明确的引出“勾股定理”,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贴近学生实际,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与探索;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吸引学生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困难,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设计意图:通过毕达哥拉斯和地砖的

来讲述这个故事(图2),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渗透数学文化,从而达到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启示学生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某种数量关系的目的引导 学生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向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联系起来,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义务教育十大核心概念之一的几何直观从而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顺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提出所有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是不是有这样关系.是特殊推到一般思路的体现,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在课件上展示任意给出了两个直角三角形以及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避免了画图浪费时间以及不严谨等问题,抽几个代表说明他们的算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到黑板书写计算过程并讲解,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胆量以及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中突出显示能更加直观的展示“补”和“割”的地方.进而对以斜边为直角边的大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等解题思想,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作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一步让学生进行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和推理能力.

2.4.5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学习了勾股定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道题,同学们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请你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教师巡视.

生: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书过程设计意图:回归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有始有终,让学生完整的体会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用数学概念、定理等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带领同学回顾勾股定理以及本节课所学思想方法,用一个小视频结束本课既可以缓 解课堂氛围,又给学生留下作业思考,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