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作品】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的兴趣性原则

2023/7/6 15:02:44  阅读:108 发布者: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动力,其思维才有发散的方向。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产生好奇、发生了兴趣;那么他的努力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由此可见有兴趣性的、吸引力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富有情趣、吸引力的问题更能让他们亲近数学、热爱数学。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设计问题,才会使问题具有兴趣性,问题设计的兴趣性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问题设计的兴趣性要遵循学生实际知识认知水平。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有多重因素互相联系。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兴趣性,还要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就能实现既不让学生“坐着吞桃子”,也不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而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2.问题设计的兴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 。

比如,喜新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新颖的题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厌静喜动也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设计练习应尽可能让儿童动一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使兴趣倍增。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级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儿歌、小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如巧用游戏设计问题。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巧设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轻松愉快地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例:在学习两步加减解决问题时,老师巧妙地把问题设计在游戏中 。师:“同学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乘过。”“好,我们现在就来玩乘坐公共汽车的小游戏。”录音机播放汽车喇叭声,老师边说,学生边做:

15 位学生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车10人,又上来7人,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由于学生参与其中,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加之游戏时油然而生的兴趣积极推动,学生马上说出了解题思路,算出了正确答案。不仅轻松愉快解决了问题,而且还知道了乘车要遵守先下后上的秩序。

3.问题设计的兴趣性,要遵循科学。

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仅考虑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一定要注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让学生在回味、追索、咀嚼中获得真知。

4.问题设计的兴趣性,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经验。

设计问题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讨论生活中的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疑惑”,从而产生兴趣去解决问题。黄爱华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对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一个有趣问题:小明1996年要过第18个生日,奶奶才过第16个生日,你说这是怎么回事?然后,黄老师又跟学生做了一段问答式的讨论,这样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5.问题设计的兴趣性,要形象直观、生动。

例如,低年级多让儿童摆弄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等。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性。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把问题设计在故事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知识点的本质。巧用故事设计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

例: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此时设计问题:“猫妈妈钓到一条鱼可以用数字几表示,钓到两条呢?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用哪个数字表示呢?”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兴趣浓厚,很自然、愉快地接受了知识的学习。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故事结合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会最先到达终点? 这样的问题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展开联想引入深,扣人心弦,学生兴趣盎然。

要想使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感兴趣,还可以采用“猜谜语”、“摘果子”、“送小动物回家”、“小马过河”等活动,不但要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而且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儿童的认知和生活实际。不要生搬硬套,为了故事而讲故事;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热闹而猜谜语。这样的话,不仅起不到兴趣性,反而影响课堂教学。

当然,问题设计的兴趣性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地生搬硬套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而只有掌握了“问题设计”这门艺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使教学效果更佳。

转自:“扶沟县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