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诗词中的“愁”肠百结 ——“愁”主题诗词阅读教学

2023/9/13 10:06:30  阅读:42 发布者:

诗词中的“愁”肠百结

“愁”主题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

古诗词中不同“愁情”的表达

议题解读:

以诗传情、以词达意是古代文人在体味生活后的多数选择。“愁”的原因很多,寄托“愁”的意象很多,表达“愁”的手法也很多,难得的是学生如何能快速读懂一首表达愁绪的陌生诗词。意象与写作手法的组合,往往是直抵诗人情感深处的有效途径。愁绪万千,不过了了。了解愁绪的表达,领悟情怀的寄托,化解情绪的郁积,学习有关“愁”的群诗词,对中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选文篇目及来源】

选文篇目

选文来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卜算子•咏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科书

《从军行七首(其二)》

课外古诗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课外古诗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课外古诗词

【文本解读】

本节群文课选择两篇课内诗词和三篇课外诗词的组合,旨在以课内精讲带动课外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技能和情感感悟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陆游的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从军行七首(其二)》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描写采用乐府古题写下的组诗之一,主要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五首诗词包含念友之愁、悲己之愁、戍边之愁、亡国之愁、相思之愁,广泛而深刻,符合本节课学习要求。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分析诗词中不同“愁”绪的意象组合及其表达效果。

1、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诵出感情。

2、把握关键词“愁”,找准诗词的感情基调。

3、理解意象的含义,找准诗词中的意象。

4、分析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分析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导入

活动要求:(屏显)“飞花令”,有感情地朗诵出含“愁”字的诗词前后两句

举例:(屏显)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活动形式: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一人先后轮流朗诵,限时3分钟。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紧张气氛,快速进入课题。

二、感知“愁”情

(一)诵读诗词

1、要求:(屏显)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诵出感情

2、活动:

1)学生自由诵读五首诗词

学生个别朗诵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卜算子•咏梅》

学生分两组分别诵读

3)《从军行七首(其二)》

学生听音频范读再齐诵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学生听老师部分范读再个别诵读

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注:学生诵读过程中,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诗词诵读

(二)锚定诗词

1、归纳五首诗词共同的感情基调

活动:学生快速默读诗歌并做批注

预设:(屏显)愁情满怀

2、浅析“愁”的不同表现

活动:学生快速默读诗歌并做批注

预设:

(屏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念友之愁

《卜算子•咏梅》悲己之愁

《从军行七首(其二)》戍边之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亡国之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思之愁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再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体会感情基调。诵读诗歌和找准感情基调为深入解析诗歌做好准备。

三、聚焦“愁”谋

(一)意象

引导语:同学们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愁肠”呢?

(屏显)意象: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

1、示范分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板书)

景(物):杨花 子规 五溪 明月

为何而愁:友人王昌龄

2、活动:学生独立分析其他四首,完成表格内容;择优投影分享并评价

预设:

(屏显)

意象

为何而愁

1

杨花 子规 五溪 明月

王昌龄

2

驿外   断桥 黄昏 风雨

自己

3

琵琶   新声 关山 秋月 长城

戍边

4

春花秋月   东风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 春水

故国

5

红藕   玉簟 锦书 雁字

心上人(丈夫)

(二)写法

1、示范分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屏显)

1)对比:今昔对比,浓烈伤怀

往事(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当今(又东风、月明中);

景物(雕栏玉砌应犹在)-人事(只是朱颜改)

2)设问:“往事知多少”无答而问,正是回忆让人不堪承受

3)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愁怨,愁绪悠长而汹涌

2、活动: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从其他四首中选择一首,分析其典型写法;个别分享

预设:

(屏显)

意象

为何而愁

写法

1

杨花   子规 五溪 明月

王昌龄

拟人

2

驿外   断桥 黄昏 风雨

自己

拟人

3

琵琶   新声 关山 秋月 长城

戍边

转折

4

春花秋月   东风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 春水

故国

对比   设问 比喻

5

红藕   玉簟 锦书 雁字

丈夫

比兴

3、总结

1)(屏显)借(景)物抒情:以具体的景(物)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屏显)

意象

为何而愁

写法

情感

1

杨花   子规 五溪 明月

王昌龄

拟人

念友之愁

2

驿外   断桥 黄昏 风雨

自己

拟人

悲己之愁

3

琵琶   新声 关山 秋月 长城

戍边

转折

戍边之愁

4

春花秋月   东风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 春水

故国

对比   设问 比喻

亡国之愁

5

红藕   玉簟 锦书 雁字

丈夫

比兴

相思之愁

2)(屏显)诗词常用意象

明月:思乡、孤寂、凄清,借月抒怀

杨柳:送别、留恋、伤感、惜春,借柳传意

大雁:点缀秋冬、寄托相思、充当信使,托雁寄情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旨在以“意象+写作手法”的分层联动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阅读的有效方法。第一层,找准意象,对九年级学生而言,不具备难度,所以在教师示范分析诗歌意象后,余下的四首需要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找得准意象,才有可能读懂诗歌,再精确分析作者情感。第二层,分析写作手法,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以找出一部分并进行分析,但很难全面解读,而且《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比其他几首,写作手法较丰富,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对此进行示范分析,余下四首诗词学生分四组完成。

四、体味“愁”意

(一)绘“愁”

1、要求:

(屏显)

从以下诗词句中任选一组,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以下诗词句呈现的画面。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3)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活动:

1)学生独立书写

2)学生独立修改

3)前后桌四人之间相互评阅

4)择优朗读分享

(二)消“愁”

引导语:诗(词)人的愁绪如何化解?李白寄情明月,终有慰藉;李清照的相思却在眉间心头萦绕难去。诗(词)人的愁肠可有解?如何解?

活动:学生前后桌四人之间讨论发言

预设:

念友之愁寄以明月传信

悲己之愁慰以梅花之魂

戍边之愁淡以报国之志

亡国之愁付诸无尽春水

相思之愁萦绕绵绵心头

(屏显)

意象

为何而愁

写法

情感

升华

1

杨花 子规 五溪 明月

王昌龄

拟人

念友之愁

寄明月

2

驿外 断桥 黄昏 风雨

自己

拟人

悲己之愁

品梅花

3

琵琶 新声 关山 秋月 长城

戍边

转折

戍边之愁

付报国

4

春花秋月 东风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 春水

故国

对比 设问 比喻

亡国之愁

何以解

5

红藕 玉簟 锦书 雁字

丈夫

比兴

相思之愁

无断绝

(三)课堂小结

人之为人,情有万千。当国“愁”难以化解,自当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奋力图强;当他人有难,自当温柔敦厚,尽心援将;当自己身陷囹圄,自当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然,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解。山水是馈赠,旅途是宝藏,而自己才是解药。何以解忧,唯有化“愁肠”。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升华与拓展。“绘”愁部分,引导学生能较为顺利地用散文化的语言申发诗词句,这是一个对文本精细加工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深度思考、灵活运用能力。“消”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怀之外,还要以正能量,结合实际生活,找到化解大小愁绪的合理的方式。如果说“绘”愁是明白心中所想,那么“消”愁即是积极付诸行动。有情即表达,有愁即化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群文整合教学的关键在于求同比异。找到这五首诗词的相同之处,都是写“愁”,于是本课的教学主题明确为“诗词中的“愁”肠百结”,抓住情感的共通之处进行教学,全课便有了主心骨。在多维度的比较阅读中,既有主问题的牵引,更有紧扣诗词中关键意象、写作手法的品析,既有旧知识的整合,也有新知识的拓展,前后形成了知识勾连,促成了资源的整合。

本节课注意了课堂结构框架的搭建,学生活动设计的多样化,根据学情处理教学环节的详略,但还须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之间的层递性与过渡性。

[文本内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转自:“咸安初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