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单篇文本任务型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2023/6/8 17:42:55  阅读:109 发布者:

单篇文本任务型教学例析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摘 要:进行语文单篇文本教学,在教学中设置全新的情境,以任务来驱动教学,可激活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生态,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教师依据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必须思考情境与任务设计的有效策略、任务的构成要素等。

关键词:单篇文本;任务型教学;案例;启示

进行语文单篇文本教学,如何创造性地设置一个全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明确的任务,以任务来驱动教学,值得研究。

【案例再现】《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型教学设计如下:特别提醒:所有作答都应以词作为依据。

【情境】学校文学社举行“苏轼诗词研讨会”,邀请省市有关专家作评委,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有学生、老师等。

任务一:走近苏轼

活动 1:请你设计一张“苏轼诗词研讨会”的宣传海报,试具体阐述你的构思及理由。

要求:(1)以苏轼诗词及其生平有关信息为依据;(2)试阐述海报的画面内容,搭配必要的文字,并取一个合适的标题。活动 2:如果你是研讨会主持人,你打算如何介绍苏轼?又将如何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

任务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讨论

活动 1:研讨会互动环节,主办方征集到一些问题,请你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并代专家回答。

1)苏轼词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豪放。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2)历史上那么多英雄风流人物,为什么本词中偏偏写的是周瑜?

3)有人说,本词读后让人“感奋”,也有人说本词读后让人“感伤”,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

活动 2:请你以学生、老师中的一种身份,谈谈听过研讨会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不少于 200 字。

任务三:为赤壁代言

活动:请你为赤壁写一句广告推介语。

要求:(1)结合苏轼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提炼构思;(2)语言具有表现力,不超过 20 个字。

【案例剖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词,传统教学流程一般是:听配乐朗诵导入,营造氛围;学生自读这首词,理解字词句 , 初步感知“豪放词”的特点;紧扣“怀古词”的特点,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再结合苏轼生平经历,知人论世,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感,理解词的主旨;最后总结提升,分析理解“豪放词”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也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但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挑战性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一定很理想。而采用任务型教学,效果则明显要好很多。为什么?因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情境,明确了阅读任务,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机会。总之,整堂课有了很好的任务驱动性。

好的任务是指向文本核心内容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苏轼词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豪放。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人说,本词读后让人‘感奋’,也有人说本词读后让人‘感伤’,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这几个问题设计,切中关键,直接指向文本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要回答好这几个问题,学生必须认真研读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并加以提炼。同时,这首词是借古抒怀的。因此,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对比分析周瑜与苏轼,对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就非常关键。“如果你是研讨会主持人,你打算如何介绍苏轼?又将如何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历史上那么多英雄风流人物,为什么本词中偏偏写的是周瑜?”这样的设计,也能起到促进学生思考并逐渐深入地体会词作内涵的作用。

好的任务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如果你是研讨会主持人,你打算如何介绍苏轼?又将如何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词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豪放。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是重在让学生回忆、搜寻苏轼的生平经历,同时让学生认真读词,培养的是获取文本信息并加以概括提炼的能力。“有人说,本词读后让人‘感奋’,也有人说本词读后让人‘感伤’,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这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与认识判断。“为赤壁写一句广告推介语”,更加高度凝练,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很好落实。

好的任务是整堂课贯穿始终、前后勾连的。有的课,也以任务驱动导入,但在课堂的展开中,这个任务动辄就被扔在一边,有为任务而任务之嫌。而这堂课,三大任务、五个活动,不仅仅串联起了整堂课,更是环环相扣、逐渐深入。从“走近苏轼”,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讨论”,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处。最后任务三的“为赤壁写一句广告推介语”,要求“结合苏轼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提炼构思”,也是与前面的任务密切联系的。可以看出,这样的课,是一个整体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几个板块是有机结合的。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要求更高。

【案例启示】

任务型教学的设计,难就难在主情境与主任务的设计上,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文本进行创造性思考。本案例在情境与任务设计的有效策略、任务的构成要素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启示一:情境与任务设计的有效策略:基于文本,结合生活,寻找契合点。

任务的提出是基于文本的。“特别提醒:所有作答都应以词作为依据。”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要认认真真读课文,要“言之有据”。如果在任务的展开过程中,学生是根据已有阅读或生活经验来展开,而不是基于阅读课文进行,那这样的任务就不合适。请看董健老师《登泰山记》教学中的任务:“请根据文本内容绘制你们本次登泰山的游览图并写好解说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而且要读懂课文,这样才能正确绘制出游览图,而不是根据自己游泰山的经历或其他地方获得的信息来绘制。

任务的提出是结合生活的。结合生活,就是这个任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是基于生活真实的。学校文学社举行“苏轼诗词研讨会”,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是熟悉的,也是很有兴趣的。而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下,要求“设计一张‘苏轼诗词研讨会’的宣传海报”,就会让学生感到这个情境真实可信,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也就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既能基于文本,又能结合生活,这就是教学的创意点,也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所在。

启示二:任务的构成要素必须完备。

一次完整的任务型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内容、角色等。有了明确的目标、内容与角色,师生才能一起围绕目标展开任务。如“设计一张‘苏轼诗词研讨会’的宣传海报”,这是目标。“试阐述海报的画面内容,搭配必要的文字,并取一个合适的标题”,这是任务的具体内容,很明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请你以学生、老师中的一种身份,谈谈听过研讨会后感触最深的一点”,这是任务的角色。在同一任务中,角色(身份)不同,各自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什么身份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要自然、贴切、适宜。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强调在新的情境中设计任务,有一个新的身份。平时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设计: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一是“自查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并与大家分享成果”,任务二是“讨论本词中‘我’的人物形象特征”。这样的任务,并没有新的身份、新的情境,只是简单的问题的转换表达,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任务型教学。而上面的设计是:如果你是“苏轼诗词研讨会”的主持人,你将如何向参加研讨会的师生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这就有了一个新的情境和身份:在“苏轼诗词研讨会”的现场,以主持人的身份向参会的师生作介绍。这就要注意主持人的语体色彩,得体自然地表达。这个要求显然要比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高得多。

参考文献

1. 董健 . 单篇文本的任务型教学尝试——以《登泰山记》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202A.

2. 胡锡良,鲍华敏 . 以点带面·前后勾连·全篇定向——单篇文本学习任务教学例说[J. 中学语文,20207.

3. 孙巧莲 . 百年老屋,三世情伤——《项脊轩志》的学习任务群设计[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课题“高中语文单篇文本任务型教学实践研究”(批准号:D/2021/02/177)研究成果】

作者:薛新洪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2313期)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