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学正确”和“课堂正确”冲突时,怎么办?

2023/6/30 11:27:07  阅读:33 发布者:

“塑料花有生命!”

——准确权衡低年级科学课的“度”

虞相如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时期的状态,让学生分析得知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长也会死亡。按照之前的设计,课堂的拓展环节将通过分析“塑料花是活的吗” “干花是活的吗”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课堂意外太突然

“塑料花是有生命的吗?”在课堂的拓展环节,我抛出这个问题,自信而满怀期待地想从一年级学生嘴里得到“教学成果”。不是吗?前三个班的学生对“植物是有生命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那么到位,而这一次,我期待的场面也如期出现:

“塑料花没有生命。”

“塑料花不会长大。”

“它不会死翘翘。”

“它不会飘出香味。”

“蝴蝶和蜜蜂都不喜欢跟塑料花玩。”

如果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有一面镜子,我一定会发现自己得意的笑容。

“塑料花有生命!”一个女生的声音,这小家伙没举手就在座位上急得大喊。

我的笑容就像一朵花儿急急忙忙收拢了张开的花瓣。教室里的其他学生都惊愕地看着那个女生。

“好,请你说说,为什么?”我郑重其事地请她发表自己的观点。

“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有生命的,所以塑料花也是有生命的。”她扬起小下巴,如此清晰、自信地说道。

很多学生崇拜地看着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小家伙,平时上课就伶牙俐齿的,此刻,我又得费点脑筋来说服她了。

“老师今天说的有生命是会生长、会变老、会死亡。”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塑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所以塑料是有生命的。”她的小脸蛋有些泛红,“塑料花烂掉后,它的原子、分子会变成别的物质,它的细胞会变化,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她的一个个“所以”,让其他学生听得一愣一愣的,马上就有拥护的“粉丝”:

“黎××说得对!老师,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塑料花也有生命!我奶奶告诉我,门是有生命的,椅子也是有生命的,如果把它们弄坏了,它们就死了,就没法用了!”

有人不同意了,喊道:“你胡说!门没有生命!门不会动!”

“门会动!像植物一样,风一吹就动了!一推就动了!”

……

有的学生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但大部分学生都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下课铃突然响了。

我设置讨论环节,是想着“概念越辩越明”啊。这下好了,越讨论越糊涂了。

“尽管所有的物品都是由材料构成的,但是它们并不能自由生长,比如门,尽管会动,但不会自己动,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动起来。”我有些着急,语速明显有些急促,“比如用手推、风吹,它是被人制造出来的,不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但是植物是自己长大,生长出来的!”

那名男生反驳道:“门是木头做的,木头是有生命的,所以门有生命。”

“是啊,大树曾经有生命,会生长,但是将它砍下来后,就不能生长了,就没有生命了。”我这样解释道。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那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依旧不服气,说道:“谁说门没有生命了?老师,你为什么总是不懂我的意思呢?你看的书一定没有我多!”

听到这话,我真是哭笑不得。距离下一个班上课还有两分钟,我不得不走了!

二、梳理冲突找原因

离开教室,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 泛灵心理与科学知识的冲突

学生之所以认为一切物体皆有生命,其实是一种童年期特有的泛灵心理。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因此,认为门有生命就不难理解了!

2. 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冲突

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那名女生说得有某种合理性。按照哲学的角度,物质确实是永恒的,但永恒代表永生吗?本节课的内容“有生命”讲的是狭义的“有生命”,能生长、衰老、死亡,而并非永恒。物质会存在,但是生命状态是不一定的。

那么,什么叫生命呢?生命特征又是什么?面对一年级学生,我该怎么做呢?

三、理清问题找对策

“生命”概念这一问题久久地困扰着我,于是我和几位大学教师交流这件事。

1. 理清问题

查阅资料,对于“生命”这一概念,目前没有完整、详尽的解释,专业术语上的解释又过于复杂。从生物学角度来定义生命: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从物理学角度来定义生命:生命的演化过程总是朝着熵减少的方向进行。一旦负熵的增加趋近于零,生命将趋向终结,走向死亡。

从生物学与物理学的角度来定义生命:在生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中,贯穿了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变化、协调和统一。

其实,“生命”概念是一个很复杂抽象的问题,平时我们说生命能够新陈代谢、繁殖等,都是描述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生命”并没有一个像“水是H2O”这样的定义。

很显然,这样的答案起不到什么用处。困惑之余,我不禁想到,对于一年级学生,什么是有必要教的,什么是不必要教的?

2. 分析课标

在生命科学领域,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1~2 年级,只需要他们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在3~4年级,描述生物体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特点。这样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发散性问题将学生带入无法解决的“死胡同”了。

仔细想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感知生命现象,但是很难理解什么是生命。谈生命概念时,如果离开了对生命的本质和复杂生化过程的理解,离开了对生命物质的理解,实在是太容易掉进“坑”里了!一不小心就会和生活中的哲学概念相混淆。

3. 改进办法

针对本环节教学出现的问题,改进办法是:不需要分析塑料花是不是活的,否则教学就指向了“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这些都是课程标准上所写的更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低年级的科学教学,应该尽量聚焦到物体的具体特征,最好不要急于上升到某个概念。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到真植物”的活动:出示一盆塑料植物,出示一朵活的植物,要求学生找出活的植物,说一说你的理由。

大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编后:20209月,本刊曾刊发过一篇文章《科学课堂有局限——漫谈<它们都是鸟>的课堂权衡》,作者发现了“科学上什么是鸟”和“科学课堂教学生认识什么是鸟”的矛盾,并最终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了“权衡”的必然性。事实上,同一个概念,科学上是什么与科学课堂该教什么,常常存在“不一致性”,这是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作出的必要调整。离开了这一基础,科学课堂可能变得很困难,甚至陷入“科学正确”与“课堂正确”的争论之中。与前文近似,本文再现的教学实践表明,科学课堂的“权衡”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来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