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熊秋菊: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宁探索

2023/9/12 15:31:27  阅读:3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育家观察 ,作者熊秋菊

专家简介

熊秋菊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

上海市长宁区提出要全力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着力打造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活力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顺天性而教,循规律而育,激发师生生命潜能,实现师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活力教育”正契合减负提质的政策导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层面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双减”政策源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拉开了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序幕,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落实。高质量发展区域教育,是真正将“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基础和关键。

“双减”政策,减的是不必要的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业为代价,这就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既要让广大教师、家长理解“双减”的育人导向,更要精准把握区域教育教学提质的关键环节,全面系统做好校内外减负工作,确保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导向,确定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双减”背景下要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减轻负担,而是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提升校内教育质量,规范校外机构治理,以系统思维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新突破。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上海长宁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是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具有经济发展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市民素质高的区位综合优势,这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得长宁教育获得了优质均衡的发展基础。但同时,长宁百姓“上好学”的多元诉求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进一步提出“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需求,这个需求与“双减”政策育人导向不谋而合。

为此,长宁教育提出要全力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着力打造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活力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顺天性而教,循规律而育,激发师生生命潜能,实现师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长宁的“活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唯分数论,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出发,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充满生活热情。这是长宁教育人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也是我们对教育发展的美好期望。正契合减负提质政策导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层面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二、精准着力关键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首要任务的传统学校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一要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双减”政策下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让具有不同兴趣志向才能的学生都能受到应有的教育,为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非指向学生的片面发展,而要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体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没有“五育”的高质量,就没有基础教育的高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双减”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长宁“活力教育”的根本任务。

1)推进小初高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突出德育实效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长宁教育把这项任务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初高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小学阶段以启蒙和体验认知为主,初中阶段以感悟和践行为主,高中以思考和实践为主,引导学校德育关注道德价值的内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发现校门口交通时常拥堵,自主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通过现场考察,学生们记录了交通拥堵时间段、红绿灯间隔等数据,并制定了改善提案向有关部门反映。最后警方接纳了学生们的大部分提议,并前往学校现场给孩子们开提案会。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更是培植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强化“三科”教学,落实为国育才使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爱国的情感、三观的养成、素养的培育要贯彻到课堂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真正得以落实。利用思政、语文、历史等“三科”部编教材全面启用的契机,加强“三科”教学的整合,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德育元素与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使“三科”教学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德育的课堂主渠道重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活动体验比重,使“三科”教学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代使命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加强体育,体现健康第一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运动的同时释放学习压力,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高效的学习。体育对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不仅是经验之谈,而且得到了科学的证实。“通过运动,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的脑都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运动使得儿童的基础学力(读写算能力)得以发展,智商(IQ)也同样得以提升。”

遵循学生身体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推动区域体育教学改革,落实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让广大学生爱上体育课、爱玩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引入课堂,通过推广易学且有运动量的武术操,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学生在学校,确保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同时,我们鼓励家长加入进来,建议家庭选择“跳绳”等设备要求低、操作性强的运动项目。长宁区绿苑小学还有这样一个“网红课程”。每年4月的第3周,全校学生可以自愿申请跟随父母外出实施“玩转地球——走出来的幸福”课程。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增长见识、增添自信,还让很多缺少亲子相处时间的家庭增加了幸福感。

4)关注美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气质、趣味和人的胸怀,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是必不可少,也是无可替代的,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整合和利用区内外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推进艺术普及教育,丰富学生艺术体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通过美术、音乐、欣赏、戏剧、创作等课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5)重视劳动教育,激发奋斗精神

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意在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本领,引导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保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劳动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落实依学段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同时,整合居家劳动、校园劳动和校外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自豪感、社会公益心、职业认同。利用服务业占比较高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业态特点,积极开发社会资源,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将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平凡劳动的伟大、尊重他人的劳动、创新创造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2.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要减轻学习负担,更要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学生的成长也是在课堂中。长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四个学习”出发,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实现学足学好、高效且有质量的课堂教学。

1.幼儿园从“启蒙学习”出发,结合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保教质量提升的政策要求,课堂教学中倡导孩子经历童趣活动,在真实或者模拟真实情境中,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适应基本的社会生活,促进身心成长。比如:在“中秋•国庆”双节同庆的节日前后,仙霞路第一幼儿园的老师们带着孩子一起“说中秋、品中秋、绘中秋、赏中秋”,还为孩子们组建了“小兵训练营”,举行“阅兵式”。

2.小学从“激趣学习”出发,结合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倡导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科逻辑,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学科学习。同时,引进家长资源,建设区本共育课程群,营造家校社共育的区域教育生态。比如安顺路小学的“家长微课堂”,充分利用家长们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职业技能,为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家长是超市营业员,可以动员他讲讲怎样看懂商品标签,条形码、保质期;对于外来农民工家长,他们虽然多数从事体力劳动,但他们的教育资源也是很丰富多样的。如:送快递的家长,可以拿来物流快递单,告诉学生们每一件快递是怎样进行递送的。

3.初中从“有效学习”出发,结合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倡导学习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开放性。初中学习较多地按照学科主线推进,一些知识难以与生活体验自动关联。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科学习的方法,也要关注跨学科学习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际运用。

4.高中从“综合学习”出发,结合长宁教育在市数字化转型试验区建设上的要求,课堂教学倡导从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需的自主学习,区域建设了近八千节学科教学微视频和优质课堂教学视频,这些丰富、多样、优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

3.减负增效,推进义务教育作业改革

“任何教育改革只有真正深入到学校内部的日常工作之中,才有可能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实现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人的目标。”作业是家长和学生感受度最高的学习任务,也是撬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近几年,对作业造成的心理负担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作业类型和量的体验是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学生对口头作业、科学实验类、实践或调查类以及音体美作业的情绪比较积极。”另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学业心理负担的重要相关因素。

基于这样的认识,长宁教育在作业量的把控上避免疲劳作业,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的空间,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关注作业质的提升,让作业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生消极情绪,增加自我效能感,减轻心理负担。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形成作业改革的局--校联动的整区推进机制

机制的构建是工作持续推进的保障。长宁形成局--校联动机制,整合各块面力量,并使之相互配合,实现1+1+1>3的效益。教育局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作业管理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教育学院引领区域小学和初中作业研究成果的双向延伸,小学作业效能检测和初中分层作业研究成果在区域全面铺开,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100%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政策对各学段作业提质控量的要求。

2)形成作业质和量的管理改进机制

长宁不仅严格落实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工作要求,更是聚焦作业质量和有效性,构建作业设计-实施-反馈一体化研究链条,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深度学习。以先行研究保障作业设计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组织全区骨干教师参与作业研究,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开发多种形式、多层难度的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和社会实践作业。以校际分享夯实作业改革成果,各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对区域设计作业进行校本化调整,并分享展示校本化实施经验。长宁“初中作业开放性研究成果汇编”等就是由初中教师、学生共同开发的优质作业编制而成。以评价指导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案调整的依据,也为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奠基,充分发挥作业反馈的指导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和成长的良性循环,体验“个性发展”。

3)建立作业监督机制

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系统内各单位绩效考核范围,将作业设计、批改、讲评、辅导等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参与学校作业效能监测,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建立定期抽查和监测情况发布制度。

4.落实落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文明传承和知识教授的载体;作为立德树人的专业工作者,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每天面对着百姓的孩子,一定意义上成为承载着社会厚望的道德标杆。可以说,教师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并通过人才培养对未来社会品质与样态产生影响。

同时,每一位教师又是活生生的人,拥有个性化的人生阅历。要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使其深入探索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合理运用,对接政策要求,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依赖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持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走向卓越”计划,为全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之路

“走向卓越”计划根据不同教龄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需求,针对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以及突破瓶颈问题的关键点,以培养为主线,融评于培,围绕教师的教学、科研、育德、信息四大素养,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在课堂教学、命制作业试题、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并以此来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怀,激发教师生命潜能。每年进行“活力杯”“卓越杯”评选活动,督促教师梳理经验和成果,进行阶段性自我总结和自我检验,让教师在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区域利用卓越教师培育管理机制,通过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等方式,形成人才“蓄水池”效应,获得人才持续成长的动力,促进高端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延安高中特级、正高级教师王石就是在这个教师培养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他说:“教育综合改革,既然是改革就必定要对原有的一些状态进行改变。在原来‘舒适地带’,我们会觉得得心应手,但也有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综合教改要求教师从原本的育分、育学科转变到育人,教师必须通过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通过实践提升我们的能力,通过内化发展我们的素养,为学生的学业、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乃至于整个人的发展保驾护航。将专业知识调和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使教育专业知识着陆在真实的学科知识之上,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这会加深我们对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途径的认识。”

2)建设学科基地,发挥教师培养辐射作用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本应密切配合、彼此协作,保证学生成长支持的一致性。长宁教育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学科的号召,对接高校的“强基计划”,在高中规划建设三个学科基地。在延安中学建立延续数学传统优势的数学学科基地,在复旦中学建立延续博雅教育传统优势的以哲学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基地,结合女生教育的特点在市三女中建立外语学科基地。在学科基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力借智,另一方面将全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高中学段基地建设带动初中和小学学段学科质量发展,促进多学段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目前,复旦中学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建的“长宁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已成立一年多。基地组建了哲学教育核心团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选派授课教师,区教育局、教育学院遴选区域语文、思政、历史、艺术教师,与复旦大学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备课听课、课程开发、资源库构建等。开展了哲学教育系列活动,每学期常规开展系列哲学主题教学活动,暑假举行夏令营活动。长宁助教老师通过撰写阶段性教学研讨论文、教学设计、跨学科教学案例,提升对学科方法论的把握和跨学科教学能力。助教老师前往其他学校,做相关讲座,促进更多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对区域教师发展起到了辐射作用。

三、有效激发教育提质的内生动力,建设教育良好生态

教育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应家长的需求,实现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教育问题必须从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必须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系统谋划。”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减负提质,要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实践探索,共同建成区域教育良好生态,激发教育的内生动力,点燃每一位教育者的教育激情,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1.加强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校内课后服务是一项实现学生和家长整体减负的民心工程,也是拓展育人时空、拓宽育人渠道、优化教育生态的良好契机。对家长而言,课后看护服务更好地满足家长需求,切实解决家长的接送看护与本职工作的冲突,把更有温度的教育带给家庭。对学生而言,这些涵盖了丰富内涵的看护服务,既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课后的这段时间也是属于孩子们的快乐时光。对长宁教育而言,课后看护服务为原本已经静谧的校园增添了无穷的活力,进一步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1)面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长宁教育构建“作业辅导+社团活动+延时服务”的三段式服务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作业指导强调个别化和精准性,在15:30-16:30的课后服务时段,倡导“教师走班”的作业辅导模式,所有学科教师轮流进班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辅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对一个别化辅导,尽力做到个体和整体相结合。课外活动强调规范化和多样性,各类体育、艺术、科创、劳动、阅读和德育等活动锚定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充分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彰显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晚托服务细致入微,确保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2)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教师资源、社区资源,开设多样、可选择的课程,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个性得到释放。同时,优化统筹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校外教育资源,致力于学校内外衔接、课程的多元多样供给,实体送课和云端体验并行。区少年宫开发了18个系列160余节的线上“星课程”;劳技中心实现线上课程中、小、幼学段全覆盖;少科站除了常规录制的线上课程,每年数次通过多个网络平台直播科学实验秀、科普剧场、科普微视频。实践证明,发挥好少年宫、少科站等公益性校外教育资源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能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增进政府、学校、家庭的育人合力。

3)规范治理,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

全面准确把握“双减”政策,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发展、转型发展。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并统一登记为双重管理的非营利性机构。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市场监管部门综合执法、行业主管部门业务指导、政法委维稳、其他部门密切协同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

2.数字化支持下的诊断评价,实现学校教育动态优化

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每一步无一不在总结评价反思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步入新时代,教育质量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发展规律和现状的简单衡量和判别,而是发挥质量监测报告的“体检”功能。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教育的过程性监测和评价更有助于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的动态调整。在长宁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区域教育的发展、学校办学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学生学习的进步,都将评价作为重要一环,嵌入其发展过程之中。

①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定义和价值赋值,既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价值的评价活动,应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对教育本质的恰当认识是正确理解和运用教育评价,改善教育教学的前提。

在以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长宁教育人的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一,评价观念从“功利”走向“发展”。一致认同“成绩好,一好遮百丑”的传统评价理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健康发展,教育价值取向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成功转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评价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各类评价强调了现代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方法突破了学业评价的单一性;突破了系统内评价的封闭性;突破了传统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主观感受的弊端。第三,评价过程从“证明”走向“改进”。强化评价的诊断、改善、激励功能,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过去单纯强调结果不关注发展变化的做法。引导学校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全面、可选择、有竞争力的教育,追求全体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②以教育评价助力学校发展

教育评价监测结果的合理利用是实现评价意义的必备条件,其关键在于行政导向和学校落实。长宁将每一次国测结果作为推进区域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有效的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学校也将测评数据分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紧密结合,开展教育评价改革项目研究。同时,业务部门针对监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项的调研及跟踪式的调研。比如,针对质量监测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育学院教研室组织开展教学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听评课,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座谈,检查学生作业等活动了解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学校整改。学校在认真分析测评数据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在后续工作中认真落实,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借助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建设契机,长宁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评价监测结果的及时、有效获取,有助于实现教育实践的动态调整。比如:通过伴随式学生学习过程数据采集,实现教师差异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目标将更好地得以实现。教育评价将更好地助力区域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激发中小学教育的活力,全面促进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转载于“教育家观察”)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