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课堂上如何落地

2023/7/31 11:28:47  阅读:65 发布者:

注:文章发表于《新课程》杂志,为“卷首语”,原标题为“文化自信的课堂姿态”。

文化自信的建立是一个成长性的过程,以切身的文化体验为土壤,以体验中逐步建立的文化认同为基础,以文化认同背景下的积极创造为动力和信念。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文化自信的建立,离不开语言运用的实践。语言运用的实践,就是文化体验的实践,就是文化认同背景下积极创造的实践。只有在语言运用实践中体验、浸润过的文化,才是可知可感可悟的文化,而不是贴标签的文化。语文课程实践中,一旦将文化自信从语言运用实践中抽离出来,或者有意将其举过头顶凌驾于语言运用实践之上,文化自信就不可能真正沉淀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机组成。这就像我们早就熟悉的共识:语文课堂上的思想教育应该是渗透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文化自信的渗透和培养,在低年级,首先是通过识字写字的实践落实的。汉字的创造和运用,蕴藏着我们先祖的大智慧——学生一开始认识的独体字,基本都是象形字,字形高度地概括和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识字与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形与意融为一体;形声字在继承“以形表意”特点的基础上,匠心地运用“声旁表音”,让汉字从“规律”中获得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当学生充分认识到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到汉字中蕴藏的智慧,汉字文化也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学生心田里生根发芽——文化自信就悄然生长了。如果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在汉字造字意蕴和规律上着力,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而执着于所谓的“加一加”“减一减”的游戏,文化自信的培养一定是缺位的。

古诗词的学习,诗句意思的解释在其次,节奏韵律以及诗词意象与情思抒发的关系体验,才是具有文化味的学习实践。在现代文的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古诗词文化的倩影——教师如果能够在文本解读时从文化的角度看见,在课堂语言学习实践中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或者让学生体验到,文化自信的种子又播下了一颗。《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自不必说了,叶圣陶的《荷花》里,就有乐府《江南》中的意象,还可以联想到杨万里的《小池》;琦君的《桂花雨》,应该引导学生有联系地读一读关于中秋节思乡念亲的诗词、描写桂花和雨且与思念之情相关的诗词;甚至,日本平安时期的女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拓展了解创作背景和阅读林文月文言味的译文,同样会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至于教材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选文,就更不用说了。只要让学生拥有充分的、针对性的语言运用实践体验,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便水到渠成了。

是的,培养文化自信的课堂姿态,就是真真切切的语言运用的模样。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