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是否扣题,一个决定性因素是:能否始终如一地围绕题目材料所规定的概念来展开写作思路。
具体说,就是围绕着题目材料所给定的概念范围写作。但很多时候,写作的过程是发散的,难免发生“缓慢跑偏”的现象:一开始还能紧密围绕概念进行切题的论述,但随着写作思路的延申,逐步拓宽认识,导致渐渐偏离初始所确立的概念。
如何在写作思路延展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我们来看一个作文案例。
【试题回放】
“真即是美,美即是真。”(济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这道作文题以四句名言作为材料,围绕着“美”这一话题展开。因此材料已经规定了一个非常明确概念:“美”。
这个概念可以细化拆解为:“善良,美好,艺术,追求美的心态,自然和谐,欣赏美的眼光……”我们会发现,这些拆解都与“美”密切相关,是这个概念的内涵的具体划分,或者是概念的延申拓展。因此,这道作文题无论怎样拆解中心概念,怎样拓展延申材料中心词,都不能偏离“美”这个基础概念。
【作文病例】
追求三美天下大同
早在圣人辈出的轴心时代,真善美就被儒家礼教所宣传,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以道德标杆为衡量点出发的美誉,也是我们所要倡导的。
于个人,我们要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审美之美,也要有以己心为出发的善良之美。
在如今追求青春潮流的偶像时代,人们的审美将所谓的美貌置于良好的品质之上看脸的时代,则成了悲哀的时代。前有一人吸毒,粉丝为其辩护,甚至仍将其追捧,崇拜。美名曰:“人皆有过。”但道德污点尚在,社会影响之大,可能“恕”否?后有疫情期间明星卖口罩或欺诈罪,连最基本的道德认知都缺乏的“花瓶偶像”,还能因为美颜而受法律宽恕吗?
我们要看到道德之花绽放的美丽。疫情期间一线抗疫人员自愿减去长发,以及长时间戴着口罩脸上的深深勒痕,但面向镜头仍然笑着说:“不累。”那一刻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美,从内而外的美丽。
孔子曰:“见不善如探汤。”看到不好的事要如伸手探汤一样反省警惕,但更要深深的将善良刻在心中。
而广东的小悦悦事件,一个小女孩被车撞倒在地上,后18个路人经过,无一动容,无一敢去救,直到第19个拾荒老人陈贤妹经过,才将其救起,但小悦悦早已离开人世。
这18个人的冷漠深深的刺痛了国人的内心,如同如今老人摔倒要不要扶一样的社会道德悲哀,我们又有以己推人的善良,去理解,去救助。又有如同“彭宇案”中“彭宇”扶老人被讹钱后,他仍说“”再看到老人我还是会去扶”的坚定。
于社会,国家,我们要有真实之美。
加缪在《鼠疫》中说道:“奥兰城的灾难是鼠疫,而谎言是人类最大的灾难。”我们看到中国在抗疫大战中,用诚实抵抗,用真实来抚慰人心,公开透明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是开成不公的却也展现了自信无畏的心态,每个人的真诚配合疫情工作,公开行踪,也是为了抗疫助力胜利。
反观独王特权干部,以个性张扬欺上骗下,危害社会,受人所不耻,我们要让真实之美在青天白日下绽放,追求三美,与个人,与国家。共美,则天下大同,复兴大计可计也。
【问题诊断】
这篇作文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先对这位同学的思路进行复盘分析:这篇作文的基本思路是从两方面展开:1、个人角度:审美之美,善良之美;2、国家角度:真实之美。这个思路有问题吗?如果从前面对试题特点的分析来看,应该是扣紧题目材料的中心概念的。
但综观全文,我们会发现这篇作文的例证虽然很丰富,却有一个集中的提升点,就是“美”的定义有偏差。本文的前半截尚且能围绕初始的构思展开,从“美”拓展,但到了后半截,已经将“美”泛化“提炼”为“树立正确价值观”,“追求美”属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具体方面,但是这二者却属于不同级别的概念。所以,这篇作文的后半截已经跑偏了。
【升格策略】
用“美”这个中心概念对全文的写作思路和具体材料作限定,让写作路径始终保持在中心概念的轨道上。比如,文中的例证,加缪的《鼠疫》要联系到“美”,应该表述为:人们内心对生命对幸福的朴实的追求是一种美。
将这个语段升格如下:
加缪在《鼠疫》中说道:奥兰域的灾难是鼠度,而谎言是人类最大的灾难。我们看到中国在抗疫大战中用“诚实"抵抗,以真实抚慰人心。公开透明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是开诚布公的,却也展现了自信无畏的心态。每个人的真诚配合疫情工作展开,为战疫助力。人们内心对生命对幸福的朴实的追求是一种美。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真实的追求,不需要用谎言掩盖真相,而是坦坦荡荡的直面现实境况。也是一种自信之姿,人性中闪亮的美。
如上例,这篇作文其余部分,从分论点到具体的例证分析也要始终如一地按照这个思路展开。
【优卷展示】
美育是一种刚需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加强美育培养,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优卷解析】
这篇作文在围绕核心概念写作上,可谓典范的佳作。
开篇从一个名言,一个例证入手,围绕对“美”的认知展开。然后在第一段末尾提出中心论点:“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接下来的两个语段都用醒目的分论点引路:“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这两句话都包含了“美育”这个中心词,用这两个分论点确保了文章的主体结构始终如一地在“分析美,解释美,拓展美”这一轨道上运行。
而对例证的分析也始终对准“美育”这一中心点,例如在分析《兰亭集序》和秦腔梆子这两个例证时,作者写道:“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作者从直接扣题的角度,围绕“美是什么”展开论证,从侧面扣题的角度围绕“污”文化展开,污,就是美的反面,这就达到了既拓展概念又泛化跑偏。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