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游杭州,若是遇到下雪的日子,西湖的“断桥残雪”是游客必经的打卡地。古往今来,以西湖雪景为对象描景诉情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而其中被誉为冠首的却是晚明士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这不足二百字的行文,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描绘了雪后西湖孤绝宁静的景象,张岱夜访雪地,一派山水清丽。
当然,这样的名篇也很得一线教师青眼,这篇课文被选入公开课的次数当真不少,其中也不乏名家执教,可以说在今天观课之前,对《湖心亭看雪》一篇课文的大体教学流程在观课者的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模样。但是,在今天观摩了潘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之后,方才认识到之前对这篇课文的认识还是有些浅薄了,在文本中值得挖掘的价值点还是有很多,就看执教者的功力深浅了。
因为在课堂上仅仅看了视频的前半段,课下心痒难耐的我寻到了潘老师讲课的完整视频,当下又一次细细的观摩了一遍,再一次领略了潘老师令人惊艳的教学设计。
潘老师采用知人论世的手法向学生介绍张岱的生平往事,之后以“游”一字立骨,“读中游”、“画中游”、“镜中游”以及“梦中游”四大教学环节建构起整堂课的教学。这四个教学环节各有各的侧重点,接下来我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读中游”,在十多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潘老师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反反复复的朗读大概有十遍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起初,学生在面对陌生老师时是有些紧张放不开的,并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时,若是一位功力不足的年轻教师执教,可能立时有些站不住了;可是潘老师淡然自若的表示,既然大家都不愿意朗读,那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这一举动颇有些“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洒脱。而学生仿佛受到了老师朗读激情的点燃,慢慢的也愿意加入到这样的朗读过程之中,一场极有可能出现尴尬的场景立时便化作无形。在学生的朗读热情被激发之后,潘老师适时的加入了配乐朗诵的方式,精心选择了与文本高度契合的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离张岱笔下那空灵透净的雪景以及他孤寂的灵魂更近了。
在一遍遍的朗读体会中,学生在自己内心中反复印证自己对张岱笔下西湖雪夜的体验,无论“孤”“独”“痴”“绝”“清”“寂”这之中或之外的哪一个字,都在学生的认知中有了落脚的位置。接下来,通过时间线索的顺延,梳理了文章的行文脉络,至此,在朗读中游历西湖的部分告一段落,学生也完成了对这篇小品文的初读体验。
第二部分是“画中游”,侧重于借助白描手法品读雪景的诗意与浪漫。这里的设计有两个点最令我觉得惊艳,一是对白描手法的直观表达;二是对“凇”字的创造性解读。
通常来讲,我们教学白描这种手法,往往会给学生对白描下一个定义,告诉学生那些不加任何修饰单纯的描写就叫做白描以及白描的作用和好处有哪些;或者再给学生几个白描的例子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行体会一下,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学生对这个修辞手法其实还是不理解的,答题也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去,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没有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彻,或者说,教师本人对这一修辞手法的解读也是云里雾里,不甚了解,这样的教学又怎么可能指望学生能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呢?
反观《湖心亭看雪》中对于白描手法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潘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讲关于白描这一修辞手法的概括性定义,而是依据《湖心亭看雪》的文本特点,采用了两幅图画来直观的阐释。这两幅
一看就是教师精心选择过的,乃是同一幅图样的两种表达,一幅未着色彩的线稿,一幅则是浓墨重彩的工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得到自己对于两幅
的直观认知,在对比与讨论过程中得出了让自己心悦诚服的观点,线稿虽然未着色彩,但是却构图清晰,气质清冷,大片的留白更增想象的空间,不似浓墨重彩的工笔,喧嚣热闹太过,且少了想象的延伸。
在学生自行得到结论之后,潘老师适时的进行点拨,告诉学生这就是白描的技法,借着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返回文本,再读课文。学生不难发现,《湖心亭看雪》本身的语言简练朴素,作者用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雪夜湖景,仿佛便是一幅山水画,颜色简单,线条模糊,却营造出一种苍茫空灵的意境。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此图画到彼图画的心理迁移,白描的第一层认识就已经达成了。
接下来,潘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定位到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的赏析中来,创造性的采用篆书的形式来解读“凇”字,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基础字词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创造出了一幅“雪景”图。
【教学片段】
师:在篆书里,它是这样写的:“仌”,是指的冰纹,冰裂后的纹路,冰裂后是非常尖锐的。“松”就是树,树上结满了冰花、冰流子,所以看上去特别晶莹剔透。你想象一下,整个西湖边上那么多树木,全结上了冰花,是怎样的景象。白茫茫一片,树上结满了晶莹剔透的冰花,一束束的。
师:“琳琅”就是指各种洁白的宝石,用在这个地方特别恰当。(展示
)我们再想象西湖边上,如果结满了这种冰花,看上去迷茫一片,是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
由“凇”字的篆书写法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西湖雪景画面,将“天与云与山与水”和“天云山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的视线游移,体会作者的观赏视角和角色感知。
第三部分的“镜中游”继续延伸学生在“画中游”的感知,设置两个小环节启发学生对微小量词的感受和对连词“与”的认知。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是潘老师对于“与”字的解读。
潘老师提出“与”的加入并不符合语言规律,读起来更加拗口,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在成功激疑后,再引导学生发现“与”字前后作者的观察视角,学生攀着老师提供的梯子,成功的注意到了“与”字暗含的视角转换,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认知就这样被学生自然地建构出来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润物无声。
最后一部分是我在课下自行观看的“梦中游”部分,这一部分潘老师引导的重点在于文中的隐语和警语,带领学生体会张岱客居此地的荒凉沧桑感,感受张岱孤绝落寞的内心世界。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湖心亭”这个地方。《西湖新志》有云:“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实踞全湖之胜。”湖心亭既踞全湖之胜,那便是赏湖的最佳位置。张岱择湖心亭看雪,绝非一时兴起,而是自有文人风雅,可谓解人一枚;而文中的“金陵人”亦自知音,自然心有灵犀。所以,“湖心亭”这个特殊的地点,其本身便已具有过滤作用,把一般的游客和真正的性情风雅之人区别开来。那么,无论是谁,只要他能在雪后来到“湖心亭”,都会成为“痴似相公者”。
在解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潘老师以“见”字作为切口进入文本,引导学生赏析体会“见”字背后所暗含的张岱心理由惊转喜的变化,以“客此”的答非所问探究文本背后的东西,体会张岱此时客居此地心境的沧桑与荒凉。
不同于平时对于文言文逐字逐句的讲解记忆,潘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大学教授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整个观摩过程中,观课者感受不到文言文教学的滞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诗情画意的文化享受。在整堂课的过程中,潘老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一个又一个“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怀疑、去探索文本结构的奥秘。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自身、去构建、去还原,引导学生凭借强大的想象力去创造文本中的情景,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当时亲历的情境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更容易走入创作者自身的心境,也使得学生的思维想象有了更好的发展,当语文课堂变得趣味横生了,学生的热情自然也就上来了,文言文的教学也就变得不再艰难。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