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知识】破窗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3/8/8 11:20:48 阅读:85 发布者: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破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也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我们就以“学生逃课”这一行为来详解一下破窗效应。
先问一个问题:学生天生就会逃课吗?不会的。我相信每个逃课的学生曾经都是时间意识单薄、经常迟到的学生。刚开始时,学生迟到三、五分钟,老师不去管理。过段时间,学生迟到十几分钟了,老师还不去管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迟到时间越来越长,直到整节课不来班级。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学生出现轻微行为问题时,如果老师没有及时进行教育,这就会给他一个心理暗示:这个问题似乎并不严重。他甚至会认为老师默许了他的错误行为,从而使他一步步的去试探更加严重的违纪,破窗效应由此发生。
分析完这个例子,我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优秀的班主任喜欢从小事儿入手、从小问题上做文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班级管理是个细活,班主任千万不要有“这个不用管、那个不用较真”的错误心理。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是给他人一个错误的心理暗示,这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当班级出现“破窗”时,一定要及时、有效、大张旗鼓地“修补”。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修好“破坏的窗户”,更在于告诫他人不要“破坏窗户”!
转自:“班主任攻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