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到有序
——一次习作素材整理指导的有效尝试
【案例回放】
这一周是学校的特色实践体验活动周——慧学周,内容是全体六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三天的军事拓展训练。这三天,孩子们将背上行囊,离开父母,走出学校,走进军营,穿上迷彩服,封闭训练。这三天无疑是孩子们小学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天里,从得知消息开始,甜酸苦辣各种滋味,孩子们可谓尝了个遍。既有训练的苦与累,又有拔河比赛、包馄饨、篝火晚会的兴奋呐喊与血脉偾张;既有挣脱父母牢笼的欢呼雀跃,也有半夜想家时的悄悄抹泪。
还有很多很多的改变:从一开始用餐集队的吵吵闹闹、杂乱无章,到后来的整齐划一、肃静无声、一秒看齐;从一开始对教官严格严厉的敢怒不敢言,到后来离别时对教官的留恋与不舍;从一开始对粗茶淡饭的吐槽,到后来吃出了白米饭、白馒头从未有过的香甜。
……
从习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习作素材井喷的一个大事件,是制造、诞生、累积习作素材的一座宝藏;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座无法预估价值的宝藏。
面对这样的大事件,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表达冲动和需求。作为语文老师,我也着实兴奋了一把:主动表达,这才是作文该有的模样啊!相信这次习作,一定会佳作陡增,我可以轻松转战幕后,坐等本学期作文史上的一次高潮……
然而,事与愿违。41篇习作看下来,混乱、无序、流水账、大杂烩、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也让我反思: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活过于单调,课程过于规范,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进而导致作文的素材不丰富。可是,事实摆在面前,至少这一次的习作不佳不是出于这个原因。那么,到底事出何因?
【反思归因】
首先,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生活原材料向写作内容的转换,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有被注意、激发并被转化加工之后才能成为写作内容或材料。因此,学生经历的活动仅仅是写作的原材料,与写作内容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教学应为学生搭建支架,弥合落差。
其次,从这个写作话题本身的特点来看,三天的军训属于大事件、大场景,时间跨度长、线索多、内容之间互相重叠与交叉,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信息的过载也会造成学生的记忆呈现交织、混沌、散乱、片段化的特点,给习作素材的选择与重组增加了难度。
因此,从大事件大场景的特点出发,在信息加工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学生自由习作的基础上,重新启动了一系列教学设计,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素材,促进原材料向写作内容有效转化。
【教学设计】
一、亮点抢镜:唤醒“聚焦意识”
信息的第一个加工过程是注意。要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精彩纷呈的习作来,唤醒对材料的”聚焦意识”是第一要义。
首先,我跟学生分享了几篇原生态的习作,请学生自由评价。接下来,我用大屏幕播放军训中拍下的照片,挑选记录最全面的一篇习作,与全体学生再一次进行分享。期间只提出一个要求: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如果要求你只选择最精彩的一瞬来写,你会选哪一瞬?有些同学不约而同选择了类似的镜头,有些同学的发言则给了自己新的方向,在相互碰撞中,越来越多的细节被唤醒,而其他与此无关的素材则渐渐模糊、远离。亮点抢镜,材料被聚焦,素材变得集中。
二、比较筛选:植入“甄选意识”
有意注意是对刺激性的情境进行初步的筛选,学生的选择基本受限于兴趣爱好等初步的认知水平。但是,大事件大场景的素材,往往能给予学生多重强刺激。从自己关注到的这些事件中,选择更加有价值的素材,让自己的文章充满个性,应该是一种更加高阶的认知训练、思维训练和审美训练。
因此,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对素材进行分类、比较、筛选,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在这里便有了用武之地。
当我在学生面前展示这张根据前一轮讨论而形成的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关注的方向可以很多元,艰苦的训练场景、丰富的训余生活、平时不易察觉的想家的情思、慢慢酝酿出来的同伴情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除了两个打星的事件,大家的关注点还是扎堆呈现。
“当我们尚有选择的机会时,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哪些要素出发,最终决定选择哪一个素材?”
学生很快反应过来。
小晨说:“选择最想写的,有强烈分享的欲望的。比如我最难忘的就是排着队走向主席台接受检阅的那一刻,我心里无比自豪。现在想想,都很激动。”
小琳说:“选择有一定深意的,比如我既想选包馄饨,又想写李沛去医务室,但是从去医务室这件事可以看出李沛非常懂事。他自己单脚跳到医务室,让陈老师帮他包,我觉得他处理得非常好。”
接下来,每个学生经过慎重的比较、筛选,用取题目的方式,在纸上写下了自己最终的选择:《肥肉的较量》《流血流汗不流泪》《燃烧我的卡路里》《是谁,在敲打我窗》《李沛的选择》《绿荫啊绿荫》《夜深人静的电话铃》《一瓶防晒霜》……这一次,我看到了少年们的个性在闪光。
三、全景航拍:渗透“勾连意识”
信息一开始都是零散而琐碎的,必须要经过一个专门的过程才能意义化,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组织”。组织是根据相关图示将选择的信息进行排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结构。这是我们整理素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提取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比较联想等形式进行更精细的加工,从而使素材成为更加有序列、有侧重、有意义的写作内容。
“同学们,军训已经结束了。再次回望那三天,再次回味那三天,甚至可以把时间轴往前往后移动,就像站在了时光的高度,就像飞在空中,开始俯视那三天。这一次,我们开启‘全景窗口航拍模式’,还有哪些事件跟你选择的这个事件有很大的关系,而在这两件事情之间,我,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显然,这一次,开始指向学生深层的精神成长,因为有高度,所以有难度。但是,这却是学生处理素材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因为只有把信息放在一个大的时空之中,前后勾连、相互对照,意义才能完整地显现。
清第一个发言,他说逗蚂蚁的事件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想到了白天的拔河比赛,他们组输了,所以看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饼干屑就觉得特别受启发。
凌说叠被子的事情让她想到之前在家里,妈妈总说她的床像狗窝,第一次整理内务时差点原地爆炸,最后验收的时候,两相对比,她觉得特别骄傲。
素材的前后勾连,使故事不再孤立,有了纵深感,学生们看待人和事,就变得更加客观、完整。很多同学又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作文题目,《成长》《蜕变》《爱,一直醒着》……聚焦素材,自己的兴趣点从海量信息中浮现,变得清晰而鲜明;甄选素材,独具个性的写作内容被确认;勾连素材,学生的写有了更多的指向性和意义感。而对于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而言,对于素材的处理进行到这里,接下来写具体、写细致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本次军训的第二稿习作指导,到这里就基本完成了。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