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法|“忘”是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桃花源记》教与思

2023/8/25 14:44:26  阅读:11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文字报 ,作者夏海芹

编辑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文言文,多次入选语文教材。对于这样的经典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教出不一样的风格。广东省仲元中学夏海芹老师聚焦“忘”字,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和学生共同品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从世人对桃花源的寻而不得中感悟其内涵。请看——

经典课文,常读常新,常教常新。对于《桃花源记》这样的经典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和意境,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通向桃花源的路径。笔者最近一次教学《桃花源记》时,研读了陶渊明的大量诗文,发现靖节先生特别钟爱“忘”字。因此,笔者聚焦“忘”字,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和学生共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第一环节:行行重行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一次意外迷路,发现了一处“秘境”,有了一场“奇幻之旅”,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跟随武陵渔人的脚步,圈画相关词句,梳理出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由以上行踪可知,渔人是在“忘路之远近”的时候,遇到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后来,他再次寻找桃花源,却又一次忘记路线,“遂迷,不复得路”。因此,《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行踪以“忘”始,以“忘”终。

第二环节:桃源与现实

《桃花源记》中有两个空间,一个是武陵渔人所处的现实社会,一个是桃花源。本环节关注这两个空间,分两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抓“绝境”,说桃源之美。已成为文学意象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中被称为“绝境”,也就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的“世”,指渔人生活的世界。这个“绝境”里有什么?笔者让学生站在渔人的视角,结合课文内容,用“桃源世界有”这一句式,说说桃花源的样子。学生们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看到桃源世界安稳、有序的生活;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看到桃源世界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看到桃源世界和乐、闲适的居住氛围;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看到桃源世界淳朴、热情的民风,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

第二步,抓“留白”,说现实之乱。通过上一步的教学,学生感受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根据桃源中人自述,他们来到这里是为“避秦时乱”,那么,几百年过去了,桃源外的世界,也就是渔人生活的地方还“乱”吗?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留白进行探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可以推断,渔人所处的社会并不令人满意。如果外界的生活好,桃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讲述就不会“皆叹惋”,而是“皆惊叹”或“皆赞叹”了。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不直陈其事,而是简单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笔者抓住这句话,为学生出示了以下拓展材料,让学生发挥想象,用“渔人世界有”这一句式,说说当时的社会状况: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朝廷腐败,战争频发,赋税、徭役繁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等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学生结合拓展材料读课文,感受更加全面、充分。他们说,渔人世界有苛捐杂税、有繁重的徭役、有接连不断的战争、有困顿漂泊的生活……

桃源内外,两重天地。一个世界很精彩,一个世界很无奈;一个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世安稳,一个是战乱不休、民生凋敝的乱世离散;一个是岁月静好,一个是负重前行;一个世界的人“皆出酒食”、热情好客,一个世界的人“处处志之”、背信弃义。通过品读与梳理,学生感受到桃源内外生活的鲜明差异。

第三环节:寻寻又觅觅

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是美好的存在。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所在世界的人对美丽的桃花源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寻觅,却始终不得其路。第三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聚焦课文最后两段,通过时人对桃花源的“寻而不得”,探究这一“绝境”的奥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既出”一句,文本语言由之前的四字为主转为三字,字数变少、句式变短,节奏明快、简洁干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作者连用三个动词性短语来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动,使读者感受到渔人迫切的心情。从桃源出来后,渔人连家都没回,一刻不停地去找太守,说出了本应保守的秘密,违背了自己对桃源中人的承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个“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后的迅速反应。但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太守,还是“高尚士”刘子骥,都没有找到这个世外桃源。

渔人在“忘路之远近”时发现了桃花源,却在“处处志之”的情况下找不到桃花源。同样是迷路,“忘”而后“逢”,有“志”却“迷”,何也?难道这“忘”中有什么玄机?

笔者阅读了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发现“忘”字出现的频率很高,除了《桃花源记》的“忘路之远近”,还有“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其一》)等。其中,“忘怀得失”忘记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便欣然忘食”忘记的是吃饭,“欲辨已忘言”忘记的是说话,“聊用忘华簪”忘记的是富贵名利……

可见,陶渊明实在偏爱“忘”字。其实,桃花源中的人也处于一种“忘”的生命状态。他们忘记时代、忘记纷争、忘记烦恼,甚至忘记防范外人,因为忘了这一切而生活得自由、快乐、富足、安稳。渔人出桃花源之后,人们再也找不到这片乐土的原因也在这里:只有忘记了得失,才能遇到美好的世外桃源;目的性太强,反而觅不可得。

写《桃花源记》的时候,陶渊明已经年近花甲。他描写这样一个亦真实幻的桃花源,想表达什么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三个环节的学习,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桃花源,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战争的厌恶,对心中理想社会的追求、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笔者认为,桃花源还象征一种“忘”的生命状态,这是一种摆脱羁绊、超越得失、自然随意、澄净明亮、逍遥自在的心灵状态。陶渊明把功名利禄看得很轻,而把自由本心看得很重。因此,与其说他向往桃源生活的安宁富足,不如说他更向往桃源中人和谐舒展的生活状态。

“忘”是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桃花源记》中的人不再寻觅桃花源了,可是文本外的人们还在不停寻觅。在现实层面,桃花源永远寻不到;在精神层面,它却永远存在,是一代代文人深埋心田的梦。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726日文章《“忘”是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桃花源记〉教与思》;作者:广东省仲元中学/夏海芹;)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