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刘景泉 张 健 | 对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2023/9/13 9:34:03  阅读:39 发布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简介

刘景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编者按】为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录用的文章,将在本刊知网首页和公众号网络首发。

 

深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党史党建研究的中心任务、核心问题与基本遵循,切实把加强学科建设作为深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支撑,正确处理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关系。在清醒认识学科定位、建设目标和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要用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高端平台和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门类齐全的资源力量,以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创新性发展为龙头,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锚定一流目标,不懈努力奋斗。

关键词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学科建设;南开大学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组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机构和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是深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此,不仅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更要以此为契机,牢牢把握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中心任务、核心问题与基本遵循,切实把加强学科建设作为深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支撑,并在学科建设中妥善处理中共党史党建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个一级学科的关系,清醒认识学科定位、建设目标和特色,实现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一、牢牢把握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中心任务、核心问题与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在全国范围执政后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保证。深入持久开展中共党史党建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是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更是意义重大的政治任务。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不断深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必须站在政治高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牢牢把握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核心问题与基本遵循。

(一)“资政育人”的中心

重视党史党建的学习研究,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2022年初,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研究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运用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即通过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毋庸置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都应当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而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优势重点学科,更应当围绕“资政育人”的中心任务开展研究工作和学科建设。

(二)“三主一本”的核心问题

2010721日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此后,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就是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围绕这个主题和主线,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并取得伟大胜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强调牢牢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为我们开展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牢牢和准确把握“三主一本”的核心问题,才能深刻阐释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及怎样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才能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科学论断;才能充分展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继承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正确总结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从而更好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三个坚持”的基本遵循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既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属性,又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党史姓党”。因此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必须有其基本的遵循。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论、方法论运用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并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实事求是地对待自身历史,也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堪称实事求是地对待自身历史的典范。在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过程中,党广泛而充分地发扬民主,集中全党集体智慧,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对自身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回顾、总结和评价,体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特别是领导、主持和参与起草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党的领导人和中高级干部,大都在决议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内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他们在起草过程中,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为重,因而能够抛开个人恩怨,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历史,并且能够着眼长远事业,以发展的眼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正确面对党曾经犯过的错误,在剖析错误根源的基础上勇于纠正错误,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继续新的探索。

二是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也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学科。“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强调“党史姓党”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作为党性原则的内在要求,又作为确保客观公正开展研究的科学态度;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学术创造性统一起来,既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拓展深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三是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唯物史观及其内在要求的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开展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坚持运用的科学方法。

二、切实把加强学科建设作为深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支撑

与党和政府相关机构开展研究有所不同,高校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有学科建设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发挥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资政育人功能,而且对学科建设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2016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2022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与补充,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增列其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先后在高校独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推进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有助于推动构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有助于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重要学理支撑,有助于高素质专业化党史党建教学研究队伍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党务人才队伍的培养。

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在高校独立增设后,学科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在学科建设中,特别要注意把握好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一)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学科建设是对学科发展的规范和创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平台。学科建设不仅涉及学科本身学术水平的提升,还涵盖相关领域的多个方面,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按学科建设的规律办事。

学科是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学术平台。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对学科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深化,学科已经不仅仅是指某一知识体系的范畴,而且代表着一种专门化的学术组织和平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学科建设中所指的学科,一般具备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要符合《学科分类与代码》对学科所作的条件规定,即“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二是要正式列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科、专业目录》,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由高等学校或科研部门进行专业培养和学位授予。从学科的上述特点来看,设立学科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培养专业型人才。而培养专业人才,又是以开展科学研究、完善更新“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是一个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学术平台。

学科建设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行动之一,涉及社会活动的许多部门,特别是涵盖了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基础建设等方方面面的要素,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作。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为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建设而言,要抓住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自觉地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上来,凝聚到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与落实提供决策服务上来,并将其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二)认清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特殊属性

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门新设立的一级学科,首先是学科,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它与历史学、政治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相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带有更加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姓党”的特殊属性。可以说,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是一门兼有史学功能、哲学功能特别是政治功能的特殊学科。

所谓史学的功能,就是忠实地记录历史、客观地书写历史,并去伪存真、还历史事实以本来面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也是我们“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解决的是以什么样的历史——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历史——总结过去、把握现实、开创未来的问题,也即“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层面的问题。

所谓哲学的功能,就是要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内在规律,也即司马迁所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于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来说,解决的是如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把握规律、继往开来的问题,也即“怎样总结历史经验”“怎样揭示和运用规律、更好推动发展”的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问题。

所谓政治的功能,就是为现实工作和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经验、智慧力量和思考启示。对于中共党史党建研究而言,就是要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任务,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既要以研究成果资政育人,又要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声誉、捍卫党的执政地位,从而发挥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护党”“建党”的功能。这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也即研究者所持立场和价值取向层面的问题。

(三)彰显高校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特色优势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历史、党的建设的研究宣传与教育教学也因党而兴,并伴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和学位制度的建立为契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逐步发展起来。中共党史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专业是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其中包含党的建设。

2017年以来,先后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并独立设置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积累、学界学人不懈努力、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结果,合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需要,更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现实需要。

虽然党校系统也有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其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成绩优异,经验宝贵,值得充分借鉴;但高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与党校系统的相应学科建设,还是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为领导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同时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还特别强调:“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承担着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责。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这也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与党校相比,高校重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加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科学研究首先也要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在高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融为一体的,出成果与出人才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学科建设更要为出成果、出人才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四)探索高校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体系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问题。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更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党的历史进程是立体多维的,党的建设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时期,涵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学科的体系化建设,汇聚各方资源,整合学科力量,特别是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

学科体系是由各学科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反映了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相互之间关联的方式。学科体系建设并不等同于学科建设,不应简单理解为学科体系内各组成学科建设的相加、组合。学科建设强调的是学科内部的建设,而学科体系建设强调的则是各相关学科间的关联性和整体建设的系统性。从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出发,学科体系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如何进行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子系统及整个系统的活力,从而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平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学科体系建设中的这些子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这些子系统的建设,都是围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两大根本任务而展开的。开展理论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是直接为科学研究服务的,而科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往往又被反映到教材体系建设之中,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设,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而所有这些工作的实施,最终都要依靠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来支撑。总之,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各项配套建设,都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中心任务而展开。

因此,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还必须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学科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学科建设主体的培育和学科创新平台的建构、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共享、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改进完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加强以及学科建设成果宣介推广力度的加大等多个方面,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五)创新高校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发展范式

中共党史党建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而且是一个既有一般学科属性又有自身学科属性的学科,必然要求在建设中探索新的范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努力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正确看待和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全面总结自身建设经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党在统揽“四个伟大”历史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并通过学科建设不断完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体系和保障体系等,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创新高校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发展范式,特别要重视改进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开展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不仅可以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优化研究资源配置,而且对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一步解放和激发科研生产力,推出更多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理论推敲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以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二是要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三是要在注重学术原创性的同时,根据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特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者研究、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含党建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正确处理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关系

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两个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一级学科,设立和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紧密围绕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两个学科的关系,形成“1+12”的学科优势。

在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旨在服务于“资政育人”的中心任务,协同推进两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总结运用党的历史特别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共同的学科设立和建设目的,决定了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1+12”的整体优势。

从学科增设到独立发展的实践来看,自2017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开始,到2022年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二级学科经过整合升级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其发展历程为:首先依托设在普通高校中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是由同时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首批9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其次37所高校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部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最后发展到今天,众多重点高校先后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这是一个由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学科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培育、带动作用。如果离开了作为母体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支持,新组建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机构及新设立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在其独立发展过程中将遇到一些实际困难。

从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是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相互支撑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在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服务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重在总结党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探寻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在提供思想资源,中共党史学科重在总结历史经验,党建学科重在揭示规律、支撑保障。不仅党史与党建两个原有二级学科需要进一步整合,而且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新的一级学科,也要与学科建设先行一步、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互整合,从而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整体优势。

学科设立和建设的共同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科增设升级历程中的通力合作,以及学科属性与功能定位的互补性,都决定了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在独立发展的起步阶段,必须大力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平台优势和师资队伍优势,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多年持续建设的经验,乘势而上、借力而为,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正确认识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定位、建设目标和发展特色——以南开大学为例

当前,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已在一些高校独立设置起来,中共党史党建的专门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在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聚焦质量和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在清醒分析现状、找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建设目标,彰显特色优势,实现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诞生于五四运动的时代大潮之中,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南开大学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也有着较为雄厚的基础和比较突出的特色。早在1983年,南开大学就开始建设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招收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国首批拥有该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2017年又成为首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高校;2019年在中共天津市委的支持下成立并共建“南开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经过40年的持续建设,南开大学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逐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党内法规研究”等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研究能力较强、梯队结构合理的党史党建师资队伍,推出了一系列党史党建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党史党建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持续、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周恩来生平思想的研究和对周恩来精神风范的传承,在国内高校居于领先地位。南开大学有一批长期潜心党史党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奉献一生的老先生们,譬如魏宏运、陈志远、左志远、张洪祥、王永祥、郑建民、叶梧西、李振亚等。他们的等身著作、学者风范,都是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努力建好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南开大学于20232月集中全校相关学科优势力量,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智库咨询为一体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坚持“政治指导、学术引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理念,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集聚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科研力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旨在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国内一流、南开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发展新路。

把握建好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南开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学科肩负的使命相比,与国内一些兄弟高校相比,目前南开大学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譬如,学科平台有高原但无高峰,师资队伍齐整但领军人才缺乏,优秀研究成果偏少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着力尽快加以解决。

今后,围绕“资政育人”的中心任务,聚焦“三主一本”的核心问题,遵循“三个坚持”的根本原则,南开大学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要在原有基础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党的初心使命;党的精神谱系;党的创新理论,即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党史人物,特别是以南开大学杰出校友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史人物,以及以“中共延安五老”“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为代表的党史人物群体;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特别是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以此作为主要方向,南开大学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要充分用好所依托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端平台,以及全校哲学社会科学门类齐全的资源力量,以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创新性发展为龙头,紧紧抓住机遇,虚心向兄弟高校学习,充分发挥南开优势,积极补齐自身短板,锚定一流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登于2023年第3

转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