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阳光灿烂,绿意盎然的初夏时节,兴宁小语人学习之旅再次启航。5月16日,在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魏永新股长的带领下,全市小学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和小学语文学科罗云燕教研(名师)工作室成员共赴中山参加小学语文“把握时代脉动,对标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重构课堂生态”名家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齐聚著名作家、名师专家,阵容强大!有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课标修订组专家、教材主编温儒敏,童话作家陈诗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窦桂梅、赵志祥、何捷、蒋军晶、罗才军、张学伟、张祖庆、鱼利明、白皛等拥有各自独到教学主张,致力于课标落地、学法变革和生态重构的语文名师,以统编教材为研讨内容,联袂展现具有时代特征和未来气象的小学语文课堂。
活动在温儒敏教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的报告中拉开序幕。他强调语文课程改革并非颠覆式“革命”,教育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目前关键是调动教师课改的主动性,让教师主动“去课改”而不是“被课改”,并提出以语言运用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以一带三”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上课的老师做到了将自身与文本融为一体,整个课堂就如同一篇优美灵动的散文,更像一朵馥郁芬芳的花朵。名家示范引领聚焦统编教材,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艺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名师们在理性的理论研究的背后,也满含深情,尽展情感之美。这样的课堂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孵化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器”。
名师们独特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育智慧以及师生高涨的热情令人折服,在场的教师们感受到了作为语文人的诗意和幸福。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作为一名需要一路前行的语文人,我们当然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乘着此次活动飞翔,看到更美的风景,浸润在更美的语文香气之中。
人间最美五月天,且观夏花最绚烂。四天学习时间,我们收获满满。魏永新股长在学习结束返程途中勉励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做到三个“主动”:主动学习、主动传承、主动创新。工作室主持人罗云燕要求参加活动的成员要认真总结反思,把中山之行的所获所感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成员们的教研热情如藤枝蔓延,大家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悟。
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罗云燕
5月17日至20日的中山“名思教研”学习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过程中的一幕幕仍然萦绕在脑海,感受很深。正如魏股长返程时总结引用荀子《劝学》里的一句话”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此话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此次中山之行收获很大,与诸位名师近距离接触,见识到了名师的魅力和风采,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课堂实操上都收获了很多的启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二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三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第一方面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给我们带来《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的讲座。温儒敏教授提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以“以一带三”,“一”是指以“语言文字的运用”,用“一”来带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他三个方面,他告诉我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面是相互融合,有机结合的。同时他强调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去除浮躁,避免平庸,内在要打好自己的精神底子,外在要学习名师的技艺。他的讲座让我醍醐灌顶,脑海里呈现出老子《道德经》的“大道至简”这句话。第二,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何捷老师在讲座中引用了王荣生教授的一句话学习任务群,我懂得了学习任务群这是课堂学习方式的一种技术手段;而王崧舟老师从定位,构建,实施等环节的实例操作让我明白了学习任务群不仅需要个人的智慧,还要进行团队的力量来进行整合教学资源,转换成学习任务群。张祖庆、蒋军晶、罗才军等名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让大家明白了学习任务群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条理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运用。第三,关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非常明确的一点是“教材≠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也不等于学习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结合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里面的学段要求、教学提示和统编教材的特点等进行整合有机处理,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资源充分备课,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正如专家所说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就是语文,所以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任重道远,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兴宁小语人一起加油吧!
沉淀自我,将收获注入教育——学习心得分享
(兴宁市黄岭小学 柯苑玲)
在此次的学习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受到了来自名师的深刻启示。例如有诗意语文的王崧舟教授、与时俱进的张祖庆老师、幽默风趣的何捷老师等等,他们各自展现出优秀教师的特质和魅力,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这些例子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关键词,包括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等。这些词汇将引导我接下来如何去深入阐释语文学科中的重难点,使我能够更好地教授自己的学生。
基于以上收获,我有计划地为自己规划了后续的行动:
一、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学习任务群
我受到了王崧舟教授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启示。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和设计,实现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完美契合。我认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教学应当与学习单元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最大化。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在课堂和学习单元的设计中,把这种思想贯穿其中,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资源和设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每个学习单元,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重新研读新课标,夯实教学基础
对课程进行深入了解和研读,我意识到,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全面评估学习过程和成果。在我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遵循语文课标提出的“以一带三”的概念,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学习一个古诗文时,通过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对诗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进而能够进行更有创意和深度的表达。我将制定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学习锻炼,并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究学科知识。
三、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
我相信教育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和未来的希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赫胥黎所说,“教育不在于注入,而在于唤醒”。只有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文化内涵和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灵魂,为他们塑造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努力,通过博览群书、遵循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一个充满激情、充满创造性和充满收获的学习之旅。我将通过更广泛的读书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见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成为拥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人。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教育中的重要性。它是从现在真正开始直至无限往后的事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才能传播知识,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并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阅读是使每个人都平等的秘诀”,这句话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我希望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把阅读贯穿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平等的机会,从中受益,并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道路。
名思引领,且行且思
——参加中山“名思教研”活动有感
(兴宁市齐昌小学 刘巧洪)
五月,我有幸参加中山的“名思教研”活动,一睹名师教学魅力,欣赏语文课堂之美。名师们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妙趣横生,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老师们陶醉;讲座更是拨开新课标的层层面纱,让人茅塞顿开。谭方老师的《母鸡》注重语言训练、拓展孩子的想象与思维;何捷老师的《珍珠鸟》重视学习方法路径;张祖庆老师的《漫步世界文学花园》之《鲁滨逊漂流记》与时俱进,敢于用新科技挑战传统课堂等。何捷老师认为任务群应该是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王崧舟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是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之间的桥梁和载体等。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就像一场思想风暴,给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聚焦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
温儒敏教授的《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讲座向我们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什么是“以一带三”?以及在解读新课标的一些误区,对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温教授告诉我们: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以一带三”是为了强调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回归常识。我们要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视经典阅读;要避免过于重视“群文教学”而忽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不要着急于“任务驱动”。“以一带三”如何“带”?温教授认为:读是最重要的。先“正读”再“精读”最后才能“延伸阅读”;用好统编教材,用好“单元教学”;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标准和梯度要尽量清晰。不必一步到位;不能弱化“语言运用”的本质要求。让每一课学完都有可以把握的“干货”。提高教师的备课主动性。他指出语文课程教革也并非颠覆式的“革命”,他是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吸收以往好的教学经验,努力平衡好素质教学与应试的关系。调动教师的课改主动性。把该读的书都要扎实认真读下来,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仅仅依赖集体备课和PPT。这样语文课改的路子就会走得更稳一些更顺一些。温教授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指引作用。
善于评价让课堂魅力四射
在名师们的课堂中,层出迭见幽默风趣而充满个性化的评价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如何捷老师在《珍珠鸟》一文中,类似于“为什么长得肥就可爱?”“你还不够肥。要多吃…”“来吧,用你的朗读碾压他们!”“校服都是素的怎么办!”“我要表扬这位同学手都断了还比别人快!”“你今天输给她真是不应该!”“再来一个!”......再如王崧舟老师《梅花魂》中,“学习就是在犯错,在犯错中不断超越自己,就能走向新的辉煌。”“有时候,小小的等待换来最终的成功,学习语文需要等待。”......这就是语言大师!这就是语文课堂之美!
反观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单调、模糊,有时对什么情况都只会说“好,很好,太棒了!”等。这样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状态,到底怎样是对的,好的,什么是错的,辨别不清;还会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变得麻木不仁。甚至疲于对学生的回答或者其他表现不做评价,有时无意义地重复学生的话……这让我感到很羞愧。
有句话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语言,在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给孩子们以鲜活的课堂生命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激发继续探索知识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评价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种子”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的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时常也有着这样的窘境和困惑。温儒敏教授在《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种子”》提出:要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多种有用的读书方法;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以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还要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读书状况要纳入评价。因此,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而要真正实现“读书为要”,并不容易,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文老师自己先要喜欢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
没错,现在社会心态浮躁,每天都没完没了地忙,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而我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它很少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手机上的媒体似有一种“魔力”,捆绑住了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流行阅读占据了......那么,我还能大声指责我的学生不爱阅读吗?
是呀,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种子”!多读书才能在课堂上实时抓获信息,敏锐作出回响,渗透教学思想。首先要列出读书的计划和书单,最先要阅读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然后要读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职业相关的书,而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科更宽一些,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第三要读核心部分的书,这一部分的书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明确的指向。愿你我都能成为“读书种子”,继而在学生的心里种下“读书种子”!
后语
此次学习收获的同时,也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深深地感到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里有太多值得思考和提升的地方。愿在名思的引领下,在“学习任务群”的推动下,勇敢探索,亲身实践,且行且思!
(由于篇幅关系,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转自:“兴宁市小学语文罗云燕教研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