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心理学小知识】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3/8/8 11:21:10  阅读:67 发布者: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时有发生。比如:经常性的拖堂、漫长的谈心谈话、无休止的批评教育。

经常性的拖堂。有的老师讲课非常好,但是学生就是不喜欢上他的课。问其原因——经常性的拖堂!本来到了下课时间,学生该室外活动了,结果老师还在忘我的讲解,丝毫不注意已经打响的铃声。课间只有10分钟,还拖堂5分钟!在这拖堂的五分钟里,学生的心里就跟长了草一样,根本听不进老师讲解的内容。这多占用的5分钟,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收获,还让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变差。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喜欢上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漫长的谈心谈话。有的老师喜欢找学生进行谈心谈话,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变化等。老师找学生谈心谈话,肯定是爱心、责任心的体现。不过,有的老师却不受学生的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谈话时间太长,已经干扰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了。本来10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说明的道理,拖拖拉拉非得拖到20分钟甚至半小时。这就使得学生一想到被老师约谈,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感恩,而是感觉不耐烦。

无休止的批评教育。学生犯错了,老师肯定要进行批评教育。有的老师抓着学生问题不放,能从学期初说到学期末。学生犯错了,本有愧疚之意。如果老师像《大话西游》中的唐僧那样,无休止叨叨的话,很容易使学生由内疚不安到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说烦了”,很有可能出现“我偏要那样”的反抗行为。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要过犹不及。

转自:“班主任攻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