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2022/10/19 17:46:02  阅读:154 发布者:

0 引 言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抓课堂建设的主战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2]

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文科成为“四新”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如何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传统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是新文科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推进新文科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桥梁,利用以数据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基建”为传统人文社会学科赋能。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背景下,通过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相融合,提升信息科学素养,同时塑造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途径。

1 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概况

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作为高校新生学习通识类课程,内容广泛,涵盖了计算机学科的很多方面。教学目标以提高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为主要目的,同时掌握基本核心的信息技术概念和原理。顺应新文科教学改革,笔者根据文科专业特点,提出以培养数据素养为主线,提升数据批判性思维和预测能力的新课程体系,为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结构

“提升信息素养、强化计算思维、深化融合应用”为主线,针对全校文科专业和部分管理类专业,依据难度分层推进,我们构建了“多层次、多模块”的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结构 [3],如图 1 所示。

课程体系主体可分为基础课程、进阶课程和应用课程。由于新文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文史哲法等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按照深度和广度递进原则,专设了“先修零基础”补齐选修课程。大学一年级完成基础和进阶学习,第一学期教学以理解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系统等运行原理为主,初步具备数据处理和运用可视化技术的能力。第二学期主要提升数据素养,强化运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应用课程以项目实践的形式进行,强调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此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参加各类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竞赛,教师团队提供专业指导。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定位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占据优势。首先,课程开设时间早、面向大学新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利时机。刚踏入校门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素养、价值形成和品德塑造 [4]。其次,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开设面广,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广泛的受众。由于面向的学生多、专业覆盖广,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将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利于最大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依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不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现实需要,更是服务于实现数字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因此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迫切性。计算机基础课程承载着普及信息专业知识、科技创新的职能。课程内容本身就是天然的思政资源载体,将切合专业、价值引领的核心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2 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

2.1 强化教学目标,融合育人目标

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不能割裂。在原有教学大纲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必须明确相应的思政育人目标,它是实施教学实践的依据。只有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主流价值引领,改变重技能轻思想的现象,才能达到专业教学与课程育人相辅相成的效果 [5-6]

我们面向数字强国的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培养方案,应对时代变化设计了本课程体系的思政目标。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课程层面确定以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教育、专业伦理和道德品质教育、人文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教育、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教育为总纲的思政培育目标,细化在表 1 中。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共生同行,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跨行业高素质人才。

2.2 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共享资源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应以此重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内容重构以设定的思政目标为立足点,结合计算机课程特点,在深入分析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内容来引导学生。加入思政内容尽量避免生硬,使思政融入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才有利于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塑造的最大效能 [7]。梳理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按照基本知识模块进行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落脚点可以在具体知识点上进一步扩展,教师可根据教学场景灵活运用。表 2 是一部分教学模块的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更便于资源共享。课程思政资源是顺利实施思政教学的保障,表 2列出的结合点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资源建设遵循多样性原则,形成资源库,按知识模块分类管理,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可以收集思政育人案例,制作微课、整理新闻链接、收集时政话题或事件、相关短视频等,并为各类资源标明适用知识点、思政元素和对应的思政教育目标。资源建设遵循共享原则,由在线平台统一管理,向课程组所有教师开放。授课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按需选取、灵活运用。

配合教学配套资源,能加强思政专题的平台建设。可以根据热点事件开发思政专题课件,在线上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发挥平台优势,扩大学习面,保证时效性。

2.3 调整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同时达到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的良好学习效果,教师可采取多重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丰富多样的工具,为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创建课程思政育人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一学期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授理论和实践要点,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在线上平台提交作业。第二学期课程以线下线上混合形式展开,重点难点原理在线下讲授,实践部分由教师辅助学生通过系统的线上资源自学。通过线上平台完成课前预习、课前测;课后通过平台批改作业、反馈评语、分析学情;还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答疑和师生互动。

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多元化思路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形式上可采取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协作学习等,方法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案例分析、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丰富多彩的音视频、案例解析,为学生营造出浸入式教学环境。教学实践中可以组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紧密结合 [8]。例如,选择计算机相关的热点事件或新技术应用作为专题素材,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一方面深挖对社会和国家发展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爱国情怀等。

应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思政相关主题的云讨论,开设课程论坛、设计好主题、开展线上云讨论,不受有限的课堂时间限制,做到人人参与、鼓励思考,使课程思政的价值得到延伸。例如借助“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数据的特征,就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展开线上讨论,分享点赞数较多的学生观点,帮助学生从大数据角度深入理解国家政策、措施的制订意图。

打通信息化渠道,利用“碎片时间”开展云思政。挖掘碎片化时代对思政教育的潜在价值,既有助于构建完整课程体系,又契合学生的碎片化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认知偏差,引导其正确看待问题。通过新媒体、教学公众号或微博平台等,发布通知和组织教学活动,搭建师生交流纽带,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态和思想状况。利用碎片化学习,导入云思政内容,转发重大事件或新闻评论到新媒体,让学生及时了解事件意义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把思政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碎片时间,是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拓展。

多重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叠加信息化教学手段,践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能为学生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多维学习生态。

2.4 优化教学评价,助力立德树人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价值性判断,它是检验课程是否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9]。课程评价分为两部分,包含知识目标评价和课程思政评价。以综合性考核评价为纲,提高过程性评价比重,包括每周概念测验、实验作业、主题讨论、翻转实践和结课考试等项目,最终成绩由各项分值加权所得。

课程思政评价采用“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评价策略,采取多维度、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嵌入评价项目中。以下评估形式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1)课堂反应或讨论参与度。在融入思政主题的线上开放式讨论中,学生不乏有深度有质量的思考,是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的最直接体现。

2)开展学生互评。翻转实践中鼓励学生做小组报告,参照评分标准开展学生互评并赋分。学生在技术评讲时经常会涉及国家安全、科技立国等思政议题,学教统一。

3)任务驱动的小组项目设计。期末考核以课程项目进行,学习科研方法和锻炼协作能力两不误。学生自选的主题内容丰富,多与专业研究和时事热点相关。比如疫情数据的防疫成效分析、经济民生数据分析等,都是可以引发深入讨论的思政教育题材。总之,以立德树人为标,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是只关注结果,而是注重价值引领和过程评价。

3 结 语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推动文理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改革,也是提高课程思政宽度和广度的良好渠道。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并找到契合点是关键问题。为此,应从课程目标双向融合出发,重构教学内容,挖掘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估机制,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探索有效的思政实施路径运用于教学。智能时代发挥计算机教育的优势,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 形成知识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 人民日报, 2016-12-09 (10).

[2]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6-01) [2022-01-06].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3] 白玥, 朱敏, 陈志云. 提升数据素养的新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21(9): 91-94.

[4] 赵洱岽, 于彤彤, 刘力纬, . 育心明德+道术相济: 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9): 52-55.

[5] 胡术恒. 论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基于罗素教育目的观的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2): 117-122.

[6] 李向东. 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9): 18-20.

[7] 陈志勇, 叶桦畅, 张笑钦.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 核心元素、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4): 34-38, 65.

[8] 彭志勇, 邓世权.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 17(17): 132-133, 153.

[9]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2.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89-390.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9 年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项目(沪教委高 [2019]40 -21);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信息技术公共基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项目(2021KCSZ14)。

第一作者简介:蔡建华,女,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信息处理,jhcai@cc.ecnu.edu.cn

引文格式:蔡建华,张凌立. 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2(9):68-71,76.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