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好文共赏】田慧生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

2023/9/7 11:35:38  阅读:34 发布者: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和铸魂工程,明确要求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将教材建设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这一系列重要部署既凸显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梳理党的二十大以来教材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科学研判教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谋划明确下一步教材建设的重点工作,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

2022年,极不平凡、极其不易,教材战线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经受了深刻洗礼。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教材发展,全力应对教材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全面推进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全面准确地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中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 教育部教材局2022年专门制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工作方案》,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全面修订中小学课程标准和相关大中小学教材,重点修订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三科课程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在课程教材中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课程教材的铸魂育人作用。

一是课程标准、教材修订工作有序推进。部署各地各高校、有关课程标准修订组、有关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单位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分别召开相关课程标准、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启动会,组织专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培训研讨。组织相关课程标准修订组、教材编写组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分别形成课程教材修订方案。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新修订的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组织相关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展修订工作,组织相关教材编写组先后开展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教材修订工作。目前,修订审核后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已按期投入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形成修订送审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职三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推进。

二是组织研制教材建设和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在全面评估、分析20192022年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研制三年行动计划文本,明确未来三年推进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这将是引领、推进未来几年教材战线工作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文版翻译出版。推动该讲义英文版进高校课堂,作为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和学习参考材料,列入中宣部出版宣介项目,面向海外推广。同时,初步完成法文版、俄文版、西班牙文版和阿拉伯文版翻译审核工作,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

四是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再打造200种左右的重点教材,目前已形成第一批拟重点建设教材目录。这一措施旨在创新教材编写、出版方式,支持更多一流学者和高水平高校、科研出版机构积极参与。

五是“中国系列”教材启动建设。组织13所高校开展首批925本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研究提出第二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目录和重点。研制形成中国法学、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思路、重点和方式。

(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颁布实施

20224月,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五育并举”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完善育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重组课程内容结构,增强课程育人功能,系统绘就新时代义务教育的育人蓝图。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完善培养目标。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之前教材已增加、调整了相关内容,这次从课程方案上调整到位了;改革艺术课程设置,1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89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有五点。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且强化了对“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12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为使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准确落地,教育部组织近300位课程标准修订专家,设计开发义务教育新课程国家级示范培训课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网络培训课程资源上线仅71小时,就有超过700万人在线观看,点击量达9840万人次,“五星”好评率达97%。

(三)研制出台《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编写修订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

研制《规范》的目的是从源头抓起,压实责任,加强对教材编修的指导、规范和过程管理。一是突出编写环节这个教材质量的源头,压实编写出版单位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实行严格的全流程质量控制措施,其中,编好是前提、是基础。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提交审核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经常在审核中被发现。这反映出有的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在编写环节的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编写入口没有抓好,导致本应该在编写单位内部、在编写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积压到了审核这个最后环节。因此,制定《规范》,就是要把住编写这个第一关口、压实编写出版单位的第一责任,切实让提高教材质量的行动前移。二是明示编写环节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规范和引导编写行为。这些年,为了提高教材质量,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修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细化各科课程要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和教材编写建议等,为教材编修明确了方向和依据。又如,出台《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其中对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提出了总体要求。再如,严格规范了教材审核规则,细化了审核标准和流程,为保证教材质量加固了防火墙。同时,在编写环节,探索开展了组织专家进行编写指导等措施。在上述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这次又制定教材编修规范,以文件形式明确编写的规则和要求,使编写出版单位有了具体遵循,以便对编写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把“做什么”和“怎么做”、把思想认识和实现路径统一起来。由此,与其他各项措施相互衔接、形成闭环,使教材质量建设更加科学、规范、严谨。

研制《规范》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导向、瞄准问题、细化要求。一是突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推动教材编写出版单位提高政治站位,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突出教材建设是铸魂工程的基本属性,在教材编修中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二是瞄准问题。面向时代要求、教育改革和社会关切,聚焦这些年发现和反映的教材质量问题,剖析在编修环节存在的空白点、薄弱点,增强《规范》的针对性。三是细化要求。面向教材编修的全要素、全流程,提出明确、具体、可行的规范和指引,让整个教材编修工作有章可循。

明确教材“编排体例”的目的是规定教材的主要构成部件。除正文外,一般还应包括前言、栏目、作业系统、附录、后记等。这些构成部件,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在教材编修中要统筹设计,确保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是前言。主要面向学生介绍教材的编写思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学习提供总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栏目。主要是对正文的拓展、延伸和补充,与正文相搭配,起到导学、助学等作用,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三是作业系统。主要包括思考练习、评价检测、探究活动等,体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附录。主要是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参考资料和辅助工具,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五是后记。主要用来明示教材投入使用后意见反馈的渠道。

明确教材“内容选择与呈现”的目的是对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逻辑和呈现方式提出要求。一是准确性。强调教材内容要表述准确,符合中央精神,体现学界主流共识;数据和资料要真实可靠;各类素材要具有典型性,避免争议。二是适宜性。强调教材的总体容量、难度要适宜,注重使用情境设置、问题探究、实践活动等方式,内容的展开要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三是时代性。强调教材内容要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兼顾城市和乡村区域差异。四是可读性。强调教材的语言表述要通俗易懂、风格统一,注重将文件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教材语言。五是规范性。强调教材要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表述口径、教材管理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和编辑出版规范。

明确教材“插图绘制和选用”要求的目的是从方向导向、形象展现、艺术风格、图文匹配、地图绘制和使用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教材插图的绘制和选用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是方向导向。所传达的信息要正确体现党和国家的理念、主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育人导向,维护党和国家形象。二是形象展现。要体现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反映新时代中国人民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人民和谐安康团结的生活状态。三是艺术风格。要清新雅正,采用比较经典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绘图风格。四是图文关系。要反映学科特色,编排合理、图文匹配,符合学科教育、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教材插图不是越多越好,如数学教材插图,更多的是结构图、示意图、思维导图,插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因此要认真研究,与教材内容脱节的插图要引起高度重视。五是地图绘制和使用规范。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的要求,有利于强化学生国家版图意识,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六是技术标准。要完整、准确、清晰地呈现要表达的信息,色彩协调、

清晰,来源明确,插图作者不能存在争议。

《规范》既是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编修的基本规范,也可供其他教材编修参考,下一步我们还将研制高中阶段国家课程教材编修规范。《规范》是第一次制定,虽然在制定过程中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但难免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所以是试行,在实施过程中还将不断加以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教材编修的需要。

(四)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材选用工作,教育部教材局对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印发了《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教材〔20231号),对中小学教材的选用范围、选用机构、选用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一是对标中央关于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新精神新要求,聚焦近年来各地教材选用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进一步厘清管理责任,细化选用要求,优化选用程序。二是对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以及校本课程教材、各类专题教育教材和读本选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管理;对教材选用委员会、学科组的职责、构成、人数、成员资格条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鼓励将教材选用权下放到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学校。三是明确规定中小学教材选用要按照“发布选用方案、学科组初选、选用委员会确定选用结果、公示、备案”等程序依次进行,并对教材重新选用、更换版本的情形和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四是要求建立教材选用、使用监测评估机制,对教材使用情况开展监测评估,作为教材继续使用或更换的依据。

(五)全面排查整改教材教辅问题

2022年,组织开展全国大中小学教材教辅和中小学校园课外读物排查工作,会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排查整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开通教材问题反映专用邮箱,组建教材问题受理中心,制定教材问题处理规程。这次排查整改工作,组织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中小学在用的国家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审读。组织专家对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配套教辅、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材、“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进行专门审核;组织各地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审读,对中小学(含幼儿园)校园课外读物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这次排查整改是对全国大中小学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的一次全面体检和净化,为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支撑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光荣使命。

(一)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教材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新的部署,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凸显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教材作为强国之要、强教之基的特殊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教材工作者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目标导向,跳出教材看教材,着眼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充分认识教材工作肩负的重大使命、做好教材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中央对教材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二)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教材工作的新期待

教材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体现着教育立场,关系到教育质量。教材的内容、插图和配套教辅、课外读物等方方面面,社会高度关注。教材问题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材、更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更加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编好教材,把打造精品落实到每一个学科、每一册教材、每一 项内容、每一幅插图中,推出更多经得起时代、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精品教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三)紧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集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注重课程功能的转变,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为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教育部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先后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集中反映了这些年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为教材建设明确了基本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做好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把课程标准规划的育人“蓝图”转化为“施工图”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须增强改革意识,强化效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做好课程标准到教材的科学转化,从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推动教材的系统性创新和整体化提升。

(四)积极应对教材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教材工作正处在新旧交替、爬坡过坎的特殊时期。国家对教材工作作出整体部署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明确提出教材是国家事权,党和国家对教材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把过去的短板补上,还要开创教材工作的新局面。2017年以来,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的领导下,教育部针对教材工作过去长期重视不够,工作体系缺位、制度体系缺漏、管理机制缺乏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抓紧建队伍、建制度、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新的制度和工作体系仍处于初步确立、逐步完善落实的过程中,过去长期形成的历史欠账短时间内尚未完全有效解决。一方面教材工作社会高度关注,另一方面新制度的建立落地需要时间。教材舆情呈现出长期化、常态化趋势。这些都对教材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工作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评价、对教育体系的信心。我们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强化问题导向,树牢教材工作出不得任何偏差的思想意识,本着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全面提高教材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高质量教材。

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为主线,以推进教材建设和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国家事权、完善体制机制、严格制度规范、加强全程监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

把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作为首要任务和持续推进的重大工程,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工作方案》,加快推进中小学相关课程标准和大中小学教材修订工作,在课程教材中系统、全面、准确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增强课程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一是完成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审核工作,将于2023年年底前全部印发。二是指导各地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推进读本修订工作,修订后的读本将于2023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三是按时完成各级各类教材修订和审核任务,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规定安排抓紧推进本领域教材修订送审工作。四是指导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加强新教材解读培训和配套教学资源开发,帮助师生用好教材。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工作,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把着力点聚焦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上;聚焦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上;聚焦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上;聚焦到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上;聚焦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

(二)实施教材建设和管理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材工作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今后三年教材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三年行动计划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主线。一是坚持方向,有机融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确保教材建设的正确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把党中央新精神转化为学生可认知、可理解的语言,有效落实到课程教材中。二是提升质量,打造精品。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在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研究等各环节,严格标准,细化要求, 规范程序。注重优化教材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合理规划同种同类教材数量,扭转同质化倾向,在各学段各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三是注重原创,构建体系。系统总结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提炼形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汇集展示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构建中国理论,反映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形成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四是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注重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管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材管理主要矛盾,进一步明确各级主体责任,细化、压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狠抓执行落实,重点解决教材管理、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打造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

一是高质量推进新一轮义务教育各学科国家课程教材编写、修订。义务教育各学科教材修订工作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依据规范,进一步强化教材编写修订的全过程管理,压实编写出版单位的责任,强化教材编修质量的内控机制。同时,组织开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指南及配套资源,邀请院士和科学家牵头对中小学科学技术类教材进行全面评估,分析研判教材质量现状,为修订教材提供专业咨询。

二是努力将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打造为铸魂育人工程的新亮点。组织编写组精心打磨完善中职三科统编教材,做好今年秋季学期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教材使用培训解读,指导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用好教材。

三是打造“中国系列”高等教育教材。启动首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以建设中国经济学、中国法学、中国新闻学教材为突破口,打造好“中国系列”高水平原创性教材,加快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学科发展要求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四)强化教材全过程管理

一是加强教材编写源头管理。严格编写资质把关,加强对编写单位、出版单位、教材编写人员的前置审核,实现关口前移。开展编写指导培训,督促教材编写单位落实教材编写修订规范,切实把好编写源头关。完善教材日常修订制度,明确教材及时修订的具体情形和要求,推动教材常改常新。

二是完善教材审核工作机制。修订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核工作细则,印发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分学科审核要点,完善各类专题审核要点和标准。配合完成国家教材委员会换届,优化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结构,设立专委会学科专家组,充实教材审核专家库,加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学科秘书队伍建设。推动地方、高等院校和教材出版单位建立健全教材审核机制,提高教材审核专业化水平。建立常态化教材审核重点抽查制度。

三是健全教材使用监测体系。全面开展大中小学教材使用监测。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等学校建立教材选用、使用监测评估机制。督促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建立健全教材使用跟踪、意见收集处理、周期自查整改机制,做好教材意见收集和处理工作。

(五)打牢教材建设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教材队伍建设。遴选聘任一批两院院士、资深教授、国家和地方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领衔或参与教材建设,承担教材编写、审核、研究等工作。分级分类组织开展教材编写、编辑、审核及管理人员培训,加强业务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材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深化教材建设基础研究。完成第二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遴选认定工作。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提升研究成果服务决策的水平。持续推进教材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加强研究成果交流和应用。

三是强化教材建设激励保障。推进落实教材建设成果与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同等认定、同等待遇政策。改进完善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等学校建立省校两级教材奖励制度,吸引支持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

四是营造教材建设良好氛围。加大力度宣传解读教材工作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关切,增进公众对教材工作的了解,建设清朗、健康的教材舆论环境。加强教材意见收集反馈机制建设,督促各责任主体认真听取、及时处理各方诉求。

对提升教材编研出版质量的几点要求

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教材编修,教材战线要以这次教材全面编修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精品意识,全面提高教材编写出版质量。

(一)贯穿一条主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教材建设是铸魂工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这是教材工作始终要坚守的政治原则。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教材,使之成为支撑、凝聚教材的根和魂,让教材充满中国立场、中国价值和时代光辉。

(二)紧扣一个依据,落实课程标准,强化核心素养培育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修订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新修订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有很多变化,其中非常关键的是明确提出了每门课程要着力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这是课程内容结构设计、学业质量评价的统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注,是对教育价值的彰显、育人目标的细化,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供了一条指向清晰的路径。教材编修必须将学生放在视野的中心,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整体要求,以此来统领教材的内容选择、逻辑编排和学习效果评价,真正体现育人为本和素养导向。这不是简单地把课标内容、框架照搬过来,而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要在把握本质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设计。要深刻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对如何全面准确落实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把怎么导入、怎么展开、怎么深化统筹好,形成点、线、面布局图,勾勒清楚“落什么”“怎么落”的教材大逻辑。

(三)把握一个方法,做好科学转化,推动教材守正创新

给中小学生编教材,既要把知识讲对,也要把知识讲好。能够用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教材内容展示好,才能显示编写教材的真本领。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做好科学转化,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教材语言,把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教材内容体系,这是教材编修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编修教材要拉近编者与学生的距离,时刻思考如何让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适教利学。需要注意的是,转化是有前提、有条件的。一方面,要准确,选材要准、观点要准,形式的转化不能改变观点的实质;另一方面,不能肤浅,转化体现的是创造力,不是搞形式主义,也不是“硬融入”“贴标签”。总之,转化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能凭感觉、搞形式。要加强深入研究,比较不同方式,找准转化依据和有效路径,切实解决好在教材编修中“坚守什么”“创新什么”“怎么创新”的问题,让师生切实感受到我们的教材有亲切感。

(四)优化一个流程,建好工作机制,强化教材质量全程保障

教材编修是一项周期性、系统性工程,要完善好贯通教材编修的全流程工作机制。一是建好调研机制。教材编修是个实践问题,从起点开始就离不开与一线的对接。要经常性地深入学校课堂,了解教情学情、听取意见建议,把教材编修扎根在实践大地上。二是建好研究机制。编教材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对学科规律、认知规律、教学规律等有深入的把握。要把教材中涉及的规律性问题、遇到的突出难题,及时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把隐藏在教材每一项设计背后的“理”搞清楚,确保教材编修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三是完善编审机制。编写出版单位是教材的第一责任主体。要统筹好内、外部力量,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强化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各环节质量全方位把关。四是健全监测机制。加强教材使用调查研究、培训指导、跟踪回访,积极跟进、认真研判教材使用效果和社会评价。畅通读者意见反馈渠道,虚心接纳读者意见建议。

(五)守住一个底线,维护教材安全,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要深刻认识做好教材安全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刻保持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政治清醒和高度敏感,深入排查治理各类风险隐患和漏洞短板,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要将舆论批评作为群众监督的重要途径,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赢得人民信任,确保各项工作安全稳定。

(作者田慧生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研究员。)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23年第9期第4-11页,参考文献略。

转自:“课程教材教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