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开始备课1:从科学判断单元“应该学”和“需要学”入手|以三上第一单元为例

2023/7/31 11:35:34  阅读:42 发布者:

备课是为了上课,上课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需要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且明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在运用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谓“应该学”,是由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来定位的,课程标准从大的目标和内容方向上给出定位,教材从具体目标和内容上给出定位。所谓“需要学”,是由学情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在序列上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当“应该学”与“需要学”吻合一致时,备课就显得似乎很简单,围绕既定的目标用好教材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就行了。而当二者不一致时,备课就要复杂一些了,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需要”来重新认识“应该学”,调整“应该学”为“需要学”服务。

那么,实际上,备课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应该学”与“需要学”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这是一件考量教师专业素养的事情。

笔者第一次研读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20186月。2018811日,我将关于这个单元的整体解读和教学建议整理成一篇2万多字的文章发布在公众号上(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设计)完整版);201971日再次发布时,做了一点修改(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设计)完整版)。2022年,团队的朱守芬老师做了这个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思路202284日发布在公众号里(三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完整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被编入《呼应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三四年级)》一书里。

在这些文章里,单元整体教学解读部分,都细致地对“应该学”和“需要学”进行了分析,从多个角度厘清了单元学习的价值。

有一种论调,认为课程标准过于抽象,一线教师的教学,根据教师用书用好教材就够了。当一个“搬运工”,体力上有些考验,智力上可能就轻松些了。不过,一个真正当得起“专业技术人员”称谓的语文教师,肯定不会甘于当一个“搬运工”,而应该成为一个“创造者”——拥有自己的教学理解和实践创意,引导学生进行言语智力挑战的有思想的教师。要成为这样的教师,那就需要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给出了方向性的要求和指引,尤其是定位了语文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通过创造性劳动负起的责任。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或者说语文知识技能的发展图景有足够清晰的构想和想象,再加上对大量学习资源的了解和把握,就算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是能够自信而专业地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因为,“应该学”,首先是由国家纲领性文件,即课程标准所决定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为“应该学”提供内容支撑的,替教师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同时也将“应该学”的目标和内容具体化——不过,如果教师自己不加以进一步的解读和辨析,教材的具体化,尤其是对每一个单元学习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就缺乏结构化的认知,每个单元都是碎片化的,教和学基本是都是无序的、混乱的。

对教材和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细致解读,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有层次的分析。

“多个维度”,一般指的是①课标(确认教材单元编写意图呼应了什么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②主题(在2022年版课标背景下,主题的解读往往与学习情境的创设紧密联系,思考和分析单元主题何以是与学生成长体验息息相关的,明确其真实性和适切性)、③教材“位置”(从整个的教材内容和目标序列中澄清单元的地位,明确学生的相关已有经验和未来期望,科学判断教材单元在当下的目标价值)、④学习逻辑(分析单元不同板块内容极其承载的目标之间,就学生学习体验建构的角度而言,逻辑性应该如何体现,要不要进行内容板块的重组)。这些维度的解读,还应该融合不同的视角: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视角,真正体现“学为中心”。

“有层次”,一般遵循的是主题理解——内容分析——目标定位——学习路径这样的思路,最终在教师脑海中“想象”出整个单元教与学的教室课程图景,“看见”学生经历了整个单元学习之后的成长(学会了哪些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具体知识和技能形成了怎样的理解,呈现出了哪些应有的学习表现和产品等)。

(下一篇文章将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具体分享备课时如何厘清“应该学”和“需要学”。)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