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启示 | 余正强:四则案例,领悟“老师好在哪里?”

2023/8/17 15:48:11  阅读:59 发布者:

俞正强的公开课上得好,在浙江省久负盛名,光是代表课例就有十几个。

浙江教育学院吴卫东教授称其为“另类”,“他的课,我们可以欣赏,也可能对自己有启发,但是很难模仿。”

宁波国际万里教育集团副总裁,同为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的林良富评价俞正强:(课的)冷僻里面透出他的智慧。要上这样的课,要有勇气,要有智慧。俞正强是险绝异类,也可以说是独孤求败。”

但这只能单方面证明俞正强教书教得“好”。在学生心目中,这个老师究竟好在哪里?

俞正强有个学生,有一回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学生的爸爸在报社工作,孩子回家老说俞老师好好好,讲得多了,爸爸就问他:”你们俞老师究竟好在哪里呀?咱们给他写篇报道吧。”

学生回学校对俞正强说:“俞老师,昨天我想了一个晚上,我想不出你好在哪里。”俞正强很奇怪:“不会吧。我怎么不好了?"

学生:“是啊,我老说俞老师好,真去想的时候,却想不出你好在哪里了。”俞正强好奇了:“你说说看。”

学生:“第一,你有没有备课到深夜?”俞正强:“没有。”

学生:“第二,你有没有带病坚持上课?”俞正强:“没有。”

学生:“第三,你有没有打雨伞送我们回家?”俞正强:“也没有。”

学生:“所有‘好’的事情你一样都没有。你呀,衣服穿得不好看,字也写得不好看,有时还批评我们,但是你说怎么回事呢?我们就是觉得你挺好的,可又说不出你好在哪里。”

这个故事给俞正强的印象太深了。从这时起,他开始思考:老师要不要在学生面前塑造这样一种形象——备课到深夜、坚持上课昏倒在讲台上?到底怎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呢?

也许看了俞正强老师的故事,我们会对他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有更多的了解,也会更明白俞正强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教书教得“好”的老师。

1

“老师,你进步了吗?”

——老师也是需要进步的

故事发生在我教书第三年。那时,我是四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我都喜欢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一学期下来,说说你们自己都有什么进步?”我要求每个人最多说一两分钟。

一个小女孩举手,我问她:“你有什么事?”

她说:“俞老师,我不敢说,我说了怕你不高兴。唉,我看还是不说算了。”

我说:“不可以的。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俞老师对你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也应该对俞老师这样呀。”

她就问了:“俞老师,那你说说,一个学期下来,你有什么进步?”

哎呀!本来是我问小朋友的问题,结果她这么反过来一问,嗬!那些小朋友的眼睛就像放电一样“刷”地射过来了。我感觉就好像有很多大灯泡聚焦在我身上,让我有一种发昏的感觉。这时我才突然发现老师有一个误区,总是想着问学生:“你进步了没有?”其实,我们经常忘记问自己:“我进步了没有?”

当时,我心想今天肯定完了。这个班我带了一年,小朋友都很喜欢我,如果我说自己的进步不大,他们可能就对我不再感兴趣,不再佩服,没有那么喜欢我了,这肯定不行。如果我说自己进步很大,又不够诚实,毕竟这才是我教书的第三个年头,成长还不明显。

正好课也快结束了,我就耍了一个滑头,对学生们说:“时间差不多了,让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带回去,明天向大家汇报,好不好?”学生很不情愿地摇摇头。他们其实也很喜欢看老师的笑话的。

那天晚上,我人生中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进步了没有。

作为老师,我一年应该有哪些进步?

作为老师,我该怎么向学生交代?

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提教学反思,也不讲专业发展,连“专业发展”这个词都没有。一般教师教书也就是求个养家糊口,不太思考个人发展,是那个孩子的问题给了我启发。

第二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数学课。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昨天问的那个问题还记得吧?”“记得!”学生们回答得很响亮。“那你们说说看,俞老师这学期有什么进步?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进步了什么。”

有学生说:“俞老师,我发现你的普通话进步了不少,以前你讲课有好几句话我们听不懂,现在全部听懂了。”

有学生说:“还有一个进步,你以前有时骂我们,现在不骂了,还经常搓搓我们的脑袋,这让我们很舒服。

……

听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很感动。我说:“我教你们一年了,昨天你们提的问题,我老实跟你们讲,我想了一个晚上,我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地方进步了。但是今天你们讲了我这么多的进步,老师很感动。你们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老师其实也是要进步的。”

教学相长,我从心底里感激我的学生。

2

“如果您能让他们忘记吵”

——学生不听课,老师有责任

我刚工作的时侯,上课一遇到学生吵,就很生气。后来,我立了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让我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因为这样就没法上课了。如果停三次的话,那我就罚学生放学后在教室里静坐15分钟。

约定好之后,他们也没办法,得按照规则来。

有一天,真的有个小朋友让我停下来三次。我说:“好,第三次停下来了。今天放学后,大家都要留下来静坐。”到了下午,学生们就乖乖地留下来静坐了。那天我很得意,觉得自己的这个办法很聪明。

等我让他们回家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作业本过来了。

我很惊讶,“你怎么把作业拿来了?我们今天又没留作业,你为什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她说:“俞老师,你看看,你看看。”说完,她就跑了。我打开作业本,一下子就看见她本子里写的话:“老师,您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这怎么会是浪费呢?

我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批复:“好的纪律是好好学习的前提,可爱的小姐!”可是,第二天我又看到了她写的回复:“俞老师,如果您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我当时看了这句话,心中五味杂陈,我觉得学生看不起我。她的潜台词好像是:“你是老师,有什么了不起?你有本领,就让学生忘记吵。”

那天我想了很多。她似乎在警示我,老师不要凭着自己的权威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听,你要听”。老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课到底上得好不好,如果上得不好,凭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听?这对我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我以前从来没这样反思过。我总是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上课认真地讲,学生不听是他们自己的损失。这种思想其实很不对。

作为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忘记吵是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他们是要吵的、要动的。如果老师上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忘记吵。

我有一个特质,很乐于接受学生的帮助,这次关键事件给我的影响是:以前我只想着应该怎样上课,现在我想的是应该怎样把课上好。

所以,我总是说,是学生在帮助我长大。学生始终是我们的老师,他会突然像一道闪电一般点亮你的脑子,让你顿悟。

这种感觉,有点像佛教的“当头棒喝”,令人醍醐灌顶。

3

“我为什么要补课?”

——老师也会经常犯错误

之前在金华师范附小做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时,我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当时我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放学之后,把学习困难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再学习半小时。因为学校比较大,每个班规定只能送6名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每个年级组织成一个班。

有一天放学后,我听见自己班的教室里有哭声。我忙跑过去,看见一位本该去集中学习的学困生很伤心地在那里哭。我问他,被谁欺负了?哪里痛了?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问了很多我认为值得他哭的理由。可是我越问,他哭得越响。

眼看没效果,我只好拿出教师的架子来教育他:“五年级的学生了,不要一味地哭,要学会表达,好不好?”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抬起头,眼里全是泪,几乎是愤怒地瞪着我:“你为什么要让我去补课?”我一听,觉得挺奇怪,问他:“补课有什么不好?你成绩还差着呢。”我一说完,他就对着我喊:“可是我不想,难道只有这样补课才能进步吗?”看着他一脸的委屈与愤怒,我再也说不出话了。

至今我还记得那时的惊愕与迷惑,我让他先回家,让我好好想想。

我发现,我们老师是经常犯错误的,而且很多错误犯得理直气壮。比如组织学生补课这件事,我们自以为是好事——学习有困难,学校安排免费补课,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可我们并不了解,这样的好事往往是一件令学生伤心的事,因为我们有一个思想误区,以为自己认为的好事对于学生一定是好事。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想法作为一种事实强加给学生,而没有去思考学生怎么想,这是一种多么霸道的错误啊!

事实上,学生的很多想法与成人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大多数学生不敢表达的,也是大多数成人不曾体会的。所以,以后我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位学生的质问:只有这样补课才能进步吗?

是的,应该有更多好的办法!只不过这些办法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

4

“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

——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

有一个关键事件,影响了我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

我有一个学生,人长得很漂亮,就是数学老也学不好。一天我让这个学生做一道题。这道题很简单:

东方红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亩,问12天耕地多少公亩?

就这么个题目,她不会做。她先是52 ×150×12。我说:“你错了。”她就订正,把乘法变成除法。我说:“你又错了。”她又订正,把除法变成加法。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学生是在瞎猜,她不会思考。

很多小学生都是这样的,今天课堂上讲了乘法,就认为今天的题目肯定用乘法;要是讲了除法呢,就用除法,完全不思考。

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有耐心的,我说:“你过来,我给你打个比方。”

“比方说,你每天早上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啊?”再把她的学号也算作一个条件,就和那个题目的性质一样了。

“你是几号?”

“我16号。”

“哦,那就是:16号同学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

这个小朋友很滑稽的,她很认真地对我说:“俞老师,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

当时我还以为她是开玩笑呢。本来很可能就一句话丢过去:“你开什么玩笑,我现在叫你做数学,是跟你聊吃大饼吗?”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问她:“那你早上喜欢吃什么?”她说:“我都是吃粽子的。”我说:“那好,这很简单啊,我问你,你每天早上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啊?”

这个小家伙,她又很认真地想了一想。我想,你这么认真,应该把问题解决了吧。她说:“俞老师,我有点生气了,我两个粽子吃不下去的呀!”

这个时候,我觉得她在“耍”我。我问她数学,她却老是跟我讨论吃什么的问题。

我只好问:“那你每天能吃几个粽子?”她说:“一般都是妈妈给我买一个,我只吃半个,剩下的我都扔掉了,我不喜欢吃。”我说:“好的。”

看来这个题目算是做不下去了。因为半个是0.50.5乘以5,这是小数乘法啊,这个知识点还没学呢。我试探性地问:“你每天吃半个,那你5天吃几个粽子?”她说:“吃两个半。”“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天不就两个半了嘛!”

你说这个学生笨不笨?一点都不笨,聪明着呢!然后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这个学生不笨啊,但她为什么又这么“笨”呢?

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思维还不是数学思维。

因此,后来我就开始思考学生的学习准备问题,从此这成为了我的一个兴趣点。我现在的观点是:当一个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困难的时候,不一定是他的智力有问题,可能是在学习准备上出问题了。

我就再接着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你问他“每天吃两个大饼,5 天吃几个大饼?”他绝不会去思考这两个大饼是不是我吃的。他不会陷进去。在他的眼里,不管这两个大饼是谁吃的,他马上就能抽象出来。而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笨”?她没抽象出来,陷进去了:“我不吃大饼的啊!我怎么能吃得下两个大饼呢?”她把数学忘记了,这就是问题所在。

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没进入数学思维状态。这个小朋友是把自己陷进去了,而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题目中的那个“你”不是你本人,换成甲可以,乙也可以,丙或丁都可以,怎么就是你呢?

这些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被非本质的东西迷惑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她对信息的捕捉和别人不一样。数学学得好的学生,能马上把非本质的无关信息过滤掉。数学就是数学,数学是讲量,有时与常理关系不大。而有些学生就不知道,老是琢磨“大饼好吃吗,两个吃得下吗”这类非数学的问题。

后来,我告诉这个学生,她的问题在哪里。她学不好数学是因为她不是用数学的方式去想问题。两个大饼拿来了,这只是一个比方,两个大饼可以,两个粽子也可以,两根油条也可以呀!你要“刷”地一下子把“2”从中提取出来,这就是数学。

我很耐心地给她补课,就补思维。

思维补好了,其他也就慢慢地通了。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语数大观园》(有所删改)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