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思享】余文森教授:“学科实践”是什么?它有三层意思!

2023/9/13 8:53:13  阅读:16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悦远 ,作者余文森

余文森

福建师大教授、博导;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特别说明:本文选自余文森、龙安邦著《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见下图)一书,是余文森教授为专著所写序言的一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感谢作者的智慧劳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学科实践”是什么?它有三层意思!

在哲学上,实践是一个与认识相对应的概念。相对而言,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认识则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也是认识的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

在实践与认识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在这对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主线和主心轴,认识必须围绕实践展开,离开实践、脱离实践,认识就会因偏离方向而走进死胡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方向盘和认识活动的“定海神针”,无论是从类发展还是从个体的发展来说,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此强调实践,并不是要排斥认识,而是要强调认识必须基于实践、通过实践来进行。【今天,孩子们学习数学主要是学习间接材料、间接经验,也就遗忘了实践之于认知的重要性。——编者注】

就整个教育而言,我们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认识的“绝对化”和“孤立化”,在认识的对象和目的上追求认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在认识的路径和方法上追求走捷径、简单化、高效率,使认识活动逐步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独立系统,似乎认识是一个可以离开实践而独立运作的体系。这个体系最终导致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象。【从历史上看,学科知识的专门化、体系化,学科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必然蕴含着“学”与“用”脱节的危机。——编者注】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路径,从核心素养的视角说,只有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的认识,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说,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才有真正的素养含金量。

从教学的角度,学科实践这一概念蕴含了三层意思,或者说我们要着力从三个方面来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第一,注重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

实践是人的实践,人的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是实践最直接也是最本质的体现。学习不能仅仅限于“大脑”。认知科学研究表明,离开身体的参与,仅仅靠大脑,很多认识活动根本无法完成。具身认知就是强调身体参与在人的认识过程的作用。身体参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身体器官直接参与,二是人借助物质性工具间接参与。具身认知本质上就是借助或通过身体活动进行认知。

身体和大脑一样,拥有无限的智慧潜能,身体的智慧潜能只有通过身体活动才能得以开发。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身体活动获得的认知与单纯利用大脑获得的认知对人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亲身经历是身体参与的延伸。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有没有亲身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知识,是通过听讲和阅读获得,还是通过参与和经历获得,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力与品格的影响有本质不同。

就知识与人的关系而言,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会把知识和人有机地融为一体,知识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一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可以有效解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转化关系,并促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如此,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还能有效解决知识的内化、活化问题,知识由外转内、由惰性转为活性,依靠的是基于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而产生的体验和感悟。体验和感悟是学科实践活动内在的本质属性,没有体验和感悟,学科活动就会沦落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和空壳。

【暑假,注重体验和感悟的工作坊!】

第二,基于真实情境、问题、项目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对象以间接经验为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情境、问题、项目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来源和背景,体验到知识的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对知识产生兴趣和意义感,并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可以说,这是学科实践的表现形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实践通常以情境、问题、项目为载体或抓手,这就涉及教学内容体系的重建。在传统特殊认识论的框架里,学科知识往往以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阶梯式”呈现和推进。在学科实践的育人模式中,学科知识往往是以情境、问题、项目的方式进行“登山式”呈现和推进,这样就倒逼着学生必须去经历、去参与、去探究、去完成,而不是简单地听、记、背、练。

显而易见,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知识是费劲的,甚至可能“事倍功半”,但它却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必经路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三,彰显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体现学科的精气神。

学科实践是以学科为主轴的实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育性和学科性是学科实践的两种基本属性。学科实践是学科的一种育人活动,是以学科育人为旨趣的。我们之所以强调学科实践,就是因为只有学科实践才能有效地挖掘和展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从而在学科层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一旦偏离学科育人价值,学科实践就会走入误区。也可以说,学科育人价值是上位的,是学科实践的方向和归宿。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科实践强调“学科性”,要求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方法学习学科知识,即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用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用体育的方式学习体育,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味”。设想一下,语文课没有阅读鉴赏,数学课没有逻辑思维,科学课没有实验探究,体育课没有运动出汗,这些丧失学科特质的学习最终丧失的必然是学习的价值。

我们认为,尊重并彰显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学科的精气神,是学科实践的核心要义。

END

文章来源 |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