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例丨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项目学习设计

2023/7/25 16:48:02  阅读:7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素荣学习场 ,作者素荣

来源 | “素荣学习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 吴素荣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项目学习设计

——以七年级上学期《结识新朋友》为例

01

确立学生需要的、有意义的项目主题

学生当前是否需要这个项目?完成这个项目对他们的成长有何意义?他们愿意完成吗?这是项目活动之前首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可从如下两个角度定位“结识新朋友” 的项目意义:

第一,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结识新朋友”可编排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入学后的第三周,结合教材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任务进行落实。其时,孩子们对陌生的新校园充满好奇,渴望融入新环境,结识新朋友。这样,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正是走进校园、亲近校园人物的过程,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满足学生需求,他们自然乐于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校园里新鲜、有趣的事物,熟悉更多的老师、同学和校工。这就走出了孤独的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迈出了融入新校园的关键一步。这种在最需要的时候通过自我体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会终生铭记的。

第二,凸显育人价值。从长远来说,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因了这一次主动融入,那么三年后升入高中乃至将来步入大学或参加工作,肯定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融入新环境,投入新生活。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必要,也有意义。

02

布置直击学科核心内容、学生感兴趣的驱动任务

对学生而言,项目学习就是在一定时段内参与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调动原有知识储备、获取新知、积累经验的过程。在“结识新朋友”这个项目里,学生需完成的任务是“制作校园人物画像集”,时间是两周。在这两周内,学生需观察校园里的老师、同学和校工,借助阅读文本学到的方法用文字描摹自己喜欢的人物,配上图片,美化设计,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人物画像。然后和同学交流碰撞,修改完善,装订成精美的小册子以备展示或收藏。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避免项目活动偏离语文核心内容,或者重结果轻过程,我们又设计了融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目标,启发学生在“做”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阅读一组展示校园人物风貌的文章,把握文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2. 关注身边人物,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准确描摹人物,凸显人物性格。

两个目标的设计,以知识理解为基础,兼顾人与文本、人与人的对话和沟通。除了知识的认知,更多思考成绩和特长以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因素。思考什么是人最核心的素养,如何学习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观察生活、文本解读、人物描写、图像采录、符号标记等一系列看似外在的、孤立的信息(或现象)有机融合,理解这些信息(或现象)背后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建立内在的、实质性的意义连接。让学习过程变成修习涵养的过程,让学科知识成为修习涵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目标1 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实现人与文本人物的交流,学生在阅读中梳理、整合和建构文本知识,探究如何阅读写人的文章,学会品析描写人物的句子,学习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在解读中了解人物,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美好品格。目标2完成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跨越,学生借鉴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准确描摹人物,完成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观察、重视人际关系交往,关注身边人物,懂得赏识、接纳和包容。

目标设计中,还隐含了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引导。比如,在读文、写人中学会倾听,学会及时表达;学习高效默读、有效旁批;学会如何观察人物,如何和身边人物有效沟通;活动中如何和同学合作,如何大方得体地展示,如何高效有序地完成任务,如何给自己和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等等。

03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启发智慧的项目活动

项目学习是基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做中学”,呈现的是开放的课堂。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需要思考更多,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启发智慧的完整的活动,同时将活动分解,引领学生高效有序地完成,在完成中领悟学习的意义。

“结识新朋友”的项目学习中,主要设计了“认识新学校”“边读边写”“编辑校园人物画像集”三个主体活动。这里的活动,不同于虚拟的情境想象,也不是一般的课堂或家庭作业,而是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习的经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结识新朋友”项目活动总览

活动一:认识新学校。

这是整个活动的热身环节,分观察走访和展示交流两个步骤。

观察走访要求学生观察校园的事物,重点观察老师、同学和校工的言谈举止,选择有个性的人物全面了解,主动访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以小组走出班级,走向校园,甚至还得约定好时间和地点采访校长、教务主任或某位校工。采访时,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策划、采访、记录、摄影,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必要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也得参与,比如帮助学生约见校长或某位校工,给孩子提供摄影器械等等。

展示交流主要是将观察走访的材料梳理归纳,在班内与同学、老师交流,共享资源,分享收获,确保每位同学圈定描摹对象。

活动二:边读边写。

这是活动的核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分析文章写法,进而借鉴和模仿,实现知识建构和迁移。分“教师风采”“同学剪影”“校工情怀”三个角度编排了三组九篇文章,每个角度又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微写作”三个环节。

下面以“教师风采”为例,说明这些环节的设计意图。

(一)自主学习

1)默读文章,边读边勾画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的词句,标注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默读时要注意参照下表,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习惯养成自我评价表

2)只要真诚、友善,随时都可能发现他人的可敬可爱。你喜欢文中的三位老师吗?你最喜欢哪一位?你的感受源于教材中的哪些故事或者描写?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位老师的形象。

3)精读《王几何》,回答下面问题:

文章结尾处写到:“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如果王几何是你的老师,你会喜欢他吗?请说出理由。

(二)交流展示

在学校举办的“魅力教师”评选活动中,你打算推荐哪位老师?请陈述你推荐的理由,并模仿这位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小支架】

1)陈述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有腹稿。

2)陈述的内容要相对完整,有依据,有具体描述。

3)模仿老师的言行最好能抓住性格特征,充分体现人物个性。

(三)微写作

校园人物画像之一:新校园或班级里,哪位老师引起了你的注意?他的哪句话、哪个动作吸引了你?请准确描摹新老师的言谈、举止,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他。

【小支架】

1)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抓住最能体现老师风采的语言、动作等,准确描摹,细致刻画。

3)建议你课外阅读《藤野先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等,这对你写作短文很有帮助。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这里的自主,是规则引领下的学生自由学习,有教师的智慧引导,更有学生的自主规划。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并为后期的展示交流和微写作打下基础。这里设计的3个问题,问题1和问题2是通览三篇文章时需完成的,问题3主要用来解读精读文《王几何》。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仅供学生参考或用作范例,学生还可依据自身的阅读实际设计和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展示交流。这是基于真实情境的真展示,是学生自主学习所得的深度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学校举办“魅力教师”评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推荐一位老师并陈述推荐的理由。这种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大大优于教师的“直接给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模仿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的练习,也是给出学生一个具体的事情,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去做。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回忆自己实实在在观察到的老师的言语行动,逼真地模拟出某位老师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得到其他同学认同。

第三环节,微写作。这一环节主要是应用文字准确生动地为新老师画像。这里的“微”,相当于“微言大义”的“微”,需要学生“微”出人物精神,“微”出个性。通过活动一的观察走访和活动二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已经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微写作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就有效实现了读与写的融合。

总览三个环节,从生活进入文本,再由课堂走向生活,实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合,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经历的过程中,尝试元认知能力的获得,进而专注事实专意求真,树立科学思维,体验真正学习的乐趣。而三个环节里的小支架,有思路的点拨,也有方法的引领,更有阅读视野的拓展。

活动三:编辑校园人物画像集。

这是整理和完善作品的环节。鼓励学生在反思中重新认识校园,比如原先不曾注意的现在引起了关注,原先不喜欢的现在有了兴趣,在此基础上修改作品。也可拓宽视野创新思路,把整个校园或校园的某一建筑,乃至一花一树作为朋友。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吸收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尝试,拟出更好的标题,设计出最美的封面,甚至为所写的人物配上照片或画像。必要时,教师可给出范例或提出建议,让学生认识到修改完善的重要,崇美尚美精益求精,设计出图文并茂、具有收藏价值的优秀作品。

04

发挥文本解读的范例和窗口作用

1.把文本当作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和语言运用样式的范例。

语文项目学习中,文本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就文读文,而是通过解读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章,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和语言运用样式,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反复阅读中获得新体验,追求思维与表达的创新。比如阅读“教师风采”的三篇文章,即使是《王几何》这篇精读文,也不是主题结构、段落词句一一都要详细分析,而是根据项目作品——“教师人物画像”的需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赏读凸显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赏析中准确区分对人物所作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知道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句中的哪些词更富表现力,为完成微写作找到借鉴和依据。同样,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再塑生命的人》,也要围绕两位老师的性格特点品析最具代表性的句子,在理解和评判中提高审美境界,在表达与交流中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进而创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品。

2.以所选文本为窗口,拓宽阅读视野

这里仍以“教师风采”为例,阅读《王几何》,可以找出相关的表现老师教艺精湛或幽默的文章;阅读《再塑生命的人》,可以浏览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深入了解莎利文老师对她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观赏《美丽的大脚》等赞扬老师美好品格的影视作品,等等。

也就是说,语文项目学习中的文本解读,既要重视语文阅读常规性的训练,更要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通过解读,找到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学习写作此类文章的方法,把对文章的解读当作完成项目任务的支架。从而喜欢更多的作品,喜欢所选作家的更多美文,关注生活,重视阅读,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至于教材里所选的《<论语>十二章》,可在学生熟读理解文意后,采用在原来对话的基础上加入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等加强训练。

05

强化项目产品的价值及实际应用

项目学习的明显特征是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对于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不能束之高阁或置之不理,要想方设法体现作品的价值,或组织竞赛,或召开作品展示会,或结集出版……通过评价和交流,让学生充分认识作品的价值,体验作品被认可的喜悦。对于“结识新朋友”的项目作品,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交流展示活动:

1.没有读者,就构不成交流,就算不上一次完整的写作。找机会把你的作品送给所写的老师、同学或校工。听听他们的意见,他们可是你本次作品最好的读者。

2.请在小组内展示作品,互相提出修改建议,并认真修改。推出本组优秀的作品在班上展示。筛选本班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准备张贴在校园人物画廊里。

对于你的学习成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编辑校园人物画像集

活动1鼓励学生把作品送给所写的老师、同学或校工,实现与新朋友的深度沟通。这就为那些平时不愿主动交流的同学创造了一次极好的机会,督促他们主动接近新朋友,收获友谊,享受与他人沟通的快乐。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作品的逐级展示,由组内到班级,由班级到全校,在层层筛选中认识到求真尚美的重要,在一次次被肯定中增加学习的自信,愉快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用作展示的是有形作品,对于项目活动中的无形作品,比如新知识的获得、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交流能力等等,我们又通过表格的形式给出了相应的评价。引导学生分几个角度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体验思考的乐趣。提供多个角度验证他们的学习,为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思路。

令人欣喜的是,“结识新朋友”项目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制作的“校园人物画像集”里并不只有一位老师、一位同学和一位校工,一些同学甚至为十几位校园人物画了像。所制作的集子不但文字优美,

清晰,装帧设计也令人叹服,让人爱不释手,而当问及他们是否因为完成项目增加了学习负担时,孩子们竟笑着说因为喜欢什么都没觉得。这就更印证了我们当初的设想,只要项目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项目任务定位准确,项目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就会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出超乎当初预设的更多更精美的作品。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