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对高中语文课的几点思考

2023/8/15 11:14:57  阅读:37 发布者:

-走进课堂-

对高中语文课的几点思考

-前言-

长期战斗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同仁,始终困惑于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什么如此之低!这种“低效率”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每年每次的考试成绩特别是中高考成绩,语文科的平均分总要比其他科目低甚至低很多;二是学生平时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低下,甚至读完了高中和大学以后连个求职报告都写不出来,如此等等。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是教师不卖力还是学生不刻苦?否也!只要你深入课堂一看,你就会觉得,教师工作是卖力的,学生学习也是刻苦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在中学语文园地耕耘了20多年,仔细回顾了一下,发现其问题就出在:教学只盯指挥棒,不顾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太任性!

去秋,观摩了几节高中语文研究课,也是竞赛课,感触颇深。教师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教学内容过分依赖教材,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当然,一次活动,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全貌和课堂生态;一节课,也不能完全透射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高度,因为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但我们可以窥斑见豹。

我认为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思考,我将之称为“课堂三问”:

1

我们的老师,鼓励学生讲话了吗?

语言是重塑生命最重要的工具,一切语言实践都应归宿于讲话。学生不能讲话,是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也许正是教师长期一言堂,剥夺孩子讲话的权利,才让他们渐渐集体无意识,患上失语症。

 读一篇文章,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说话?这篇文章是以“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为题进行的一次讨论。著名舞蹈家金星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开家长会,强调小学第一堂课是教孩子要服从,而不是教孩子如何与教师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这点,金星的外国老公感到特别不能理解。

我们总说“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首先从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开始,让他们的所思所想尽情流露,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把内心的疑惑、感受表达出来,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一切都是灵动的、变化的,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适时引导启发的教学艺术等这些必要的“课堂智慧”,才能在课堂这一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空间创建一个游刃有余地“智慧课堂”。

2

我们的课堂,学生思维有发展吗?

课堂教学要给思维训练保留一席之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批判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挖文本,上出具有深刻思想感染的语文课,让学生在老师的思想感染下提高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实现深度学习。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深刻的感悟。

没有思维的语文是没有生命的;每一节生动精彩的课,无一不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出的火花。课堂还应该给学生的思维“留白”,让学生的思维以这节课为起点,走向远方,这个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文本讲透,要让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到文字世界的情感。

如今天老师们讲的《故都的秋》一课,我们可以一句立骨,抓住“清、静、悲凉”三个词组织教学:

3自然段通过牵牛花来写“清”,如何写“清”?在牵牛花出场前作者就营造了一种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青天;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更突出“清”字。还有,作者写牵牛花为什么把几种颜色拿来作比较?我们一般人谁会去比较一种花哪种颜色更好看?没有,因为我们没时间,没闲心,说明作者的清闲。所以,这里的“清”,有清凉,有清冷,有清闲。

再看第4段描写槐蕊,作者怎么写“静”的?“铺得满地”说明什么?花落得多且时间长,寂静无声啊;“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写什么?说明尚没人走过,环境静;而作者能注意到细纹,说明心静啊,但我们一般人没有闲心关注到这些细节吧?可见写“静”,是环境的寂静,更是心境的宁静啊。“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什么?作者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但只能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清闲、苦闷、落寞!

还有第7段写秋雨,写其“悲凉”,但不着一悲字,却尽显风流。作者为什么有“悲凉”之感?结合郁达夫的个人经历及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到他的这份难以割舍的故都情结和家国之思,正是郁达夫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再来看文章倒数第2段,四个比喻都是从“味”上说的,这不正照应了第一段的“秋味”吗?为什么“不好”还要写?这是通过对比,衬托北国之秋的秋味,使主题更突出、集中。

《故都的秋》一课,有许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比如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写秋的角度、个性化的语言、遣词造句的技巧、典型事物的选取、独特的审美情趣、知人论世等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摸爬滚打,有所开悟,有所收获,教师稍加点拨,学生自然会顺藤摸瓜,在读书上,在思考上,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

3

我们的教学,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不仅要有对学生深厚的思想感染,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内在修养的培塑。

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需要有对学生深厚的文化熏陶,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等人文精神修养,让人类信奉的这些核心精神深入到学生的骨髓里面,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素质?当你把所有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素质。我们的教学,有没有留下能让学生在若干年后仍然记忆犹新的为人和学习的品质,留下根植于内心的精神修养?我们需要思考。

一堂好的语文课固然需要作为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构建,然而学生学识水平、修养水平、理解水平毕竟有局限,这就更需要老师发挥引领、主导的作用,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对教材的充分发掘,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充分调动,到对教育效果的正确评价。一堂有思想深度、文化厚度的语文课需要老师高屋建瓴,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学识,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迪。

-结语-

以上是我的三点思考。希望语文老师们每次上课都学会反思,让自己的语文课越来越有思想深度和文化意味,最终上出一节高端、大气、浩瀚、打动人心、生命激扬的生本课堂。

让我们共同为语文课堂改革,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咸安语文教育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转自:“咸安初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