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方晓明 张龙|体验式学习:斯坦福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3/9/4 15:43:02  阅读:44 发布者:

摘 要:社会创业教育肩负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业素养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商业创业不同,社会创业者坚持奋斗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对社会问题的共情与关怀,而非经济回报。因此,社会创业教育更应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体验,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建立社会承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通过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教学、围绕情绪唤醒的情境设计和面向创业实践的支持体系,实现了体验式学习与社会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影响深远、成效显著。在运作过程中,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包括构建“一体两翼”的生态环境,以“四课融汇”“服务社会”“问题导向”“多元协同”“全面系统”的运作模式赋能社会创业等,为我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关键词:社会创业教育;体验式学习;斯坦福大学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存在重数量、轻素质的痼疾,创办多少企业、获得多少经济收益成为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社会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高度的社会使命感、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依归的创业型人才,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学界对社会创业教育的研究日渐丰富,例如总结国外社会创业教育中形成的模式与经验、探索我国大学生社会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剖析大学生社会创业学习的内在机制等。

然而,我国的社会创业教育实践仍然滞后于现实需要。有研究表明,高校的授课内容多为商业创业教育,缺乏体系化的社会创业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偏理论的传授性教育广泛存在,很难将社会性、公益性精神植入到创业型人才的基因之中。作为一门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学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习得创业技能、形成价值认知是社会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本研究以创业教育工作极具特色与成效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例,着重描绘其在实施体验式社会创业教育中的教学特点与运作经验,以期能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特别是社会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一)注重隐性知识,契合创业属性

无论是一般创业或是社会创业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难以清晰表达和编码的隐性知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只有借助社会化、做中学等默会方式被习得或共享。体验式学习以“从直接经验中反思与学习”为核心,是促进创业教育“思维-实践”相联系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创业知识的传递与创业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正是创业高度动态、流动、模糊和混沌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体验性与实践性是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二)融入情感交互,培养共情能力

创业代表了一系列相互依存的、根植于情感和情绪的事件。特别是对于社会创业而言,唤醒学生的共情情绪至关重要。与商业创业所能带来的丰厚报酬相比,社会创业所能赋予创业者的外部激励相对较少,它更多地依赖于创业者内心深处对社会的承诺与关心,社会使命感和共情是推动社会创业的重要动力。体验式学习可以使学生融入与边缘群体的情感交互中,近距离感受“人间疾苦”,从而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共情,激发他们的使命感与社会创业意愿。

(三)感知真实世界,聚焦现实问题

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的第一步,也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对于缺乏创业经验与社会网络支持的学生而言,体验与感知真实世界是其拓宽视域、捕捉机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市场调研、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项目咨询、实习实践等体验式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学生“何不食肉糜”的疑惑感,更可以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经验,观察、聚焦边缘群体的行为习惯与现实需求,萌发针对性、创造性的思维与创意,为他们的社会创业项目赋予人文关怀和现实价值。

二、斯坦福大学体验式社会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根据《金融时报》对全球商学院的排名,斯坦福大学商学院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位列榜首,在创新创业领域更是享誉全球。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依托斯坦福大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成功地吸引了一批批学生投身其中。以2019年为例,该商学院有90%的学生修读了社会创业课程,18%的毕业生选择了社会创业。这些成效背后,离不开体验式学习所发挥的作用。

(一)理论分析框架

大卫·库伯(David Kolb)是西方学者公认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创始人,他将体验式学习定义为一种将情感、观念、认知和行为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根据他构建的体验式学习模型,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具体经历、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首先,学习者在具体的实践经历中获得直接体验;其次,学习者通过对具体经历的思考、观察与反思,探究新旧体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次,学习者将观察和反思的结果抽象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并从中发掘规律;最后,学习者在新情景中主动验证这些概念和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不仅如此,库伯的模型并不是一条从具体经历到主动检验的单一路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学习过程,一次检验结束代表着另一次新体验的开始。

体验式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处理,因此,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又可以将体验式学习划分为认知体验式、情感体验式与行为体验式三种形态。在实践场域,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通过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教学、围绕情绪唤醒的情境设计和面向创业实践的支持体系,将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贯穿于社会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见表1

(二)认知体验: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教学

认知体验的学习过程包含了完整的库伯循环,即具体经历、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检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社会创业教育通过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教学,为学生带来认知体验式学习经验。其教学内容被分为技能、概念与体验三种类型,每一门课程都会提供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领略社会创业风采,学院配备了大量的社会创业优秀案例,以此引导学生经历库伯学习循环。其中,项目学习是社会创业课程设计的重要特点,技能、概念与体验类课程教学都实现了与项目学习的深度结合。

1. 眼见为实,基于案例与项目的具体经历。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讲授、案例、辩论、小组讨论、实地观察等不同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感与积极性。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广泛使用案例与项目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感知获取直接经验提供素材与资料。为了能在课堂中模拟还原创业的全过程,学院聘请对创业生态系统有着深入了解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还为学生提供实地观察与项目学习机会。每个案例通常都涉及一系列创业挑战,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或辩论,并根据个人感知的能力和所面对的环境性质来评估创业机会、提出解决策略。例如导论性课程“挑战现状”(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o)不仅邀请了3位社会企业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的研究与学习提供真实案例;更重要的是搭建了服务学习项目,学生可以在社会企业推动社会变革的项目中考察、服务与学习,获得第一手经验。

2. 由技入道,基于技能类教学的反思观察。该阶段,学习者要对前一阶段所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反思、观察与思考,在回顾具体经历的过程中建构新的认知。学生是这一阶段的主导者,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灌输者向促进者、引领者转变,为学生的反思观察提供指导与帮助。学生在具体经历后对社会创业有初步了解,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如何设计商业模式以惠及“金字塔底层”(Bottom of the Pyramid, BOP)人群等。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技能类教学课程,从产品设计与开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务管理等通用型创业技能,到社会创新、公益创投、社会影响力评估、非营利组织管理等社会创业专用型技能。这些技能教学嵌入到各个实操项目中,使学生在体验中充分理解与打磨目标能力,建立起直接经验与理性认知间的联系。如商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联手打造的“极限承受能力设计”(Design for Extreme Affordability),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技能与工具,使他们能够设计出用于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学生在项目中设计与测试产品原型、构建商业模式、学习团队合作与管理等,课程开设至今已开发了168个社会创业项目,许多项目都得到了实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3. 理性升华,基于概念类教学的抽象概括。抽象概括阶段是创造与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个体通过自身的感觉、想象、反思、记忆等方式获取人类文明知识,依托一定的情景实践与体验将这些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继而结合个体生命经验连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则是通过概念类教学,向学生讲解社会创业概念、理论与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将自己的主观体验与社会经验不断交互、印证、反思与辨别的环境,使学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构建个人对于社会创业的认知与知识。例如“社会部门的概念与分析技能”(Concepts and Analytic Skills for the Social Sector)课程,向学生阐释那些致力于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企业应当如何谋求发展与壮大。课程对社会创业中的相关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组织使命、发展战略、市场/客户分析、商业沟通、资金筹集、招聘和影响力评估等。

4. 躬行践履,基于体验类课程的主动检验。这一阶段,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体验类课程,从概念开发、产品设计到模型测试、创业启动,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中对其进行主动检验与实践,比较著名的如“创业车库”(Startup Garage)课程。这门课程横跨两个学期,同时面向商业创业与社会创业领域的学生。课程期间,学生将与专家教学小组和经验丰富的顾问进行广泛的互动。第一学期,课程主要聚焦概念的设计。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现场作业,反复挖掘、理解与研究用户的迫切需求,构思并设计新产品、新服务及其商业模式。学期末,团队将向企业家、风险投资者、天使投资人和教师展示他们的业务模型(产品-市场-商业模式的组合)。只有当团队设计出来的业务模型被认为具备可行性时,他们才能进入第二学期的课程。第二学期,团队将进一步开发他们的业务模型,设计出可供实战的版本,并进行一系列实验以检验团队的关键假设。在学期末,团队需要向一个由投资者组成的小组汇报自己的项目,并精心准备一份融资推介以获得种子轮投资。

(三)情感体验:围绕情绪唤醒的情境设计

对于社会创业教育而言,唤醒学生的共情、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必不可少。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通过现实与模拟的情境设计,刺激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1. 以实习项目为载体的现实情境。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实习项目,旨在唤醒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共情,并在体验中改变人生的见解。例如“全球管理沉浸式体验”(Global Management Immersion Experience, GMIX)、“全球游学”(Global Study Trips, GST)等项目。其中,GMIX利用暑期时间,要求学生在医疗健康、能源、金融、技术与电信等行业内开展为期4周的实习,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商业环境和社会规范。2019年,GMIX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区进行小型光伏动力研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改善资源可持续性的热情;GST则为学生提供了与CEO、企业家、政府官员、行业专家等利益相关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一般由20~30名学生与一名教师组成游学团队,在为期8~10天的全球游学中,由学生自发组织密集的研讨活动,通过反思与讨论将沿途感受到的人间百态转化为理论知识,增长见闻、品味人生。

2. 以学生俱乐部为平台的模拟情境。共情是一种社会化情感,通过自由轻松、丰富多样的课外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沟通机会,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共情能力的培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拥有众多的学生俱乐部,为学生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能在集体讨论中体验社会创业、开发共情能力。俱乐部会邀请社会企业家等利益相关者前来演讲、广泛开展与社区的互动、组织服务学习项目等,以此增强学生进行社会创新创业的意愿,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这些俱乐部涉及慈善、商业、金融、能源、食品安全、农业、环境等领域,涵盖了当前大多数社会公益问题,为学生提供全面立体的公益体验。

(四)行为体验:面向创业实践的支持体系

为助力学生从社会创业的理论走向实践,推动富有潜力的社会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支持体系尤为关键。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依托学校资源提供了完备的创业支持。

1. 创新创业竞赛。斯坦福大学创设了种类繁多的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学生可以在竞赛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并将自己的创意展示给成功的创业者、投资者、企业家等。这些竞赛不仅包括侧重商业创业(社会创业也可参加)的“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挑战大赛”(Entrepreneurship-Challenge),更有直接面向社会创业的“社会创业挑战大赛”(Social-Entrepreneurship Challenge)、“为美国设计”“斯坦福社会运动挑战赛”等。社会创业挑战大赛会为脱颖而出的参赛者提供5万美元奖励乃至风险投资,以表彰他们在健康、教育、环境可持续性等社会领域中的杰出创意,从而进一步深化其创业计划。

2. 创新创业奖项。为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创新与创业,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专门设立了一批针对社会创新创业的奖项,包括“社会创业奖”(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ellowship)、“社会创新奖”(Social Innovation Fellowship)、“沉浸式影响力设计奖”(Impact Design Immersion Fellowship)、“影响力领导奖”(Stanford Impact Leader Prizes)、“沉浸式社会管理奖”(Social Management Immersion Fund)等。这些奖项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创业意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商业企业所能支付的实习工资往往要高于其他机构,为鼓励学生前往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而非商业企业进行暑期实习,“沉浸式社会管理奖”会为学生提供大约等同于商业企业工资中位数的补助,使他们能安心地学习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所需的管理技能。目前该奖项已资助超过700位实习生,横跨全球400多家组织机构。

3. 社会创业培训。“种子计划”(Seed)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著名的社会创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扎根非洲等贫困地区,以打破贫困的全球恶性循环为使命,旨在通过为期12个月的一对一指导、领导力培训与社会网络支持,帮助创业者缔造可持续的社会企业。参与者可以与企业高管对话,并由他们担任项目顾问提供一对一指导,还可以聘请斯坦福大学的实习生前来助力。领导力培训通常由斯坦福大学知名教授和相关行业专家主讲,经过4周的互动式课程,参与者将学习掌握从设计、营销思维到财务、战略管理等必要的业务与领导技能。社会网络则由历年“种子计划”孵化成功的企业构成,这些企业涵盖医疗保健、信息通信、建筑、教育等行业,每家都至少运营了5年,参与者可以与这些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交流意见、吸取经验、共享资源。自2013年启动以来,“种子计划”已累计创造了17亿美元的收入,提供了近万个工作岗位,并改善了将近3000万人的生活。

4. 支持性机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建立了包括创业工作室、社会创新中心、社会创业资源中心等在内的支持性机构,为师生提供一站式、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创新创业服务。例如,创业工作室会为所有的创业团队配备免费的24小时办公室,并以优惠折扣价格为创业团队提供各类软件与服务;学生能够与工作室的前辈进行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并享受来自硅谷的顶尖企业家与投资者的指导与咨询服务。社会创新中心与社会创业资源中心则能为师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各项资源,包括集中的智力支持、创业经验与社会网络等,助推师生的社会创业进程,减少潜在的风险。

三、斯坦福体验式社会创业教育的经验梳理

在斯坦福的体验式社会创业教育中,为学生形塑了“一体两翼”的生态环境。其中,“一体”是创业教育共同体,学生可以在共同体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共享核心资源;“两翼”则代表社会创业翼与商业创业翼。

(一)“四课融汇”的课程体系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融汇了创业基础课程、创业进阶课程(包括侧重技术、医疗、交通、能源、教育等行业的特定课程与提供进阶性技能的功能性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以及社会创新课程,学生在掌握社会、商业通用的基本创业知识与技能后,可以在社会创业中借鉴偏重商业创业的进阶技能,也可以在商业创业中融入社会创业的理念与精神。我国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能容纳新课程的空间非常有限,要自成一家地开辟出涵盖社会创业统一共性与鲜明个性的课程体系难度较大。因此,在建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时,可借鉴斯坦福经验,将创业基础、进阶与实践课程同社会创业课程相融汇,在最大幅度节省课程空间的同时为学生带来充足的认知体验。

(二)“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形成了“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感受对社会问题的共情,从而愿意更主动地通过社会创业改变社会。在商学院的立院使命中,明确将“培养造就创新型、有原则、有远见、能够改变世界的领导者”写入其内,“挑战传统思维,拥抱并接受各种想法,在合作中改变世界”的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刻在商学院基因中。在社会创业教育上,“开发和实施旨在解决结构性社会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案,以此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创新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视为创业的重要维度之一。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实习项目与社团俱乐部,商学院为学生营造了“服务社会”的创业情境,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承诺,提升他们的社会创业意愿。我国高校也应重视相应文化氛围建设,将传统文化中“达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等优秀基因注入培养全过程。

(三)“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与专创融合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社会创业教育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汇聚、专业教育与社会创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着力增强学生应对与破解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商学院与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医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人文与科学学院等学院合作开设了大量创业课程,使学生能在学科交融的环境中学习创业技能。许多社会创业实践课程要求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整合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设计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前,我国社会也面临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盘根错节而又根深蒂固,要培养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就必须重视“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和专创融合,使学生能在不同学科的交织与激荡中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方案。

(四)“多元协同”的核心师资与社会网络

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通过多元协同打造核心师资。学院师资雄厚,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11名。学院还会邀请全球商业与管理精英加入教师队伍,由他们担任课程、研讨会、讲座的主讲,为学生带来一线管理者与创业者对关键管理问题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多元协同构建社会网络。例如,与校友创办的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习项目;与社会企业家展开合作,由他们为学生的社会创业项目提供一对一指导;与企业、投资者、捐助者特别是社会创业者合作,设立种类多样的创业奖项,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我国高校在打造社会创业教育体系时,也应不断开拓社会网络,重视核心师资建设,在着力打造双师型社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创业者的合作。

(五)“全面系统”的双翼引擎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设置了全面系统的支持体系,为致力于创业的学生打造动力引擎,使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支持体系分为社会创业翼与商业创业翼,包括创业竞赛、奖项、培训与支持机构等。其中,社会创业翼注重创业项目的公益性,商业创业翼则更关注商业价值。由于社会创业位于公益与商业的交汇地带,得天独厚地享受着双翼引擎的共同推动。例如,打算创办营利性社会企业的学生,既可以参加创业类大赛,也可以申请“社会创业奖”;而致力于创建非营利组织的学生,则可以参加社会创业类竞赛,或是申报“社会创新奖”,获得高达1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如果是两个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金额会相应地提升至18万美元)。当前,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商业创业的支持体系已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索社会创业支持体系,打造属于中国学生的“社会创业翼”。

四、总结与建议

在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鼓励和赋能学生从事社会创业,带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创新创业的星辰大海,着力解决民生、医疗、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是高校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高校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经验,通过体验式的社会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事切实服务于社会健康发展的创新创业。

(一)纵横贯通,打造循序渐进的认知体验平台

历经多年的积淀,斯坦福大学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社会创业课程融汇其中,与创业基础课程、进阶课程、行业特定课程等共同组成了专创融合的认知体验平台,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科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鉴于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能容纳新课程的空间有限,学生的课程安排细密纷繁,因此社会创业认知平台的构建不能只做加法,更要做减法与乘法,通过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商业创业教育相贯通,避免课程的缺口与冗余,为学生带来充足的认知体验。首先,与通识教育相贯通,通过整合已有的公益慈善、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创业通识课程,增进学生对社会创业的了解与认同,激发学生的公益热情。其次,与专业教育相贯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添加社会创业元素,例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短板问题,探讨如何应用本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包含社会创新模块,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创业技能,以专业知识推动社会发展。再次,与商业创业教育相贯通。提取互通的知识与技能,打造创业基础、创业进阶与技术创业课程模块;瞄准社会创业独特需求,增设社会创业课程模块,以此确保两种创业教育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最后,在教学设计上,以项目学习贯穿始终,通过案例与实地考察、技能型教学、概念型教学、体验型教学等教学安排,使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循序渐进地体验库伯循环。

(二)立德树人,营造扶倾济弱的情感体验氛围

斯坦福大学通过丰富的服务式学习机会、多样的学生俱乐部等方式,为激发学生的社会创业热情创设了浓厚的情感体验氛围。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更要重视公益氛围的营造,通过加强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的融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扎根时代生活、树立扶倾济弱的价值取向,真正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复兴大任。首先,应当加强社会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汇。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社会创新精神,通过专题教学、案例研讨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中强化思政修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区域发展特色,针对扶贫、养老、助残、生态、教育、医疗等领域重大社会问题设置“思政社会创业”专项,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辅以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应加强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汇,组织学生前往社会企业等公益慈善机构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实习实践,从而唤醒情绪、建立共情。最后,高校应当支持与扶助校内的公益性社团、俱乐部,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讨论、思考社会创业相关议题。

(三)互动融合,构建开放立体的行为体验系统

创业之路崎岖曲折,通过完善的行为体验系统为学生的创业模拟、仿真甚至实践提供实操机会与试错空间,是迈向创业成功的必要阶梯。为此,斯坦福大学构建了包括竞赛、奖项、培训与服务在内的一系列开放立体的行为体验与服务支持系统,而这也是我国社会创业教育中比较缺乏的部分。为支持与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社会创业事业,我国高校应尽快构建行为体验与相应的服务支持系统。首先,“以赛促创”,在已有“北极光杯”和“青年恒好”等竞赛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创业竞赛体系,积极举办各类社会创业竞赛,同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社会创业项目的比重、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开辟公益赛道,带动学生广泛参与、促进学生社会创业实践。其次,设立种类丰富的社会创业奖项,综合运用财政专项与社会资本,为师生参与社会创业研究、竞赛与实践提供资助;开设社会创业专项基金,奖励在社会创业中取得实质性、突破性成果的师生。再次,健全社会创业培训体系,充分吸收已有的创业专兼职师资队伍,并聘请一批社会企业家以及懂公益、懂创业、懂管理、懂金融的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的社会创业提供培训服务与智力支持。最后,完善社会创业服务体系,在已有的创业孵化器中打造社会创业孵化专项,或是专门建设社会创业孵化基地,并引入公益创投与天使投资机构,为学生的社会创业铺平道路。

【方晓明,浙江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张龙,通讯作者,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8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