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社区化与全球化对教会的冲击与回应

2022/3/1 14:54:03  阅读:235 发布者:chichi77

作者:卢龙光 牧师

200211日清早起来,分别属于12个国家的3亿欧洲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是他们钱包的纸币与硬币,都要换成相同的“欧元”(Euro)。其实自1999年开始,这些国家间的财政往来,电子银行等已经开始用“欧元”计算,只是到了2002年,欧元才成了这12国的国民每天使用的货币。

统一的货币,不单代表了一个整合的经济体系,配合多年前已成立的欧洲共同体(欧盟)、欧洲议会、欧洲法庭、欧洲护照等发展,更代表着一个新的政治实体正在形成。目前只有英国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仍维持自己的货币,这与历史上英国人的强烈主体性有关,亦与他们在六年前曾尝试与欧元挂钩所引起英镑急剧贬值的惨痛经验有关。但长远来说,除非退出欧盟(2016年决定退出),否则英国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只是迟早的事。

欧洲国家的整合,不但因国际政治与经济上的需要,因为只有一个庞大人口、土地、资源与军事力量的政治实体,才能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及经济力量。[1]经过三十多年的整合,欧洲终于可以进入一个最决定性的阶段。将人民每天的经济生活做出调整,这实在有赖于交通运输、通讯器材等设施的发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欧洲人,得以紧密地彼此来往、接触所至。简而言之,这也就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些本来在历史、文化、语言都有极大差异,甚至曾经敌对的民族及国家,竟然可以整合为一个政治实体,这是前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然而在2001年结束之前,同样因全球化的条件下,却发生了阿根廷经济崩溃并引致政治混乱的局面,这是由于阿根廷的外债太高,已到了不可能还债的地步,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并非只影响一个国家,所引起的浪潮与后遗症,已影响了全世界的金融与股票市场,究竟会有多深远的影响,仍有待观察。对亚洲人更熟悉的经验,发生在1997128日,泰国政府当天将全国58所重要的金融机构中的56所关闭,引起泰国经济崩溃,导致东南亚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至今仍未结束。[2]

美国的911事件,不但源于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也由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原本扎根在沙特阿拉伯的本拉登,可以在阿富汗训练他的跟随者,透过遍布世界各地的财政及通讯网路,成功地攻击象征美国经济及军事力量的纽约世贸大厦及华盛顿的五角大厦。

同样,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可以即时联络全世界的国家,发动一个全球性的反恐怖主义战争,并在911事件发生一个月后,便可以调动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军事力量,甚至连结一些原本与美国关系并不密切的阿富汗周边国家与政治力量,如巴基斯坦、亲俄罗斯的阿富汗北方联盟,配合成功攻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军事行动。行动之迅速、军事上运作之精密,令人难以想象。而在阿富汗的战争,亦正在影响全球的经济情况,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关系,令全世界的国家与人民皆受影响。

1

19世纪的全球化

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及人民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这种趋势并非今天才开始,只是现在变得越来越迅速与实际。

其实在19世纪初,已经进入全球化的进程,[3]当年的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日头所照之处,都有英国的米字旗在飘扬。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商业贸易及文化传播在全世界扩张势力,当时各国并无护照,亦不需签证,人口自由流动,没有货币或金融管制,资金及货物自由往来,然而各国间较直接的相互影响仍然有限。

直至1866年的跨越大西洋电缆铺设后,纽约的银行金融危机,很快便波及伦敦及巴黎,但影响范围仍然有限,原因是全球性的联系网络并不广泛,速度缓慢。今天的通讯器材,瞬息间已将消息传至世界各地,当时八十日环游全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记录,今日的超音速飞机,不需三十小时便可飞越整个地球。19世纪乃是将一个“大型”世界,变成了“中型”的世界。

2

现代全球化的特点

然而,今天的全球化与19世纪的全球化的最大分别,在于以下六点[4]:

(1)全球已经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单一市场,世界贸易组织(WTO)差不多容纳了世界大部分的地区与国家;

(2)全世界的国家及人民绝大部分有机会与能力参与其中;

(3)国际性的联络、接触、交换信息等,已非透过交通运输工具,而是免费或廉价的电子信息网络,并且是全球性地同步进行;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性质差别已发生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已非输出原料及输入制成品,而是本身可成为产品制造者;

(5)跨国公司可在不同国家按其需要设立不同部门,其对一个地区及国家在经济及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类似国家政府的影响;

(6)不但国家政府、团体机构可以使用这些现代科技作联系,而且个人亦可运用。

以上这些特点,使现在的全球化不再是一些现象或进程,或是只与部分人士或国家有关,而是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系统”,个人及团体皆无法置身其外,而其影响范围也非只是在政治与经济方面,而是深入个人关系、家庭生活、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等领域,故此我们必须面对其影响,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

3

社区化与全球化

如果说19世纪的全球化进程,将一个大世界变为一个“中型”的世界,20世纪末开展的全球化进程,便是将“中型”的世界变为一个“小型”的世界。因此,用“地球村”形容现在的世界,已被广泛地接受。

既然如此,倘若本书仍在讨论一个地域性社区的建造/营造,岂非落伍?

事实上不然,正因为全球化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系统,使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增加了接触的机会,交流的速度提高,正面的影响是增加了解、分享、分担的机会,但负面的影响是加剧了冲突、紧张、压力的程度,尤其严重的是,这也使得个人属于自己的空间缩小,隐私权更易受到侵犯。[5]

而在全球化的系统内,弱势国家与社会更易受剥削,经济被垄断,贫富差距更加悬殊,传统文化更易受破坏,[6]并且在强势的政治、经济、文化压力下,国家和民族所面对的身份危机,就如19世纪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下的情况相似。而现代的全球化系统所带来的冲击,无论在程度、密集性与速度上,皆比19世纪强烈,弱势国家与民族所遇到身份危机则更为严重。

身份危机好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事实上却与人的生存意义有关,涉及人对自我的了解、尊严与价值、自信心、归属感与安全感。身份的肯定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而身份的建立,却与家庭、社会、民族及国家这些群体相连。

在全球反对声中,印度政府在1988年春天坚持核试验,结果带来国际投资评级下降,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然而,虽然此核试验不会在实质上增强印度的国防,反而带来经济困难,但印度各党派及各阶层的人民却都认为,这是印度为自己带来尊严的唯一方法。[7]

可见在全球化的压力下,个人与群体的尊严都在经济利益之上,这种情绪与中国大陆在六十年代末期发展核子武器背后的原因相似,“不要裤子要核武”,因为这涉及个人与国家的身份价值和尊严。

因此,全球化系统为人类世界提供了成为“世界人”或“地球村村民”的可能性,但在人与生俱来的特性下,个人在一个独特群体的身份及其带来的尊严、价值、归属感等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故此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社区建设/营造更为重要,正如佛德曼(ThomasFriedman)1999年出版的畅销名著TheLexusandtheOliveTree(中译:《了解全球化》,蔡继光等译,台北:联经)中所言:“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纪,对国家与个人的重大挑战,就是在保留自我的主体性、家庭及社区意识,与在全球化系统中为生存而努力之间,寻求一个健康的平衡。”[8]

社区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同步进行,面对全球化的进程,作为个人或弱势的社会,往往只有挨打的份儿,但建立/营造有归属感、安全感的社区及社会,却是我们完全可以努力的方向,而这也是抗衡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出路。

4

教会的挑战与响应

1.全球化

教会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从正面效果而言,

第一方面:教会可透过全球化系统而与世界各地教会有更紧密的联系,对分享经验与资源,以及分工合作,皆提供了不少方便;如美国马鞍峰教会的经验,不但可透过书籍《直奔标竿》及派人到世界各地主办研讨会来传递,更透过万维网页及电子邮件,每时每刻发布数据,掀起“马鞍峰教会热潮”。[9]

第二方面:透过全球化系统,可以培训信徒并建立基督徒及教会的网络,彼此支援;如不少教会及教会机构都设有网页,随时提供信仰生活数据,促进弟兄姊妹的团契关系,更有神学院开设网上神学课程,让学生可以在课室、家庭、工作岗位,甚至世界任何地点,同步参与听讲及讨论,亦可随时随地重复课程内容、发问及作功课等。[10]这种超越地域和时间的神学训练模式,仍有不少发展的空间,对传统的延伸课程,必然有不少的影响。

第三方面:全球化当然也带来更多机会与途径传播福音,可以接触更多因时间及空间,而未能接触的人士及群体,而一些对较传统的传福音方法反感的人士(如一些知识分子和边缘青少年),也可以藉着现代电子通讯网络,对信仰问题提出讨论,获得解答,教会亦可透过网络,接受一些反对基督教人士及团体的质询与挑战。

第四方面:全球化使社会与文化问题变得更尖锐,基督教对人类在社会急剧变迁中引发的问题,过往因为无法掌握传统的传播媒介,难以发表对社会、文化,甚至政治的意见,但全球化系统却为教会提供更多机会与途径,对世界及社会的变化表达立场,传递基督教的理想与价值观,扩大教会在公众空间的影响力。

第五方面:全球化可协助教会扩展接触面,不但发放教会的信息,更可接收信息。教会往往忙于内部事工而忽略整个世界与社会的变化,已往搜集资料与及时接收信息,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代价,但今天却是俯拾皆是,问题是如何敏于聆听,适当处理,深入分析,作为部署行动的基础。

第六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下,促进了本地教会及机构彼此更紧密地联络与合作,使事工不致重叠,资源不致浪费,也可以更具体地彼此结为网络,汇聚力量,以致可以在地区的层面上发挥综合性的果效。

然而,全球化不但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造成负面影响,在教会方面亦如是。

第一方面:全球化同样可协助全球性的强势基督教团体及其文化的扩散,尤其藉其国家及社会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影响力,将外来的意识、经验、模式及方法等,未经批判分析,有意无意地强加在弱势的教会及地区身上,直接移植,是制造另类的殖民地。宣教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未经本土挣扎过程成长的教会及其信息,往往是没有根的。故此,全球化容易带来吸引人的外来花朵及成果,模仿总是较创作来得容易,但对教会与福音在本土殖根,却是负面的影响。

第二方面:基督教信仰注重生命的接触与具体的分享,全球化系统却往往强调速度与虚空间的接触,使生命的接触变得肤浅而缺乏持久性,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却因缺乏时间去消化与分辨,使教会藉全球化系统而进行的培训、传播福音信息,甚至分享经验等工作,都变得虚浮。教会必须重视生命与生命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且要强调以实质的行动去证实所传递的信息。

第三方面:在全球化的系统下,教会往往只是接受影响的一方,或只能顺着全球化的方向及提供的好处,尽量使用其设施,但却缺乏更宏观的分析,及漠视罪恶权势藉此系统而扩展之势力,对受全球化伤害的国家、社会及人群缺乏洞察力及警觉性,忽略了对全球化系统提出批判,以抗衡其破坏,未能以行动去关心及保护受害者,更缺少反省自己和所属的社会与国家在获得全球化的利益时,是否无意间成为剥削别人利益的力量,而以此为理所当然。

2.社区化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一方面使建立/营造社区变得更为重要,但另一方面也变得更困难,因为大家已习惯花更多时间透过通讯网络来接触及沟通,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

全球化促使了人口流动加剧,工作的群体、社交的群体与居住的群体间的重叠性减少,人与人在这些“功能小社区”与“地域社区”之中,不容易建立密切的关系。

全球化亦使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易于自给自足,通过通讯网络的联系,便可满足个人及家庭的需要。

在以上的影响下,社区精神不容易建立,社区也容易变得只是一个虚浮的群体,凝聚力不容易建立。[11]然而在这种处境下,人和人在生命接触的需要,人在疏离及个人主义生活中衍生的问题,并不能长久被掩盖。作为代表道成肉身的基督活在人群中的教会,作为经历与生命之道接触和与其它人之生命接触的群体,必须忠于所托,努力实践天国的使命。把握全球化系统衍生的机会,批判且抗衡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努力建立/营造具社区精神的健康社区,使社区成为人们安身立命、建立身份认同的基础。

脚注

本文收录于金陵协和神学院于2013年出版的《爱你的邻舍——教会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一书,信仰与学术平台得到编著者授权,特此刊发。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