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文|文艺 崔允漷《语文学习任务究竟是什么?》
2023/9/13 8:56:33 阅读:4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流苏集 ,作者林娟
题目:《语文学习任务究竟是什么?》
作者:文艺 崔允漷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2年2月 第42卷第2期
提纲:
一、语文学习任务:一个“叫好”但仍需厘清的概念
(一)《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界定,但为“任务”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者众说纷纭,但概念阐释仍然存在问题
(三)实践如火如荼,但误用现象严重
二、概念界定的思路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思路:属加种差
(二)概念分析方法:关联式与分解式分析
三、语文学习任务:一种尝试性的界定
(一)语文学习任务的“属”和“种差”
(二)基于“属”和“种差”的语文学习任务特征
内容:
笔者在研究实践中发现,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语文学习任务”的概念存在概念混乱、内涵模糊和概念误用的问题,文艺和崔允漷先从《课标》中的相关论述为我们厘清了“语文学习任务”“是什么?怎么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路径,和人们普遍对“任务”的三个不全面的定义。再从源头上用概念界定思路(属加种差)和概念界定方法(关联式与分解式分析), 进一步细化语文学习任务的本质属性,为它下了较为准确的定义。
笔记:
1. 《课标》中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概述
2.人们对“任务”的三种界定为什么不全面?
“任务即做事”的观点,强调了“任务”的动作性(做事)和主动性(学生做事),明确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向。但是,“做事”只是一种特征表现,并不是“任务”的本质内涵。
“任务即语文/言语实践活动”的主张,为语文学习任务找到了一种类别归属,也很好地契合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实践”的思想。但在“语文/言语实践活动”前面的限定成分并没有超出之前语文学界关于“言语实践”的理念,也就体现不出语文学习任务的提出意义。
“任务即项目”的说法来源于项目化学习的理论,强调面向真实问题、整合学科知识的“大任务”,是对“任务即实践活动”的超越,也符合《课程标准》对“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要求,但是能否将“任务”当成“项目”还有待商榷。麦克泰(McTighe)认为,项目适用于跨学科学习,而任务适用于特定学科的学习。夏雪梅也发现,项目化学习适合用在某些特定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而不适用于所有的语文知识。
3. 为什么是“任务”而不是”训练““活动”?
从“训练”到“活动”再到“任务”的变革,实际上是因为语文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
在“双基”目标时代,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内容设计和方法指导下,通过“多读多练”掌握各项技能,如抄写生字、背诵课文、组词造句等。这样的训练将语文课程内容分解成单一的知识技能,且抽离于其运用的情境,因此受到了质疑。
接着,语文课程提倡“三维”目标,注重过程参与,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拓宽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创造性理解和个性化体验,如小组讨论、批判性阅读、演讲、朗诵等。但这样的活动容易泛化,导致浅层次的语文学习,甚至将语文虚无化。
如今,《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指向素养目标,而“素养”被认为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因此“任务”必须是真实情境的语言文字运用,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经历语言转换(输入—内化—输出)的复杂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训练”造成的知识零碎且脱离情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活动”导致的“泛语文”现象。
4. 语文学习任务究竟是什么?
语文学习任务是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质是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作为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需要涉及主体行为(要做什么)、达到结果(做成什么)、人际关系(与谁一起做)、时空情境(何时何地)、语言文字(用什么做)和育人导向(有什么用)六个要素。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