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研教学
蓄力齐致远
——魏芳名师工作室活动
为了切实提升工作室老师对新课标的把握,4月魏芳名师工作室在勤惜实验小学校进行了以“度量”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善耕教育集团张苾菁总校长、青年教师导师沈绮雯校长、教学分管惠蕙副校长、数学分管谢丽娜主任、工作室成员和学校相关数学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01
课堂展示环节
第一节课由顾欢老师执教《度量的秘密》,课上根据学生已掌握的长度和面积的度量方法,梳理已有经验,将度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找单位,数个数”。课上放手让学生用三角尺上不同大小的角来描述同一个角,结果不唯一,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在观察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角度的大小原来是由几个1°角累加而成的,在逐步推进的教学中探索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过程中探寻知识的本源,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度量的秘密
第二节课由刘媛媛老师执教《认识厘米》,刘老师巧妙设计先学单,让学生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数学书的长,课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产生了结果不统一的困惑,感受到了这样表达的不方便,统一度量标准水到渠成。在随后的教学中,通过认识1厘米、用1厘米的小棒测量不同的长度等活动,学生真正理解了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方法。同时也在活动中体会到1厘米1厘米地接起来量不方便,于是自然地创造出了尺,同时也学会了用尺来量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较为巧妙,学生学得有趣扎实,将数学观察、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较好地整合在一起。
认识厘米
02
工作室交流
工作室沈洁老师
学习了顾欢老师的《度量的秘密》一课,我的感触很深。顾老师的课基于学生的学情,把长度和面积的度量知识与本节课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基于单位的聚集,才产生了度量的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加深了对度量单位的感受,明白了测量工具产生的过程,同时也学会了度量工具的使用,是一节“瞻前顾后”的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勾连知识的精神。如果在量角器的认识中,能更突出“0刻度线”的概念,使学生明白角的形成过程,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适用范围,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工作室李陈老师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刘媛媛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刘老师的这节课环节清晰,重点突出,其中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课堂伊始,刘老师交流课前活动“让学生量数学书长边的长度”,学生在交流中意识到测量工具的不同将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进而引发思维冲突让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1厘米的重要性。2.在建立1厘米表象的过程中通过游戏的形式极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身边的1厘米活动加深了对1厘米长度的感知。3.通过用1厘米长度的小棒来量3厘米、7厘米的线段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对长度单位的计数,实现了数与量的横向融合。也让孩子产生了创造尺的心理需求。总之今天刘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中对量感培养的要求,值得我学习。
工作室唐磊老师
两位老师都以度量为主题进行了研究,与以往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感受度量单位的比重远远大于后面的度量和画法指导。顾老师执教的《度量的秘密》,是以复习度量单位入手,通过复习梳理让学生体会不管是长度、面积都是通过数度量单位的个数来表现的,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先通过比较两个角大小引入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再从量角器上找角发现量角器上的1°角,通过数一数了解几个1°就是几度的角。刘媛媛老师认识厘米正好是初次体会长度单位的认识,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将度量单位达成了一致。
工作室张泽琦老师
两位老师的课堂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这次研讨的主题是“度量”,她们的课堂让我看到了主题式教学的系列性和相通性。比如长度的测量与角度的测量是相通的,顾欢老师的课中将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经验作为角的度量的基础,引导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同时也非常好地体现了测量方法的相通性,那就是要看有几个度量的单位。刘媛媛老师的这节课中对度量的本质特别强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造尺的过程,是为了方便地测量物体的长度,知识不是灌输的,而是在课堂中由学生体会到的,这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工作室主持人魏芳老师
本次工作室活动重点围绕“图形与几何”中的内容展开思考与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量感。刘媛媛老师的《认识厘米》和顾欢的《度量的秘密》两堂课,有其共通之处:
一是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刘媛媛老师的课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工具去测量数学书的长,学生分别用铅笔、橡皮、直尺去测量,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于是产生统一测量标准的强烈愿望。顾欢老师的课中,让学生用三角形上的现成角去估计、测量已知角,有的学生用60°的角量了一次,有的学生用30°的角量了两次,不同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两堂课中都关注测量标准的引导与教学,对发展学生的量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二是感受“测量”的本质。刘媛媛老师的课中,从认识1厘米到用1厘米这个测量工具去测量已知线段,引导学生真切体验到“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本质,将量与数巧妙结合起来;顾欢老师的课中,在动态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即看已知角中有几个1度的角,将角的度量本质与方法有机统一了起来。
三是强化量感的培养。“量感”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要素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两位老师都紧扣核心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线段有长短、角有大小的体验过程,并通过自主尝试、交流点拨等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索发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量感。
当然,两位老师的课中还有一些值得推敲与完善之处,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会深化思考、逐步提升。
03
专家点评
江苏省特级教师、集团总校长张苾菁高度赞扬了两位老师的课堂,顾欢老师有勇气善于思考,能在单元整体背景上重组教材,教学设计抓住本质,视野开阔。同时张总校长指出,顾欢老师的课定位于“度量的秘密”,可以不局限于一个课时,重点突出大问题引领的特点。重点关注:一是度量的单位,即弄清为什么1厘米长这个样子;二是度量的本质,即用单位去比较的结果是什么;三是度量的工具,为什么度量的工具长这个样子?同时更要深入地思考:度量的需要、本质及方法,与单位进行沟通,进行纵横比较,突出关键,可以把这节课做成大单元主题下的研究课。刘媛媛老师的课突出度量的本质,紧扣1厘米这个测量标准,细致地引导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把操作与思考较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本质,青年教师的精气神展现在课堂。同时建议,课的发展过程,要注重详略得当,在重点之处花功夫,更体现课堂的生长力。
青年导师沈绮雯校长:顾欢老师和刘媛媛老师的课都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足迹。顾欢老师的课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度量的双重意义,即度和量的结合,量化后有量感,同时体现了课标的“整体教学”,从基本单位到数的结合。二是突出从已知到新知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量角器的产生与应用的过程。三是目标意识到位,能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参与学习,体现学大于教。建议要处理好教学的序的问题。刘媛媛的课整体感强,看到青年教师在团队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很是欣慰。课上教学融合较好,知识与能力融合较好;紧扣度量单位,在直观中抽象出计量单位,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对1厘米的印象很深;课上量感的建立很充分,比如量数学书的长,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对1厘米的体会是在活动中不断深入的,建立几厘米的本质,即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建议增加与实际结合的例子,比如可以估一估,再量一量,更好体会对几厘米的认知。
主题式教研,让工作室的成员们又多了一次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更有了反思与调整的机会。相信,后续的研讨会更精彩······
转自:“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