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的作业改进,需要有大局观的引导。本文主张作业改进应借鉴大禹治水的疏通之道,在素养立意、学生立场、单元立根、项目立足和长远立效上设想,并在教师作为上落实有效实践。
【关键词】作业问题 治理 疏导之策 实践主渠道
面对当下的作业,爱之?恨之?都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的。对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是以“鲧之道”筑坝挡?还是借鉴“禹之道”——“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即决渎疏导为策?应该都有道理。相比较之下,选“疏”比选“挡”当然更有可取性。但对于如何“疏”,教师却要有深度探索。
一、要对作业有大局观的认识
其一,是对作业的界定与理解。泛指的作业,各行各业都有。《辞海》对作业的定义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作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也是针对生产活动的。教育领域里的作业《辞海》界定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其意涵也常常会被称为“练习”,犹如“作业本”也会被称为“练习册”。但两者也有细微的差异,因为在教学环节的区分中,练习似乎多在课堂中发生,即所谓的课堂练习;而作业似乎多用于课外,即所谓的课外作业。当下的作业负担问题,大多是指向课外作业或者家庭作业。
其二,是作业的类型与结构。不同的视角,作业的类型与结构都不同。本文试图用下面非完全覆盖的方式对作业体系大致梳理一下,详见图1。
应该说,上述这一体系解说尽管未必全覆盖所有作业,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的关注点已经基本反映进去了。
其三,是对作业的“内卷”认识。“内卷”原来是一个社会热词,是指大家越努力越累,但是收获并没有增加,甚至是下降了。而在教育领域的雏形,从认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开始了,输不输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即分数上,而影响学业分数的直接因素往往就是作业。对作业环节的竞争,就在这种“逆向解码”原理上愈演愈烈,从少数成为多数,甚至趋向全体,演变成为一种剧场效应,多数学生加重了作业负担,却未必真能提高成绩,效益不达成为纠结,“内卷”油然而生,而且越来越“卷”。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作业上。
二、解困作业难题的疏导之策
基于上述三点分析,针对作业难题的疏解讨论,可借鉴“大禹治水”之道来谈些粗浅认识。
1.立意在素养,使作业有高度,疏通源头
对于作业功能的认识,主要是指向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作业,对学生而言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应用,对教师而言是对教学成效的检验和反思。但这里的学习是指什么?仅仅是指知识吗?如这样,则作业的功能是单薄的,也是落后于时代的。无论是针对巩固和应用,还是检验和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并非强调知识,而应是以素养为视角。新课程注重的素养,包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通式核心素养和反映在学科课程标准里的分学科核心素养。
而本文的素养更是强调了学习素养,是聚焦并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要求。对学习素养的解读有许多版本,有学者以“人是如何学习的”为课题曾有论述,认为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学习动力,而作业也应该有此三因素的反映。如我们的作业关注过程与动力因素,其实是指向了学习素养,其中动力是兴趣,而过程应该注重的是习惯。因此,我认为,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就是学习的关键素养。
作业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有负担的焦虑,做作业就成为了开心的事;作业如果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会产生高效的结果。试想,如果完成作业成为了一种快乐的享受,那么学生完成的实效就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以兴趣与习惯相结合的学习素养为学生终身热爱学习奠定了基础。疏通到学习素养的源头,“内卷”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2.立场在学生,使作业有适应性,疏通个体
学习素养,尤其是学习兴趣如何在作业中得到培育?无疑需要将立场转移到学生,而且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现在我们的作业多是以知识为本,很少以学生为本,一直强调表面上的“基于标准”。如果深究一下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突出的是素养和重心落到学生即立德树人层面上,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那么,作业也必须回应学生的实际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作业尽量适合不同的学生,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人的多元智能是基本现实,我们的作业如何符合多元需求,就必须要在作业的设计与提供上具有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在前述对作业类型的梳理图中,从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维度,列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作业,这仅仅是从大视角下的分类呈现,其中每一项大类下,还会有小类型的区分。当然,针对最基本的学习素养要求的共性作业也不可或缺,而教师的功夫要下在分层可选择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上,如按上页图1中“必须完成”“选择完成”“不必完成”等层次,使作业更加适合学生实际和兴趣的激发,疏通到特点不同的学生个体。如此一来,教师的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作业的价值意义也放大了。
3.立根在单元,使作业有视野,疏通“流域”
新课程、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提倡在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活动下的大单元视角组织教学活动,单元作业也需要在这几个“大”的背景下,配合单元教学设计及其实施来整体部署。这里将单元看作是一个“流域”,即有水源流入整个水系的一个地区的意涵。其中,将“干流”看成是大观念、大主题,各级支流看成是与干流命运相关的组成部分。单元作业观念就是指疏通整个主题“流域”的学习载体和检测方式。这里以一个境外“水资源”单元作业为例来解释。这是一个由11个小作业组合而成的大作业。
(1)关于水的谚语:记录你们团队想到的谚语,用插图或例子说明其一。
(2)蓝色的星球:根据图示材料阅读,选答关于描述地球水资源的是非题。
(3)我的用水情况:通过写或画来呈现可以用水做什么?写出每一项用的水量(表格)。
(4)“一桶水”:将表1中一个例子写在卡片并挂到桶上。
(5)读图2:水足够给全体地球人使用吗?
(6)污染的饮用水:画思维导图。
(7)饮用污染的水引起的疾病——张贴一张你设计的海报的照片。
(8)“水侦探”:调查揭示有关水排放的隐蔽过程。
(9)参观污水处理厂:记录处理的基本环节。
(10)设计和完成“水净化实验”:构造一个水净化装置,开展分步实验,展示净化水的全过程。
(11)“未来工厂”:批评现实问题,完成一个“水之梦”行动规划。
通过这样有关联的系列化单元作业,学生对“水资源”单元内容就能贯通理解了。
4.立足在项目,使作业有真感,疏通方法
一般而论,上述“水资源”单元作业也具有项目化的特征。我们注重作业的项目化,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作业与真实的生活有关联,提倡项目的开展要基于生活或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以项目的方式通过若干相关的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相应要求,在目标引领下完成学习任务。与之吻合的就是“项目化学习”(PBL)。因此,我们可以将PBL原理迁移到作业之中,以问题为专题,将问题解决按目标、方法、策略、实践、评价等贯通前后,回应素养立意的理念。
应该说,上海市教委在推出“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引导各校在校本层面实施项目化作业已有多年经验了,各校也创造了不少新模式。但不管哪种模式,其核心要素,如情境问题、探究方案及其实施、结果展示及其评价等,都应包含在内。我曾经介绍过二十年前在欧洲学校看到的以物化作品为目标的项目化作业案例:让学生先开展社会调查寻找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展实践行动跟进,在展示作品时听取评价、建议并改进等,其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在美国中小学PBL实践中,诸如科学探索类的“声音侦探”项目、人物研究类的“初遇爱因斯坦”项目、历史比较类的“古代中国”项目等,都有这类方法全程贯通的特征要求。
5.立效在长远,使作业有情怀,疏通生涯
有一位旅居美国的中国学者,在比较中美教育时,除肯定了中国教育的长处外,也指出了三处短板:一是注重课本而学得太窄;二是寻求标准答案思维过于绝对;三是把考试和一时的成败看得太重。对于作业的改进优化,也需要注意这一类短板的问题指向,其中一个就是要支持学生长远的、终身的发展,让作业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经历,并影响其生涯发展。
对学生作业的情怀关注主要体现在批改、讲评等环节,我曾经主张:“批”要有“全息”意识。作业批阅要覆盖所有学生的所有作业,做到全员全批,以获得作业全息为基本要求,不能以集体评讲、张贴答案、家长签字、学生互批等代替批阅;对作业要有正确评价和评语,便于学生知晓作业质量与问题所在。对学生修改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认真批阅,尊重与肯定学生的进步。“改”要有“个性”意识。对学生作业实施“批”而后“改”策略,应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作业对象的状况,思考“改”什么?如何“改”?“改”的程度?针对作业和学生的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改,也可以点拨为主,帮学生找思路,“改”在点子上,进而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科学思维和解题的方法。“析”要有“全局”意识。问题分析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师要针对倾向性和全局性问题,分析其主要表现、普遍程度和主要原因等,使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全局的把握,对教学改进真正具有指导性。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老校长赵宪初曾经有“作业经批改讲评后全对,成绩在考过后满分”的要求,也是在展现有情怀的教学思想。
三、作业治理对教师作为的建议
“双减”背景下对作业环节的治理与改进,教师是主力军。基于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承前启后的行动思路
完善作业系统没必要全部推倒重建,而应该善于针对新政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盘活优质资源的存量,还需要拓展视野,吸纳更多学校的作业精华,吸纳海内外在作业设计和实施中的优质资源,以“集大成、得智慧”的方式,再落实到后续作业系统的完善探索中,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
2.顶天立地的品质追求
作业系统的完善需要国家的政策引领,但这种完善最终还是要落到校本层面,因而必须要强化以符合校情、学情为基础的设计,同时建立校本化的治理机制,使学生的作业具有校本特色,针对性也更强,让“顶天”和“立地”两者相融,展现作业品质。
3.数据赋能的科学引导
大数据时代下学生作业的治理和完善,必须重视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挖掘数据的智能内涵,使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表现、过程、态度)都能通过数据反映其差异。有学者认为,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智慧;运用数据赋能导向,可以让作业的个性化和科学性更加趋于理想。
参考文献:
[1]李永智.上海发布教育数字化转型七大任务,智能教育的未来方向: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EB/OL].https://www.sohu.com/a/476349735_121119256,2021-07-08
(本文转载于《现代教学》2022年1AB合刊,作者系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 赵才欣)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