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解读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24年版)》之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高考备考启示

2023/9/20 10:04:37  阅读:76 发布者:

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高考备考启示     

一、信息类文本:

1、识别选择题最佳干扰项:

1)对原文语意和基本观点的歪曲。

例:2023全国甲卷第1题的C项:在这里考古学者并不预设发掘遗址,物品大小同其价值大小的关联

2)混淆,转移文中观点,虽然选项中所述观点也出现在文中。

例:2023全国乙卷第5题的D项:考古学家的观点也出现在文中,但这并不能证明文章作文提出的论点。

The 19th Asian Games

2、各个选项重点在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和关键信息。所以设错点较明显地放在将文中的概念在表述中作转换,辨析两个关键概念。

12023全国甲卷第3题的D项:辨析“考古写史”和“证经补史”

2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1的第4题,考查对概念的内涵做出准确的认识,依据概念的内涵筛选语段中适合答题的信息。在这里,媒体得出的结论是虚假信息,不属于“竞争性真相”,这个概念所谈的信息应是片面但真实的信息。

3、对信息的概括:在概括文意时提炼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以判断正误

例:2023全国甲卷第4题的C项,两种传递信息的手段没有主次分别,只是一棵树的不同部位之间的协同,考生要读出这层意思

4、关联多个信息做出推断。

1)用一处信息作为另一处信息的推理依据

例:2023全国甲卷第4题的D项,要将第二段的两处信息关联,但不是简单关联,而是用第二处信息证明第一处。

2)解释文中事实,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例:2023全国乙卷第2题的D项和第3题的D项。

5、选择的文本多为文体特征典型的文本,因此指导学生从典型文体特征入手阅读理解文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6、解答迷惑性强的选择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以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1的第1题和第2题为例。

1:第1

解答这类问题先从选项入手,分解选项的句子成分。依据句意找到三个关于原文的“转述点”。分别为:1、“大面积种植”;2、“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3、“改变当地人带有歧视的看法”。接着依据三个要点回到文中寻找相应的区域,然后做信息要点的比对和逻辑关系的比对(选项中用“不仅……而且”来概述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变歧视态度,两个信息点之间的关系)。

回到语段中看到的有效阅读区域为原文的第3段的:“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

“改变对当地人歧视”源于欧美人重视藜麦,而市场对藜麦的需求导致藜麦大面积种植仅是这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这里构成了一个信息关联性的传递:“藜麦需求加强——种植面积扩大——欧美人重视藜麦——人们改变对当地人的歧视”但信息关联并不等于彼此不相邻的信息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或并列关系。因此选项将不同位置的事件错装到一起。考生在快速阅读浏览文字信息的时候可能在头脑中个同时接收了多个信息,这时要防止存留印象的信息之间建立的错误关系影响判断。

2:第2

考生完成这道题,首先要从逻辑结构的角度分解选项。以错误项D项为例。该项信息来源于原文最后一段。依据原文内容分解选项。选项中的“藜麦事件”、“一组片面的事实”是证据,推理是“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结论是“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接下来检查整个推理过程,比对原文发现证据和推理过程都源于语段,是正确的。但结论说:“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则值得怀疑。原文并未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事实可以推理出“伤害”,所以这样的结论是难以从原文生成。对答题形成最大干扰信息的来自前一段:“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如何甄别?最有效的思路就是考虑:这个信息是否落在前面建立的证据逻辑链条?从选项本身的信息出发,会发现这个信息与选项所做的推理无关:这个信息谈的是由于产量过剩,导致价格难以维持以前的高位,这与片面事实引发良心危机造成居民受到伤害是两回事。也就是说,这个信息落在“有效信息地图”的范围之外。因此不能成为D选项结论成立的依据。

7、答题必备知识:前提,假设,推理,结论,概念,判断,逻辑谬误。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在具体案例情境中作专门训练,再以小论述文的形式以运用推动理解。

8、关于原文的论证分析:这是传统考点的回归。这个部分可以作为专题展开训练。并且将其与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设计结合。

例: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的第3题。这题考查了论述主旨,逻辑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

9、语言风格的和表达效果:渗透在信息类文本的简答题中。

例: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的第4题。考查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的三个词语的作用,要从多个视角,考虑同个问题。

二、散文:

1、值得注意的文体:除了抒情散文,写人叙事的散文也应当作为训练的重点,如《忆刘半农君》这类文章。要将散文蕴含的“纪实”与“虚构”的关系分析清楚,典型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3的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年全国卷1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关系。

2、选择题的考点:

1)语言表达形式和蕴含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2)对作者表达意图的理解

3)概述文章的关键情节或细节,比对选择题的具体转述。

例: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1的第6

3、简答题:(1)建立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不同内容进行关联作辩证思考。

例:2023全国甲卷第8题,考查对文章细节描写和文章主旨的关联性理解。

2)从分析句子的内容,情感到体会文字运用的奥妙,在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结构术语描述的基础上形成一篇有条理性的小论文。

例: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1的第9题。该题要求考生将散文的意象特点的分析与论说文的写作结合。

三、小说:

1、选文标准:2000字以内,保持原文,情节连贯完整,尽量不删改,思想积极有突出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创作手法上有明确亮点的)、

例:2023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长出一地好荞麦》

2、理解小说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和形象: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类似形象”迁移理解,如2023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长出一地好荞麦》中的德贵与《老人与海》的桑提亚哥形象,回忆类似形象,寻找相似点。

3、发现小说中的“特异情节”,如特殊的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表述,语言风格突变的位置。

例:2023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长出一地好荞麦》第7题的B项,这是德贵对他人说的唯一的一句话,这类问题也可以形成简答题加以分析。

4、分析文学形象的具体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所蕴含的创作意图: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塑造。

例:2023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长出一地好荞麦》第8题,问“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要先将这个词转换为小说中所对应的具体人事物,然后调动想象发现这种艺术效果背后的原因。

5、答题技巧:利用选择题拼凑起小说情节和关键信息的版图,通过阅读选项就形成了小说基本情节要点的认识。

例: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的第6题的四个选项以及第7题的A项,发现选项提示性的信息,例如“寻常岁月隐约生变”。这是阅读这篇小说的核心。

6、对小说情节的深化理解。

1)结合情节推断结论。

2)在情节形成的语境中推断人际关系和细节的含义。

例: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的第6题的C项和D项。

7、排除最佳干扰项的思维策略:对情感,对表现手法做出看似有深度的解读,但应当依据小说的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本意来评判是否解读的准确。

例: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的第7题的C项,这里“失落惆怅”的解读就完全不准确。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