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不同的人物 相同的情感 ——“父亲”人物形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3/9/13 10:05:57  阅读:57 发布者:

不同的人物

相同的情感

——“父亲”人物形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不同人物形象的相同情感

议题解读:

父爱在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深远影响。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杨绛先生眼中的父亲是超人,无所不知,尊重孩子,给了孩子坚定走向未来的勇气;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林海音眼中的父亲是表面的严厉,实际却充满爱心,重感情的人;在《傅雷家书》中,傅雷眼中的父亲是人生阅历丰厚,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的。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与感知能力,但日常课堂大多以独立篇目教学,学生思维线性化,不能很好的迁移整合。本课选择《背影》《我的父亲老舍》《普通人》《父亲的画面》这一组文章,从教材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入手,对比另外三篇同样写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老舍》《普通人》《父亲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父亲形象,在阅读、思考、想象、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在体会父爱的同时探秘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奇妙。

选文篇目及来源

选文篇目

选文来源

《背影》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父亲老舍(节选)》

课外(舒乙)

《普通人》

课外(梁晓声)

《父亲的画面》

课外(刘墉)

文本解读

文本组特质: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

在《我的父亲老舍》中,老舍的儿子舒乙细述了老舍先生的音容笑貌,讲述了一个自称为“写家”而不是作家的老舍的文品人品,使我们渐渐走近了一个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的智慧、幽默、勤力的老人的身边。

《普通人》是梁晓声在父亲逝世后写的一篇赞美父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过去和父亲有关的事,文字叙事写实,冷静自省,这也让他对父亲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对于仅九岁就失去父亲的刘墉来说,《父亲的画面》中记载了他对父亲的回忆,更多的意味或许是暗夜的隐痛,灵魂的伤痕,是欲说还休、欲语泪流的无奈,是利剑穿心、无语凝噎的痛楚。

文本与议题关系:

这四篇文章都是作者关于自己的“父亲”的回忆,这些“父亲”的形象在作者的描述之下或有不同,但在作者的眼中,他们对孩子都有着深沉的爱,都是伟大的父亲。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运用扫读、略读、跳读等方式读文,初步感受父亲形象。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及品读欣赏的能力,挖掘不同作者笔下父亲形象的异同。

3.激发阅读兴趣,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父亲形象的异同,在理解、朗读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并尝试运用不同方法描绘自己眼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低声播放音乐《父亲》纯音乐前奏,渲染气氛。(板书:父亲)

2.分析形象,引出议题

教师:徜徉于文学的历史画卷中,众多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不一而足。慈祥的父亲,像一把伞在风雨飘揺中为你遮风避雨;宽容的父亲,会在你的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荫;睿智的父亲,似一面镜子永远给你启迪和教诲……今天,让我们跟随几位作家,一同感受他们笔下他们的父亲形象。

PPT显示:不同人物形象的相同情感——“父亲”人物形象群文阅读

[设计意图]

“父亲”这一形象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通过简单归纳引导学生迅速在脑海中对此进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出议题“不同人物形象的相同情感”。配合抒情音乐渲染氛围,唤醒学生对“父亲”的情感体验,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基础。

二、范例引路,梳理文章

1.试用扫读、略读或跳读的方法读《背影》,在预习的基础上完善“阅读任务卡”:

读了《背影》一文,我从看到了一个_      (人物形象)的父亲,从作者写的_      (事件)中可以看出。他抓住了_      (描写特点)来写。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小组阅读记录单”。

(1)小组长组织学伴借助“阅读任务卡”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提取关键信息,填写“小组阅读记录单”。

小组阅读记录单

《背影》

人物形象:

事件:

描写特点:

PPT显示群文阅读小秘诀:运用跳读、扫读、略读、一目十行等方法,可快速提取与议题相关的信息。(让学生顾名思义,初步感知群文阅读与单篇文章阅读的不同方法。)

明确:

人物形象:慈祥、饱含对儿子深深的爱

事件: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描写特点: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

[设计意图]

教学以1+N”的形式展开,以课内的《背影》切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单的形式,促进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读文本中梳理课文内容,相互交流表达、再抓住事件归纳总结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描写人物”这一写作手法,为下面“N”的展开做了示范。

三、学法迁移,对比领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梳理了背影的行文脉络,也初步了解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接下来,通过认真阅读后面几篇文章,相信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2.PPT 课件出示题目:《我的父亲老舍》《普通人》《父亲的画面》

3.运用刚才学习《背影》的方法自学另外两篇文章,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文章,组内合作完成“小组阅读记录单”上的内容,并选代表准备好轮流发言,交流感受,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篇目

人物形象

事件

描写特点

我的父亲老舍

普通人

父亲的画面

明确:

篇目

人物形象

事件

描写特点

我的父亲老舍

风趣幽默,无微不至

作者去东北出差,父亲很关切地问是否带好车票,并非得亲眼见自己拿出来放好才放心。

细节描写

普通人

认真

父亲在剧组当群演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父亲的画面

温柔、细腻

父亲与我玩耍、专程为我买纯丝汗衫、带我钓鱼......

抓住典型事例

4.结合上面两份表格,小组合作探究四篇文章的共性与个性。

明确:共性是都描写了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殷切的爱。但四篇文章又各有特点,《背影》主要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写出了一个深爱儿子的慈父;《我的父亲老舍》主要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个不爱言语却是无微不至的父亲;《普通人》主要描写父亲在剧组当群演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了一个一生认真的父亲;《父亲的画面》选择了写几件父亲与我之间的趣事,写出了一个温柔、细腻的父亲。

[设计意图]

以小组合作阅读完成任务的形式,先纵向挖掘四位作者在描写“父亲”形象时的描写特点以及在描写中呈现出的人物形象。然后在横向对比中求同寻异,尽管四篇文章中的“父亲”有所不同,但从中流露出的父子之情、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与爱是相同的。

(老舍)

四、分享收获,读出情感

1.读了这四篇文章,老师相信作者笔下一定有一些句子令你感动,代入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小组自由读一读这些地方,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提示:会学习的同学不仅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还会提出疑问供组内交流。)

2.汇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提示:分享之前,试着邀请大家把书翻到哪篇文章的哪个地方,要把它说清楚。)

3.同学们的汇报非常精彩,朗读也传递着你对文章的感情,不但把自己读文章的感受与我们分享了,而且还通过朗读表现出了对父爱的不同体会,这就是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具有语文味,在经过上一个环节的梳理后,学生已经对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有了初步感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阅读、朗读、表达意见、质疑交流、汇报的形式完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五、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无论作者用怎样的方式描写自己的父亲,无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是温暖深重的!父爱与母爱一样,都是蚀骨柔情,有牵有挂,无怨无悔,全部给予子女。而身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及时领略和报答那一份如山般弘远厚重的父爱。父爱永恒! 让我们带着感悟,一起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背景音乐《父亲》高潮:“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设计意图]

在课堂的最后,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此时引导学生将情感从文本转移到自身,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良好效果。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父爱如同绵绵细雨,滋润我们的心田;父爱如同缕缕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父爱,如同阵阵春风,吹走我们的烦恼。请同学们想想与父亲相处的某个片段,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的事件,引起共鸣。

2.学生拿起笔,写下自己眼中的父亲。(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通在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扩展和迁移。将在课内学到的人物描写技巧及时运用,使读写整合,打通文本-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联结通道,发散学生思维,升华文本内涵,丰厚人生底蕴。

教学反思

群文阅读,让阅读由零散走向系统,满足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要求,给学生带来的是丰富的想象、深刻的体验以及精神的享受,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实践。

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于泽元),这是群文阅读的基本性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素真挚,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读来令人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纵观文学史,描写“父亲”形象的作品不在少数,尤其是中国文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以“不同人物形象的相同情感”为议题,选取教材中的《背影》,再加入课外的同样写父亲的三篇文章《我的父亲老舍》、《普通人》、《父亲的画面》,展开群文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以下三个层级目标:

1.运用扫读、略读、跳读等方式读文,初步感受父亲形象。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及品读欣赏的能力,挖掘不同作者笔下父亲形象的异同。

3.激发阅读兴趣,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表达。

“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父亲形象的异同,在理解、朗读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并尝试运用不同方法描绘自己眼中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以音乐导入,引起学生共鸣,自然引出议题。接着分小组引导学生探究《背影》的内容,完成“小组阅读记录单”,为后面探究其他三篇文章打下基础。

接下来顺理成章“放手”学生自己交流讨论,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其他三篇文章的“小组阅读记录单”,在此基础上求同寻异。既能实践在上一环节中学习的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会。

之后通过朗读交流、形成汇报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朗读中引起学生共鸣,加深情感联结,在汇报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文本回归自身,将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联结内化为自身的独特情感体验,并将本节课学习的写作技巧实践运用,读写结合。

总之,这份教学设计从课内文本出发,结合课外相似主题的文本,以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为形式,注重思维的发散和语言表达,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在求同寻异和思考表达中,学生学会群文阅读的方法,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开阔事业,积淀情感。

转自:“咸安初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