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林月锋:“三分归元”,探教学之“道”

2023/9/12 15:19:16  阅读:42 发布者:

编者按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出台,明确了素养导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什么是教学?教学应该是何种模样?在对课程、教材、教学、教师等教育核心领域长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将自己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观察与思考整理成了这本《教学的模样》,回应了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教师确立教学的立场和信心,叙写教育的理想状态,刻画教学应有的模样。

在斯苗儿老师的推荐下,读了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的《教学的模样》。看到标题的一刻,我就在思考,我的“教学的模样”是什么样的?有教师的展示和讲解、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参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探索研究后的反馈和评价?发现很难用几句话描述清楚,这也让我好奇郭华教授用三百多页描述的教学的模样究竟是什么样。读完整本,似有所悟,却也不深刻,整理出来以分享和探讨。

带着问题阅读,脑海里不断浮现新的问题,我记录了几个关键问题:教学的要素有哪些?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研的意义在哪里?随着阅读,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慢慢清晰起来。

在《教学的模样》这本书里,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三个核心要素—学生、教学内容(知识)和教师。每一篇文章都在不断阐述这三者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不正是教师平时教学中需要思考的吗?

学生一定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内容接受有选择权”,是对学习内容的“转化”,学习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制作、交流等过程,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能量,形成自己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认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对学生而言,学习必定是主动的、带着思考的、有体验的,是“动脑动手动心”、获得身心全面生长的过程。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真正的起点在哪里,已经具备了哪些经验。

知识是“构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学校有所选择的,“以教材为载体的、符号化的、系统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也被视作间接经验”。符号化的知识可能是静态的、枯燥的,背后隐藏的联系和道理是知识的实质,作者把它称为“理”。教学过程就是要关注这个“理”,也就是关注知识的本质。我们对教学知识点的研究,就要把握教学知识的本质。以前常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针对“知识的传递者”而言的,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递者”的身份不再那么重要,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仍旧不可轻视。

没有学生,教学不会发生;“没有知识就没有教学”;没有教师的“教”,学习也只是“自学”,而“自学所遇困难之多、所用时间之久,远超教学”,教师“引导和帮助”会让“学习”少走弯路,学得更好。学生、教学内容(知识)、教师三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更不可分割,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核心要素。

教学就是通过三者的联系实现的,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实质性互动,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列中”。可以这么理解: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和知识建立联系,获得新知识和成长的过程。如果教学是学生主动与知识联系,并将知识转化的过程,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知识,帮助学生实现“转化”;如果知识是一种符号,那么教师就要通过设计的学习活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质),去“讲理”;如果知识是一种经验,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人类知识的终点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作者提到“两次倒转”清楚地阐明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需要甄别哪些是约定俗成的“规定”,哪些才是“理”,需要再转回去重新体验。比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数学内容中,面积单位是“规定”,而面积概念是需要建构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一种经验,是需要体验的。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是培养人的工具,人和知识互为工具的理念让我对它们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人需要知识获得成长,而知识也需要人这个工具继续传递、继承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既要通过知识培养人,又要让学生这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在个人成长和知识传承中有新的创造。

现在许多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前测并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结构进行分析,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教学目标,选择学习活动材料,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最终呈现在课堂上。教研也离不开这三个核心要素,一线教师把握学生的起点和知识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方向,很多时候借助专家引领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那么,教师是否能把前测分析、教材研究的结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呢?平时的课堂上能否落实呢?教研成果和课堂的结合,这恐怕是现在教研要落实的,也是教研的最终意义所在。

郭华教授在书中介绍了许多教学方法,无论是“两次倒转”,还是“深度学习”,抑或是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都是基于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效结合而展开的。这说明,学生、教学内容(知识)和教师的深度融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课堂上。斯苗儿老师带领数学教师“改课”,就是把教研聚集在“课”上,把所有教师都卷进来,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单元整合重构、教学设计、细节打磨,每一位教师都经历完整的研讨活动,对学生与知识的联系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把握,更好地承担起“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

《教学的模样》围绕着学生、教学内容(知识)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三者的关系,“三分归元”,一篇篇文章丝丝入扣,带着我们探悟教学之“道”。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的短篇文章集。书中收集了40余篇文章,涉及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教学方式转变、师生关系等内容,呈现了作者对于我国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观察、思考和回应。本书描绘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想教学模样,为教师提供了观察和理解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的基本视角,对于教师超越课程与教学的种种争论,确立教学的立场和信心,开展真实而美好的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3年第8期。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塘中心小学教师、高级教师

转自:“中国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