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杜甫来到石壕村
——从《石壕吏》中窥探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苦难(第二课时)
设计依据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
《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学生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他的诗,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起来应该有一定基础。但因为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写的比较巧妙,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这堂课中着重挖掘诗歌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态度,用表演的方式还原故事情节,更容易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去理解。
学习任务: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朗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大意,阅读理解,赏析诗文(分两个课时)。
3.了解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策略:
通过朗读、字词、句的品析、表演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学习。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学过杜甫的《春望》,请大家一起来再读一读这首诗。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诗中提到的“烽火连三月”指的就是安史之乱时期,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播放安史之乱的视频。)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的冬天,大唐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PPT显示地图),为补充兵力,官府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疯狂的抽丁抓人,裹挟在逃难人群中的杜甫,看到祖国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把这段历史写成了诗,后人称之为“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一起回顾那段唐朝历史上最昏暗的时光。
2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石壕吏》。
师:《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我将其按照事件发展过程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重要部分。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
PPT:
开端:暮投石壕村;
发展:有吏夜捉人;
高潮:听妇前致词;
结局:请从吏夜归。
过渡:杜甫用最简洁的文字,客观的记录了这个故事。有人说《石壕吏》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也有人说杜甫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到底谁说的是对的呢?
让我们来探究。
一、从“字词”的角度探究
PPT显示:(对比朗读)
1、把“有吏夜捉人”改成“有吏来征兵”;
2、把“三男邺城戍”改成“儿男邺城戍”;
3、把“请从吏夜归”改成“愿从吏夜归”;
4、把“如闻泣幽咽”改成“听闻泣幽咽”。
师:我给这首诗中的几个词做了改动,请同学们说这么改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生1::我们觉得,改动后感情色彩变化太大。因为 “征兵”可以是自愿的,而“捉人”就是强制性的了。所以 改为“征兵”就与整首诗的感情不一致了。
师:你发现了这两个词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
生2:“夜”字说明官吏是晚上偷偷摸摸来的,白天抓不到,只能晚上趁老百姓都在家的时候抓。
(提示:第一、表明官吏“ 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 捉” 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师:白天为什么抓不到呢?
生2:因为白天老百姓看到官吏就会远远跑掉。
生3:因为官府的强征不得人心,狡猾的石壕吏也知道白天来了会被百姓看到,怕完不成任务,晚上来的话,百姓都在休息,没地方跑,一抓一个准。(众生笑)
师:原来改两个字,意思就截然不同。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暗含了诗人批判之意。
生1:“三男”与“儿男”最大的区别就在数量上,说明战事紧张,当时男丁几乎都被征光了,也说明前线的唐军死伤惨重,急需补充兵力。
生2:也侧面的体现了老百姓深受抓丁之苦。
(老师引导)
师:你们的思维非常缜密,竟然从中得出这么多的信息,说明你全身心投入了课堂。
师:通过对这两组字词的对比,我们知道了的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战乱不断,军队死伤惨重,人民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来看一组数据。
PPT(表格):据统计,公元745年全国有906万户,5288万人口;公元前760年,全国仅剩293万户,1699万人口。安史之乱爆发的7年间,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以上,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的六分之一。(介绍安史之乱死亡人数)
师总结:有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或饥荒,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前面深重的灾难,无人幸免。杜甫曾在《兵车行》中写:“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但在这样的时代,谁又能逃得过呢?(在古代男子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当大量青壮年男子死于战场,没有人去从事社会生产、没有人去种粮食、劳作,那么举国贫困、饥荒随之而来,在战争一步步的蚕食下,到后面连上战场的人难以找到了。)
师:让我们接续看。
生1:她想保护年迈的老伴、可怜的儿媳及嗷嗷待哺的孙儿。
师:这里体现了老妇怎样的心情?
生1:“请”字表现出年迈的老妪深深的无奈与痛苦。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的生存之道和无奈之悲!
生1:“如闻”和“听闻”的区别。如闻是好像听见、听闻是听得真切。如闻体现了哭声是轻轻地呜咽声,声音比较小。
生2:“如闻”说明老百姓在当时那种环境,不敢哭出声音,只能偷偷哭。
师:你连这么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你真的很细心。
师:“如闻”是轻轻的呜咽声,一方面说明夜深了,哭声比较小;一方面体现老百姓不敢放声哭,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师:还有一种可能。“如闻”,杜甫对这传来的哭声的来源是不确定的。这也许是老妪被差吏带走渐行渐远的哭泣,也许是有泪不轻弹的老翁在悄悄抹泪,也许是抱着婴儿是儿媳在呜咽,也可能是村外的其它人家的隐隐约约穿了的啼哭,还有可能,是诗人他悄然落泪了而不自知。这种不确定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所以,这个词也不能换。
通过以上几组词语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杜甫的用词是有感情倾向的,饱含对官吏的批判与人民的同情。
过渡:请继续往后看。(让我们接着探究)
二、从“句”子的角度探究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板书:吏 怒;妇 苦。)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差吏凶狠野蛮的叫喊和百姓无奈的啼哭。
生2:我仿佛看到了老妪额头深深的皱纹。
生3:我仿佛看到了官吏手上的血迹。
生4:我仿佛看到了官吏在挥舞着拳头。
生5:我仿佛看到了老妪脸上的泪痕和官吏冷漠的神情。
……
过渡:老妪的哀求、痛苦好像历历在目。那老妪到底承受了那些苦呢?(请结合诗句回答)
生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丧子之苦)
师:我们从中可以想象的到老妪内心的巨大悲伤与痛苦,死去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活着的人活一天算一天吧。老妇想博取官吏的同情与理解,但无济于事。
生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之苦)
师:你知道“裙”字是什么意思吗?(生答:衣服)。衣不蔽体,可见这家人已经贫困至极。
生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与家人分别之苦、生离死别之苦)
师:为了保护逃出家门的丈夫、为了保护儿媳和尚在襁褓的孙子,老妪决定自己应征。但,连壮年的儿子的战死沙场,年老力衰的老妪如如何在战场火灾去呢?这一别,或许就是生离死别了。
过渡:本应该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却遭受 “丧子切肤之痛”! 原本应该颐养天年,却承受 “饥寒交迫之苦”,还要离开家人,踏上漫漫征途,品尝“征途行军之痛”! 唉,老妪真苦啊!
师:让我们读出老妪之苦。
生一个个读,齐读。(播放背景乐)(老师点评)
师:面对老妪的苦,官吏为何不为所动,还要抓这个老妇去战场?
(追问这是又一个怎样的官吏?)
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石壕吏”是一个什么官职?(PPT出示“石壕吏”知识卡片。请大家一起朗读屏幕上的这一段话)
生:官吏见多了这样的事,这一家村民不是最惨的还有更惨的。
生:战事紧急,官吏要完成任务,不得不把百姓逼到绝境。
师:(追问这是又一个怎样的官吏?)
生:是冷血无情、麻木蛮横的石壕吏。更是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和安史之乱造成的,这是一人之苦,也是时代的可悲。
师:一个社会崩坏,也必然从上到下地漠视民生,这里抓走老妪的下层小吏虽然是奉命行事,但已经冷酷麻木、丧失人性、毫无同情心。
师:通过对了老妇之苦以及官吏之怒的对比,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对腐败和暴政的批判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之情!
师:其实文中还有内容没有明写出来,让我们大胆想象,试着还原这个夜晚发生的事情。那一夜杜甫看到了什么?他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2、还原情节
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要求同学们小组合作,在四个场景中自自选一个场景,自主设计人物语言、动作,我再给同学们2-3 分钟时间准备,(学生袋好头饰,排好队),一学生台上主持。准备好之后,开始展示。(播放背景乐和背景图)
ppt屏显:
要求:小组自选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想象夜听敲门的夫妇对话;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想象官吏和老妇的对话;
“应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想象老妇对媳妇的叮嘱;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想象诗人与老翁的道别。
(观察时间,如果时间不够,就只表演2幕)
表演开始:(播放背景乐二泉映月及图片,每小组第一个人举牌子报幕)
第一幕:夜听敲门;
第二幕:吏呼妇啼;
第三幕:婆媳分离;
第四幕:与翁辞别。
(表演要求:声音洪亮,面向观众)
师:刚才的表演十分精彩,用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演绎了一幕历史场景。让再次我们把掌声送给以上表演的同学!
其事何其长,其言何其简!杜甫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情节,每一句话都如利剑,刺痛人心。在朝代的更迭中,受苦受难的永远是百姓!
正如诗人张养浩所写,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乱世中四处漂泊的杜甫也是受苦受难的一员。但他从来不止为自己的命运叹惋。看山河破碎,城池一片萧条,杜甫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遭遇幼子饿死的刻骨之痛时,他为天下苍生发出“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之声,茅屋在风雨中飘摇时,他祈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目光无法不在低处徘徊,诗中关心着家国的存亡与百姓疾苦。
让我们站在诗人杜甫的角度,以杜甫的口吻,怀着对天下百姓的怜悯,最后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以杜甫为主要视角的石壕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可是安史之乱的战火并未停息,接下来,这一家人要如何生存,下一次,官吏还会不会来抓呢?(故事后续留给大家想象)
这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散文。剩下的时间,请同学们开始执笔书写!
转自:“咸安初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