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

2023/9/13 18:02:54  阅读:46 发布者:

田野调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实地数据和真实反馈,使研究者深入到高校、企业和社区等场域,探索思想行为和教育规律。这种方法助力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现代化,同时也带来了方法的守正创新和思维方式转换。但其适应性和有限性也不容忽视。为更好应用田野调查,需注重思想认知、方法规训和团队培育,确保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侯勇 肖洋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7

原标题:扎根中国“田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探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

摘要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进入研究对象真实的社会生活,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用田野调查强调走向田野,扎根高校、企业、军队、社区、网络等思想、学术和社会田野,以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现代化。分析田野调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适应性、有限性、实践性问题,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田野调查的应用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主体思想认知、注重方法规训、培育研究团队、科学理路创新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守正创新、思维方式转换和科学知识增长。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实践要求。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把准并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田野调查强调通过进入现场、深入实地获取认识,是坚持问题导向把准问题的重要渠道。社会学研究中,田野调查又称“实地研究”,强调要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来解释社会现象[1]4。在人类学中又可称为“田野工作”,指人类学人亲自进入某一社区获取一手资料的过程[2]。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用田野调查强调“田野性”,即扎根思想关系、学术研究、社会交互的思想政治教育田野,通过进入典型现场,扎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企业、军队、农村、社区等社会空间,把握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推动社会治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已将田野调查引入并作为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需要田野调查[3],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研究人的思想问题,通过参与、观察、扎根生活世界来推进知识生产[4],但对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前提澄清、学科内化与应用限度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化。加强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展开分析与研究,深入社会实际和田野现场,分析从“融入”到“内化”的学科研究方法,有利于推动学科方法体系创新与实践工作发展。

田野调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田野调查强调主体感受、体验和领会,是一种身心参与其中的观察和觉悟[5]。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扎根思想关系、理论研究、社会生活的广袤田野,通过共时性的体验连接理论与经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生活当中去观察、体验、感受和领会,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资料,分析和调查研究对象的思想情况和思想问题。可见,将田野调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有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与重要价值。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从学科属性来看,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迫切需要从大时代背景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升级发展”[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其应用性、政治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规定了研究必须扎根社会生活的田野。从研究对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研究。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既以生活于社会空间之中的多元主体为基本载体,又以社会现实生活为源头活水。思想与行为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反作用于思想。通过田野调查把握主体思想与行为变化特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是做好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重要前提。从交叉学科建设来看,创新应用田野调查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应然举措。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注重在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和思想关系空间的田野中去寻找、发现及阐释,以理论抽象和理论提炼发挥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应用田野调查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生动力,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发展的应然要求。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用田野调查法将有利于创新研究范式、拓展研究方法、拓展社会空间实践。第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转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呼唤回归生活世界,强调主体间性的复归,从社会学范式到人学范式的重要转变[7]。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要求关注现实的人。田野调查对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的关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研究需要,聚焦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问题。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要求及时与其他学科展开交流融合[8],开展跨学科研究,推进分支学科发展与新的学科知识增长点涌现。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应用田野调查,丰富参与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等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运用,推动学科研究方法体系丰富与创新。第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空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面临“内卷化”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诸概念命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理论领域的基本内容和话语特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9],亟须创新应用田野调查法。一方面,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走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关系空间,沟通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连接理论模型与生活实际,实践社会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所扎根的田野是中国社会丰富多元的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田野调查拓展学术研究的社会视野,服务治国理政和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推进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发展。

(三)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公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具有引领、保证、服务、治理等社会功能的社会科学,应用田野调查以提升科学性奠定公共性基础、以增进实践性促进公共性建设、以彰显人民性内蕴公共性价值。第一,提升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主要内容,对规律的客观性认识、科学性判断是学科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科学知识并非从头脑中凭空产生,而是源自于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与升华。田野调查贯通科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原则,通过实践着的现实个人把握研究对象,提供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公共性。第二,增进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具有实践特色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要求研究者关注社会、学术和思想的田野,通过个案法、访谈法等,把握摸清对象思想行为变化特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视角。在对田野调查所获得资料的把握与理解基础上,总结和提炼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奠定公共有效性基础破解价值主导性消解的公共性困境。第三,彰显人民性。通过田野调查把握思想行为互动规律,运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思想等意识形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公共性价值呈现。

田野调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适应性

研究方法不是直接生成应用的,需要与特定学科适应融合之后才能实现研究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不仅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与社会科学属性,还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互性与学科建设需要。

(一)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需要通过田野调查关注其独特的实践和思想关系空间。田野调查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既有社会科学属性的一般性,也有独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化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田野调查,必须研究属于学科研究视域的问题、对象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规定了其空间与内容,其研究必须注重向内寻找内生动力、关注本土经验和文化传统,通过田野调查开展中国语境、中国经验的研究,建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概念、范畴、规律和方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彰显了学科政治性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指明了田野调查的发展方向,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凝聚思想共识的政治性核心优势。田野调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第一,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客观性。田野调查扎根于实证主义传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田野中的人的实践、需要、利益、思想、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问题,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强调通过研究者的对象性实践克服客体、直观的抽象理解。田野调查通过直接感知研究对象的生活获得感性认识,其直观性、可靠性与鲜明的实证品格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发展要求。第二,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应用性学科,要求借助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进行跨学科与立体式研究。田野调查属于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方法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用田野调查是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外显。田野调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关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域的问题、对象与领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属性。第三,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问题来源于社会生活,需要拓展“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因素与交往共同体的交往机制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10]。随着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框架与工作格局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田野调查的突出优势是发现事实,要得出对当今时代具有充分解释力的成果、以科学知识反哺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就必须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现代社会的思想、学术与生活的田野,观察社会、提炼问题,推进理论知识生产与应用。

(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11]。“及时准确地获取思想信息是进行教育管理的首要环节”[12]88,而“相互性一直隐匿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成为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内在机制”[13],因此,田野调查需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互性。从内容的相互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植于人的交互性关系,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田野调查,其实质是通过实地调查总结、提炼与升华田野互动实践。从主体的相互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同时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沉淀着教育者的客体属性;教育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面向的客体,也正不断地通过自觉学习而成为真正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为主体、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话语的相互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由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关系,在进行话语传播、话语认同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作为交互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需要通过田野调查观察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过程,如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人的思想倾向和思想矛盾,行为表现和行为规范等问题,以宏微并重的研究视角,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特征。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第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发展规律。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与访谈等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内部的学术史、学科史、思想史发展,遵循归纳演绎、比较原则、假设验证与理论建立等,不断提升学科理论体系发展与实践理论应用的科学性。其一,田野调查适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规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回应学科发展基本矛盾,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田野调查研究社会多元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水平。其二,田野调查适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多向互动规律需要。田野调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生活,切实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双方实现积极的自我建构与达成教育目标。第二,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求把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14]7。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变化规律需要田野调查把握其外部条件与生活实践。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其思想的形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和思想关系空间之中。需要通过田野调查把握主体思想行为变化特点,研究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主流、问题及原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规律需要田野调查把握互动事实。田野调查以主体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为研究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目标,不仅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也使得研究界限明晰、理论视野聚焦,进一步科学把握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特点与教育规律。

田野调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有限性

田野调查并不是万能的,具有结论的局限性、研究信度难以保证等一般性问题,需要注意其有限性,即学科属性、学科边界、学科转化等问题。

(一)具有学科准入难度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具有准入难度,即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知识素养。第一,田野调查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具有准入难度。研究者融入社会的程度越高,感同身受的程度也就越强,也越能对研究问题得出深刻认识。田野调查是经由有理论素养的研究者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知识的过程,是感性经验材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15]。田野调查能否发挥这一研究方法的最大效能,获得高质量的成果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个人素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田野调查具有准入难度。田野调查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开展田野调查的方法论基础和研究程序需要更进一步明晰,这使得对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研究者的需要更为紧迫。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队伍培养过程中,往往缺少田野调查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训练,缺少对于田野调查法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这可能导致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中忽略田野调查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也可能导致研究者在应用田野调查时不重视科学操作过程,因专业素养不足而无法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失去创新研究方法的价值意义。因此,以田野调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需要挖掘、培养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的研究者,需要掌握田野调查方法论、操作方法和具体技术等,掌握学科交叉研究与推动交叉学科建设的能力与素养。

(二)需要契合学科特质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田野调查必须始终凸显学科特质。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与教育内容的双重特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深”“实”“细”“准”“效”[16]1的调查要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了解多元主体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和利益关系。第二,凸显政治性本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开展田野调查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秉持人民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与科学开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学科特质。第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田野调查应围绕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研究,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以如何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研究主题。只有凸显学科特质的田野调查成果才能作为学科研究成果,田野调查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等重要内容,凸显学科育人和思政育人的特质。

(三)科学勘定学科边界

清晰的学科边界是学科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前提,将田野调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需要具有学科边界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人的认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价值实现活动,聚焦主体需要、主体利益和价值实践问题,解决主客观矛盾、思想与行为矛盾、需要与满足的矛盾问题。田野调查作为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积极借鉴吸收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既需要坚守学科边界,不能简单地“借船出海”“借鸡下蛋”,也不能“种别人田而荒废了自己的责任田”。应用田野调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田野调查相比,虽然其所扎根的高校、军队、企业或社区等田野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生活存在重合,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田野调查具有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特殊性问题,特别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田野调查聚焦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等重要范畴,通过扎根思想政治教育田野的深度观察与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分析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不同田野中呈现的不同规律,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田野调查法。

(四)警惕化解风险挑战

第一,警惕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容易导致田野调查沦为走马观花式的资料收集,难以得到真实数据和可靠信息,使得学术研究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因此,应当警惕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田野调查时的“假把式”“作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式现象,警惕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第二,警惕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付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田野调查可能会使人误以为研究者是检查者、学术研究即是工作汇报。尤其对于是公开性的参与观察来说,他人在场会干扰个体行为表现、给研究对象施加压力,使得研究者观察到的种种行为表现失真,最终造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虚假应付的症结:为了让数据或结果看起来好看,片面地只说好话,甚至说假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更多运用“蹲点式”“田间式”“解剖麻雀式”参与观察与实地访谈,把实际情况调查清,把思想问题分析透。第三,警惕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主义。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不带个人主观预设与价值偏好进行调查研究。然而,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一种“伪”田野调查的情况,即研究者早就准备好了研究结论,用个人的理论预设或价值偏好来剪裁丰富多元的经验事实。此外,研究者还要警惕陷入简单经验堆砌的陷阱,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经验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田野调查需要研究者在通过对感性经验材料的加工与提取基础之上,总结与升华至理性的科学理论。

田野调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实践性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提升科学性与实践性。在明确重要性、论证适应性、关注有限性的基础上,应坚持立足实践与守正创新,推动田野调查的实践应用与转化。

(一)思想认知:深刻体认田野调查的研究意义与优势

深刻认识田野调查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与价值性,是必要的准备性工作,起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第一,需要深刻体认田野调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合法性与科学性。田野调查在方法论层面和具体研究策略、研究程序上都具有独特性和优越性,即通过参与观察、访谈交流等形式获得真实的资料、信息与思想问题,能够克服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的表面化、简单化、浅层化等问题。第二,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用田野调查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对于田野调查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与澄清是建设活跃在“田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提要求。要在做好思想准备与理论铺垫的基础上,掌握田野调查研究属性和方法论,选择调研对象、进入现场、建立调研关系等,把握田野调查研究的价值性和优势性。第三,需要在深刻体认田野调查的研究意义与优势基础上,准确进行田野识别。田野识别准确且合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田野调查的认知前提。研究者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现有成果准确识别田野调查研究场域,并从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种复杂性因素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框架。

(二)方法规训:培育有经验质感的研究者与研究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田野调查法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研究者。研究者需要在社会生活的“思想”田野中进行长期的学习与严格的学术规训,以培养经验质感。贺雪峰提出,所谓经验质感就是指研究者对经验的直觉能力,使研究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地提出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17]20。当前,田野调查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培养体系,除了要求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必须在“行行重行行”中深入田野、社会与实践。培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知识背景、拥有田野调查经验质感的研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田野调查研究的队伍基础。这要求研究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学术训练,不仅要从理论上对研究方法有完整全面地把握,还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田野调查,通过“饱和式”经典阅读、经验调查与经验体悟,确定调查任务、对象和范围,制定田野调查计划,整理分析好调查资料,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经验质感。要注重培养具有多学科、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不同交叉学科研究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盘活现有的交叉学科研究队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体系增量建设。

(三)实践应用:遵循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运用的科学理路

以田野调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需要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从明确的问题意识出发,或是通过理论演绎假设,遵循“问题导向——理论假设——田野调查——得出结论”的演绎逻辑;或是通过对面向实践的田野调查概括结论、修改或者提出新理论,遵循“问题导向——田野调查——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的归纳逻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田野调查在处理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上有着深厚的归纳法——类型学传统,比如费孝通通过对一个个典型的中国社区展开田野调查,希望通过积累众多的“类型”,来反映中国社会结构的总体形态[18]。这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用田野调查可以从各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域出发,扎根高校、企业、军队、社区、农村、网络等典型思想政治教育田野,以深入现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与学术致思,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深描各种涉及思想相关的信任、友善、交互关系及规律特点。在“求异”中积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同时注重“求同”,在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概括分析基础之上,归纳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从而使理论反哺实践,推动实践工作持续优化发展。因此,在使用田野调查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时,除了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逻辑理路,还可以借鉴经典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经验,实现田野调查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进行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四)守正创新:寻找现实生活与网络社会的田野灵感

网络社会是新田野空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地实现空间转换与空间适应,守正创新推进田野调查科学应用。第一,运用社会思维。近年来学界愈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视野,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田野调查直面社会、观察社会、体悟社会,应用田野调查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社会视野和社会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效能与学科理论科学性。第二,坚持问题意识。田野调查需要研究者有问题意识,明确的研究指向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会使研究者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针对说教空洞、形式贫乏、实效不高等问题,要“以研究范式转换与研究方法创新撬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体系建设”[19]。研究者要带着敏锐的问题意识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田野,寻找问题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第三,应用新科技与新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应用性社会科学,要积极研究因技术进步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带来的双重“现代性”效应,运用新技术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特别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第四,应用系统观念。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相应的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研究者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科学思维方式与田野的经验相遇才能激发灵感与火花,开展网络与现实社会的系统调查,坚持守正创新,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传统田野调查的局限与不足,实现继承优良传统与集成式创新发展的结合,共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田野调查法的科学化发展。

总之,新时代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需要以田野调查关注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作用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田野调查进一步科学化,可以形成一批资料实在、翔实严谨,既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又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浓厚学术生命力的优质成果,从而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 范正勇.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7,(3.

[3] 杨威,魏逍.思想政治教育学应注重田野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

[4] 钱志远,张洁.“扎根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参与观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

[5] 赵旭东.理解个人、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的探索与尝试之路[J].思想战线,2020,(1.

[6] 孙其昂.论大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命[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

[7] 褚凤英,张宜美.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J].探索,2006,(3.

[8] 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及其学科效应[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9]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主要用语的元理论分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13,(1.

[10] 李基礼.从“党”到“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视角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11] 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贯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9.

[12] 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性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8.

[1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5] 马翀炜,张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J].思想战线,2005,(3.

[1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7] 贺雪峰.在野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8]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19] 董雅华,舒练.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3,(2.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