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策划1期 |第五天:从《“六学”教研:基于行为观察的学习常规化实践》到《“三评”教研:基于课例研究的评价常规优化实践》

2023/6/5 14:28:31  阅读:102 发布者:

六学三评

教研流程与操作要略

2023528日,培训进入了第五天,学员们准时齐聚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跟随张教授学习《六学教研:基于行为观察的学习常规化实践》。

“六学”教研又称“三阶六学”,主要聚焦学生在学前、学中、学后的学习状态,是基于助学单的学习共同体建设。该教研是指向学生学习常规优化的教研创新项目,用科研的思维做班级管理,具有生成性、科学性、客观性、发展性等特质。

那么“六学”教研又是如何推进的呢?张教授认真细致地帮大家梳理六学教研的流程与操作要点。“六学”包括自学、问学、互学、辩学、思学和研学。“六学”教研主要运用了课堂观察分析表,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与状态,主要的教研流程为:学习场景观察---学习状态评估---学习行为分析---学习常规建设。

它通过记录关键事件中学生学习的具体行为,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关注与记录,从而对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等思维发展的方面进行整体性的评估,随后听评课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即指向思维发展的“六学”分析和指向学习素养的“六度”分析,最终形成个人学习常规建议与班级管理建议。

“六学”教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静态单化为动态学,从浅层学走向深度学,让教研目标更明确、教研过程更真实、教学反思更精准。

因此,“三阶六学“是赋能教师的教研项目,优化学习常规,丰富学习场景体验,激活学生学习状态,助推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打造“真学习、共成长”课堂新样态。

课程的尾声,张教授向所有老师提问:“ 你憧憬的未来学校是什么样的?”他指出未来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生活就是教育本身。每一位教师都是未来教育的践行者,我们要以学习为中心,让学习链接学科、文化和空间,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教育,共建未来学习共同体,构建未来学校育人新生态。

下午,张教授以《基于课例研究的评价常规优化实践》为主题,带领学员们重新审视学校教研常态。

三评教研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共成长课堂诊断反思评价,利用课堂观察评估表分析,聚焦深度学习目标与新样态教学,指向优化课堂评价常规。通过“观课——剖课——诊课”,评工具、评教师、评学生,打造“真作业、真学习、真支持”教学新样态,构建“高结构、低控制、高品质”共成长课堂。

三研教研改变了课堂教学评价单一、归因分析片面的问题,从基于经验的听评课活动,走向基于实证的持续性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通过课堂评价真正撬动作业负担与深度学习变革,实现减负提质。

张教授还指出我们要立足课堂做真实有品质的研究,从“为什么教”引出教师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所有的教研最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从他的分享中,我们渐渐发现“三研”可以直接运用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即从评教学的设计、评教师的课堂调控、评学生的学习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评课,优化评价常规,向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课堂靠近。

 ○ 学员感悟 ○

 张永美  龙湾区第十七幼儿园

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培训的第五天了,很开心与老师、同学度过这段充盈而美好的日子。回顾过去的几天,我围绕三个“关键词”进行以下总结:

1.见贤思齐。我在游老师身上看到了研究工作的真善美,她完成上午的讲座后,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听朱老师上课,是一位谦逊、爱学习的研究者;我在朱老师身上看到了研究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当她介绍自己已经退休八年的时候,我觉得研究确实能让人变得更年轻,也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我在张老师身上看到了科研的气质即细致、严谨、睿智,张老师善于观察与总结,他把自己的教科研成果用一目了然的图表呈现出来,实际上他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厘清了其内在逻辑,让我们得以共享教科研成果。

2.学做融合。教科研需要一边听、一边想,一边学、一边做。一般的研究模式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讨对策,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想清楚了做、做扎实了说、说明白了写。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得思考教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特色,做到典型问题创意做法,那么最终我们所呈现的研究就是真实、有效、有品质的。

3.学为中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成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三单实验”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智慧设计的高结构学习任务支架,帮助学生真实地学习。

回到我的教育实践,我曾经看到一位大班幼儿精彩的演讲视频,我十分惊叹,原来幼儿园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口才了得的演讲家,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在带班时会着重关注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我的小班营养微课程“馄饨”为例,我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观察、体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请家长带孩子去百年馄饨老店参观考察。回到幼儿园,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发现,比如店里的装潢与陈设、馄饨的制作过程、买卖的流程等。

如此一来,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积累了经验他们就有话可说了。到了中班,我又设计了“松糕”微课程,此时,孩子们已经从简单的看图说话,发展到完整表述认识松糕、制作松糕、分享松糕的学习过程了。这就与张老师今天介绍的学生的合作能力、讲故事能力、口头沟通与表达能力所契合。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来说一说我的职业愿景:我想成为一名有情怀的教师,做有温度的教育,追寻有意义的教研。

 沈蓓蕾  龙湾区第十五幼儿园

六学教研模式,为我们从儿童角度去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提供了有效支架。张教授指出六学场景,即自学-自问-互学-辩学-思学-研学。同时针对以上六个场景,提炼主要教研实践流程,即学习场景观察、学习状态评估,学习行为分析,形成学习常规建议,旨在促进儿童的发展。

基于理论以上的理论学习,我思考针对高品质学习的场景体验教研活动的策划,如观察分析表设计部分,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的两种量表设计,可以针对组内成员不同层次的,采用不同的量表。也可以先用开放式量表进行正评价,然后提炼正向评价指标,完善量化表,供年轻教师进行逆向观察记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感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主动创造未来,培养未来儿童。

 木彬盈  瓯海区仙岩第一幼儿园

在上午的“六学”教研中,张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基于儿童发展的高品质学习场景体验以及“六学”课堂观察分析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马上联想到了自己平时在带班过程中对于幼儿的观察与评价。在我们日常对于幼儿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终结性评价如幼儿的作品分析、素质报告单、观察记录表。或者针对的是对于幼儿的自主游戏进行观察、评价、调整改进。对于集体活动的评价是比较少的。

今天的活动以及前几天跃跃老师的培训,让我思考,怎么将日常的活动课也纳入评价?制作怎么样的评价表是对幼儿的成长是真正有帮助的?怎么样的评价表是老师和家长可以日常可以做的?便于操作总结的?根据上午几种对于观察的几个方面的分析,我觉得可以以打勾或者写次数等形式来制定具体的评价表形式,便于老师们操作,其次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当下教师观察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师评、同伴互评、自评、家长评价等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设计合适的评价表。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可以在后续加以实践、验证。

文字:

张永美 龙湾区第十七幼儿园

刘赛娜 龙湾区海滨第二小学

转自:“科研力量”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