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地市报道|杭州滨江: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大任务驱动研学课堂设计与实践

2023/6/30 11:22:55  阅读:50 发布者:

为进一步推进“白马湖好课”范式研究,助力常态课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学习、深学习、会学习的落地。68日,在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开展了“白马湖好课”小学科学学科试点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主题为“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大任务驱动研学课堂设计与实践”。滨江区小学科学学科研究员和各小学科学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01

课堂展示

首先是杭州市长河小学的汪熠熠老师的课堂展示《改进电路检测器》。汪老师以生活中各种检测器的实际工作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改进电路检测器的兴趣和动力。明确项目任务后,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确定各小组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进行实物连接,并检验使用效果。整节课学生经历了认识材料、设计电路图、汇报交流、制作电路检测器、实践检测等活动,完成了微项目“改进电路检测器”的挑战,并通过微项目的学习,复习了《电路》单元知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孩子们意识到改进迭代没有止境,“电路检测器”还可以更加美观、安全。

02

说课展示

课堂展示过后,杭州市西兴实验小学的沈佳丽老师进行了说课,说课主题是《制作红绿灯模型》。沈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需求,明确探究任务:点亮发光二极管、设计并制作开关、设计并组装红绿灯电路。学生通过任务解读,逐一挑战任务,层层闯关,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经过长时探究,挑战成功的学生组装制作红绿灯模型,颁发“小小电工”的徽章。

接着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杜潇老师进行说课,说课主题是《做个露营帐篷“纸电路”》。在课前老师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孩子的电单元掌握情况。从原有的按照课程顺序的复习模式转变为大任务驱动式复习。杜老师将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三个有梯度的挑战。分别是挑战1.用锡箔纸组装电路,并做个开关,控制小灯泡。挑战2.添加小风扇,开关分别控制风扇和小灯泡。挑战3.使用温控器,温度达到25摄氏度以上小风扇转动。这样三个理趣相融的实践活动,促始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纵观本节课的设计,立足核心素养,设计以大任务驱动,小挑战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有科学概念的认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学生体会到人们的需要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

03

主题汇报

随后,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的张莎老师作了主题为《任务驱动学习,思维统领教学》的白马湖学科试点推进观点报告。在深入理解“白马湖好课”标准后,滨江实验小学每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不断尝试,努力构建白马湖好课的滨实样态。科学教研组通过“备课”“研课”“展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对教学流程进行精致打磨,将白马湖好课基因及三梯九维的好课标准深烙在每位老师教学观念中,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真学习、深学习、最终达到会学习。张老师基于对科学思维型学习与白马湖好课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根据科学教学4个流程提炼出了4个教学模式及对应的学生活动:聚焦——认知冲突;探索——自主建构;研讨——交流碰撞;拓展——应用迁移。张老师将这四个环节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进行了阐述,结合精彩的课例清晰展示滨实的白马湖课堂。

04

观点交流

紧接着,各所学校代表分成六组,围绕三节课是否体现了大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提升、如何对本课进行优化改进等方向展开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对三节课提出了以下看法:三位老师的课堂都注重基于真实情景的创设,选择了合适的生活中的材料,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对于本单元关键能力和技能的应用实践。在课堂上都有进阶任务,基于方案迭代,并提供给学生生生评价的机会。针对汪老师的课,也有老师提出建议:可以将蜂鸣器和小灯泡之间的工作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最后,姜向阳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姜老师肯定了汪熠熠老师的设计亮点,串联电路灯泡没有亮但蜂鸣器响了,有没有电流经过电路,这是引发学生思维增量的载体,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个环节可以再放大探究。在设计电路图环节,汪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画设计图,再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组记录单,这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想法设计,这种策略值得其他老师借鉴。姜老师也肯定了沈佳丽老师和杜潇老师的两节课,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帮助其他老师打开思路。

课堂教学有科学也有艺术,我们研讨的是一个有关科学思维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在坚持教育实践的路上,相信我们都能看到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到有意义的教育幸福!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